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钢琴伴奏特点

时间:2022-10-11 12:28:32

浅析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钢琴伴奏特点

【摘 要】18世纪后半叶,西方音乐渐渐转向了古典时期,从钢琴创作和演奏风格上来看,都有明显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明朗、抒情和温馨的特点,并渐渐形成以维也纳为中心的欧洲音乐基地。本文从古典时期歌剧的钢琴伴奏出发,分析与研究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伴奏的特点,以期对该时期钢琴伴奏的演奏方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古典主义歌剧;艺术风格;钢琴伴奏;伴奏创作;演奏方法

一、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概述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音乐,不仅体现了意大利的优美舒展和德国的严格庄重,也展示了法国歌剧中宏伟瑰丽的特点。这一时期歌剧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格鲁克,他博采意法歌剧之长,竭力创造不分国别的公认的歌剧形态。他在1776年创作了《阿尔切斯特》,他的歌剧改革代表作还有1762年的《奥菲欧与优丽迪茜》和1770年的《帕里斯与海伦》等。莫扎特、贝多芬同时代的海顿以交响乐、四重奏、清唱剧创作见长,也写过20部歌剧,只有《阿西德》(1763)、《阿尔米德》(1784)等少数作品是正歌剧。此外还有5部木偶歌剧,现仅存《费列蒙与色西斯》一部。他的歌剧早已被人们遗忘,只有一部小型喜歌剧《月中世界》(1777),因内容表现人类遨游宇宙空间的遐想而令现代人感到兴趣并付诸舞台演出。

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艺术风格

18世纪后半叶,西方音乐渐渐转向了古典时期,从钢琴创作和演奏风格上来看,都有明显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明朗、抒情和温馨的特点,并渐渐形成以维也纳为中心的欧洲音乐基地。古典时期音乐着重形式美、稳重、有秩序、合乎逻辑,同时又有大胆发挥、创造性、幻想的情感,在风格上是严谨而优雅、简朴庄严、准确。

在节奏上,连奏作为音乐整体的一部分,以“极甚精妙和敏锐的方法”来处理。古典主义时期由于钢琴的变革,因此在钢琴上可以弹出比较好的连奏,特别是贝多芬的某些作品中,强调非常连的声音,连奏成为重要的新的因素。

在旋律上,认为旋律是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灵魂”。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整齐对称的方整性乐句结构,与民间音调或民间舞蹈的节奏联系更紧密了。

在速度上,古典主义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很大提高,速度往两头扩张,贝多芬的快板乐音比海顿、莫扎特又快得多,而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

在力度上,力度就是音量,即声音强弱的程度、轻重的程度、大小的程度。音乐是一种美,旋律的美都体现在力度的变化。古典时期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来做渐强、渐弱的变化,因而音乐表现力比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如果说在海顿、莫扎特时代还比较局限于发明的“槌子琴”,那么到了贝多芬时期又有更大的发展,力度明显增大。

三、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伴奏创作

(一)歌剧创作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莫扎特扎特从小迷恋歌剧,11岁时就开始写歌剧,一生创作的20多部作品涉及歌剧的各种类型:意大利正歌剧(《克里特王伊多美纽》《狄托的仁慈》等4部)、意大利喜歌剧(《开罗的鹅》《受骗的丈夫》《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女人心》等7部)、德奥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后宫诱逃》《魔笛》等4部)。

(二)莫扎特歌剧钢琴伴奏特点

莫扎特歌剧钢琴伴奏具有优美轻快、音乐形象丰富多样,同时富有民族性及艺术性,正是这些音乐特点才使得莫扎特歌剧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研究莫扎特歌剧的伴奏特点,有助于更好的演唱莫扎特的歌剧音乐,下面对他歌剧的音乐风格加以阐述。

1.莫扎特的歌剧伴奏具有民族精神和气息

莫扎特的一部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是他十二岁时以法国卢梭的《乡村仆者》为蓝本,用德文写出的一部歌剧。而后又创作成熟的德国歌剧《后宫诱逃》、《魔笛》等作品。这些歌剧,从唱词、对话到音乐全都具有德国民族特点,歌剧的旋律、调式、曲体结构及和声。

2.莫扎特歌剧伴奏具有优美、轻快的特点

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非常重视伴奏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描写和刻画的作用。在歌剧中,他常常用伴奏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个性,使作品散发出瑰丽的艺术风采。

在演唱和伴奏莫扎特的歌剧时,旋律上莫扎特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音乐线条,音色上表现出晶亮透明、圆润优美,节奏上强调均匀生动活泼。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莫扎特歌剧音乐的典雅轻快、优美灿烂的特征。如歌剧《唐璜》中的第二幕第一场唐璜的咏叹调“请你来到我窗前”,全曲是轻快的6/8拍,小快板速度,歌曲的节奏活泼欢快,旋律优美动听,活生生地把唐璜盼望采列娜快快来到他身边的急切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四、古典主义时期歌剧作品钢琴伴奏的演奏方法

在触键方面,古典主义时期钢琴演奏方式还是以指尖触键手指发力为主,因而要做出比较均匀的音色和旋律线条,和现在大多数人脑海意识当中的触键用力方法相似。

在力度方面,古典主义作曲家对于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别的兴趣,导致了渐进力度的广泛使用,如渐强与渐弱。这些作曲家不把自己限制在巴洛克音乐中常用的那种极端力度的改变(从大声到小声的突然转变),渐强与渐弱的力度改变,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新鲜感。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对渐进力度的爱好,导致了钢琴取代了大键琴。钢琴家通过控制手指对琴健的压力,来控制声音的大小。

在旋律方面,古典时期的旋律悦耳动听,且容易记忆。即使在一首非常复杂的作品中,也可能含有民谣或通俗的感觉,有时作曲家也会直接借用一些通俗的曲调。

【参考文献】

[1]邓季芳.谈钢琴演奏中的中心环节[J].乐府新声,2004(6).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6-28.

[3]但昭义.钢琴伴奏教学与辅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38-146.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日)井内澄子.钢琴名曲的演奏诠释[M].邵义强,译.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

[6]李坤崇.多元化的古典主义钢琴伴奏研究[M].台湾:心理学出版社,2001.

[7]周天赐.动态评量:发展与改进钢琴伴奏的媒介式学习[M].台湾:心理学出版社,1999.

[8]周世斌.钢琴伴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9]卢家眉,魏庆安,李其维.欧洲钢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篇:论中国画的审美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下一篇:浅议餐饮行业成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