中西礼貌原则之亲人称呼语差异分析

时间:2022-10-11 12:43:17

中西礼貌原则之亲人称呼语差异分析

【摘 要】称谓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含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语用特点。而亲属称谓是称谓语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中西亲属称谓用法比较分析,揭示其中隐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称呼语 礼貌原则 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05-02

一 概述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西文化都有“谦虚”这一礼貌准则,但文化内涵却不同。“自卑而尊人”的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中国的“谦虚”准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贬己尊人准则是指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是中国礼貌的最大特点;而西方的“谦虚”是减少而不是不要对自己的表扬。

二 礼貌原则

1.中国的礼貌原则

中国学者顾曰国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中国礼貌悠久的历史渊源提出了中国礼貌所遵循的五个准则,即:“自卑而尊人”的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称呼准则;“彬彬有礼”的文雅准则;考虑谈话双方“脸”“面子”的求同准则;“有德者必有言”的德、言、行准则。

2.西方的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里奇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准则,分别为:(l)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 中西亲人称呼语的差异

1.夫妻称呼语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称谓首先是从英国发展起来的。各国情况基本一致而又有各自丰富的传统。一般说来,英国和美国的夫妻一般习惯称对方为“dear”或“honey”。

在中国传统婚姻中,夫妻关系是比较尴尬的。传统文化不注重夫妇之爱,而强调夫妇之别,“相敬如宾”是夫妻相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敬”主要是妇敬夫,保持父系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秩序,男女之间需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过于亲昵,因而“如宾”是“相敬”的方法。在这样一种婚姻模式中,夫妻成了一对熟悉的陌生人,于是就造成了中国古代单纯的夫妻关系中无面称语或妇女对丈夫面称“官人”“老爷”等的局面。“官人”是以丈夫在社会上的职业身份作称呼语,“老爷”则是借用家中下人对主人的尊称。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夫妻称谓可以分为老派夫妻称谓和新派夫妻称谓。前者受传统社会夫妻关系影响较深,当面交际使用的相互称谓处于缺乏状态,一般在家里,夫妻对话时没有任何称呼,直接说事或以“哎”、“哎,我说”来提醒对方注意。或者当面叫“孩子他爸”“孩子他妈”,或“老头儿”“老公”“老婆子”(多在五十岁以上)。在新社会的家庭中,男尊女卑、夫妇有别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男女平等的思想取代了。夫妻对面可以称姓名、双名,或双名中的末一个字。还可以称“老张”“老李”等,文化高的也有当面称“先生”或“太太”“夫人”的。

2.子女称呼语的差异

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尊敬长辈是人类最初的共同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古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父母的称谓上。这并不像有些研究认为的那样,认为父母可以直接称呼子女的名字而子女不可以称呼父母的名字就完全是一种不平等和压迫,虽然这种说法有合理的成分,尤其在宗法制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正如夫妻之间的亲密称谓一样,孩子对父母的敬称也应当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事实上,父母在称呼子女时,也很少直呼其名,而经常使用“my son”或者“daughter”之类的称呼语。《圣经》中的先知们就称呼他们的儿子为“my son”,而不称呼名字。这也证明了古人对语言的迷信和对名字的禁忌。但是近现代,当裹在名字外面的那层语言的神秘力量的外衣被撕掉后,隐含在里面的不平等就显露出来。在要求平等和解放思想的现代社会,孩子对父母的敬称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舍弃了,而代之以对父母直呼其名。这当然也体现了英美现代社会新型的家庭关系——开放、自由、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地位。

在古代中国,对名字的禁忌非常讲究,且等级观念非常强。越是等级高的人,对其名字的禁忌就越严格。汉民族伦理文化和宗法制度观念强调“地位有异”,而亲属关系是人伦的最核心的关系,因此“地位有异”首先就在家庭中得到了体现。因此,对长辈名字的禁忌也就非常严格。子女不但不能当面称呼父母的名字,在各种场合中都要避免提及长辈的名或字或与其相似的字眼,不做与长辈名字有关的事,不使用与长辈名字有关的东西,在听别人提到相关的字眼时还会悲伤不已。在现代,在大部分农村家庭和很多城市家庭里,长辈的名字还是禁止说出的,虽然人们不必像古代那样对长辈的名字表现出极度的尊敬和避讳。这说明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相当深刻的。中国文化里,父母也很少对子女直接称名。在晚辈成年以前,长辈对他称以乳名。在他成年特别是成婚生子之后,长辈们出于对成年人的尊重,对晚辈也有称呼大名的倾向,或者称“他爸”“他娘”,但由于语言习惯的作用,多数情况下还是以乳名称呼晚辈。

3.其他亲属称呼语的差异

在汉语中的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极为重要。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示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呼,在英语中,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亲属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可直接称呼名字,且可用爱称,例如:“John-Johnny,Robert-Rob”等。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称呼。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四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称呼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正确理解和掌握称呼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35~355

[2]Brown, P. and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Goffman, E.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M].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l, Inc., 1967

[4]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上一篇:龙年话龙 第23期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多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