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乱世重生

时间:2022-10-10 08:21:24

通胀带来的机会

1、改变竞争僵局。

没有通胀,没有其他经销商的手忙脚乱,我们可能没有机会。《亮剑》里李云龙为什么等到对方冲锋的时候才发起突围?是因为这时对方的阵脚已经乱了。大多数人解决不了涨价,阵脚乱了,就给了我们打破竞争僵局的机会。

2、扩大营销边界,与厂家重新结盟。

很多经销商应对不了涨价,特别是赶不上涨价的步伐。厂家可以把它淘汰,但谁来填补?于是我们的机会来了。经销商如果能很好应对涨价,将改变在厂家心目中的地位。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的营销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市场重心下沉,又叫扁平化。结果是经销商的小型化,以前省级经销商变成市级,市级经销商变成县级。

在大多数行业,县级经销商是主流经销商,这会是未来的结局吗?不是。

渠道是扁平化的,但厂家层级化了。以前一个厂家只有两三级的营销管理体系,但现在有些企业从总部到一线业务员是八级,结果厂家管理严重缺乏渗透力,上级的指示根本渗透不到下面去。

这种格局一定会被打破,县级经销商一定不是未来的主流经销商。在很多发达地区这已经成为现实,主流经销商是跨区域经销商。一个经销商同时做二三十个县级市场,但又不是传统的市级和省级。

跨区域经销商的形成,使得厂家可以减少营销管理层次,必然带来厂商重新分工,意味着自2000年以来厂家开展的终端销售会逐步寿终正寝。

而通胀给了经销商与厂家重新划定职能边界的机会。一些市场扩张能力、管理能力、尤其是新品推广能力比较强的经销商,会在通胀中脱颖而出。

如何渡过难关

这轮涨价的特点,是一个长期的、全世界性的、高幅度的通胀,不是熬一熬就可以过去的。你好不容易花了大半年时间终于把价格涨上去了,一看,还要涨。

1、敌退我进。

如果不涨价,企业就很难办:市场投入减少,市场无法维护,还要精简人员,节流费用。这时我们要注意了,如果对手把人员减少了,把政策取消了,就给我们提供了机会。

2、干扰消费者。

节流永远解决不了通胀问题。但进攻性策略要从哪里下手?跨国公司告诉我们,品牌是最重要的营销要素。但在这次涨价过程中,中国本土品牌苍白无力,支撑不了涨价。所以我们要涨价,就要开发市场、推广新品、加倍干扰消费者。不仅在大卖场干扰,还要在很多隐性KA里干扰。伊利最近在菜市场做推广,效果非常好。菜市场就是一个隐性KA,人流量比大卖场还大。

这个时候政策不能减,人员不能减。让费用和政策从涨价中来,价格再通过人和政策卖出去,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3、开发新市场。

涨价时,做新市场比做老市场容易,做新品比老品容易。新品自然会定义一个新价格,那么就不存在涨价,消费者接受起来也容易。

但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新品推广队伍。因为大多数业务员不愿意做新品,不愿意涨价的,但如果有新品推广队,就可以把一个产品的销售分为两个阶段,推广阶段专门队伍做,成功了交给老队伍做。

4、扩张终端。

要做跨区域的经销商,就要扩大市场范围,而最佳时机是对手防守不稳的时候,经销商跟厂家闹矛盾的时候,市场漂移的时候。大多经销商应该借这个机会,向新的经销商格局靠拢。

去年我到哈尔滨见到一个经销商,黑龙江有889个乡镇,他做到400多个,这个跨区域经销商绝对不是以前以批发为主的县代和市代,而是以终端销售为主、管理严密、配送到位的新型经销商,我称之为企业家型经销商,而不是生意型的经销商。他有根基、有规模,管理专业化。

5、做厂家的活雷锋。

通胀环境下,厂商最困难,这时经销商应该揣摩厂家的心态:厂家最支持的是什么人?是愿意当样板的人,愿意做“活雷锋”的人。所以我们应该配合厂家涨价,获得厂家的支持,从厂家那里,把一些不愿意配合的经销商所在的市场拿过来。

有一位很聪明的经销商,刚开始创业时钱很少,找大厂家都有经销商了,找小厂家做不起来。于是他专门找一些大厂家经销商做得不好的品类,把它们做好,于是厂家就把这些品类从其他经销商手里抽出来让他做。

这是一个和厂商重新结盟的机会。在逆境中,就看你是否具备战略眼光。

上一篇:2007~度中国经销商“金销奖”获奖名单 下一篇:把握通胀中的经营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