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研究

时间:2022-10-10 05:49:09

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研究

摘 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其产品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大量的产品创新,丰富了金融服务,也不断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但如果不注意风险管理,带来的问题也是灾难性的。文章重点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探讨产品创新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工作流程管理及监督约束机制等问题,力求实现产品创新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产品创新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90-03

“创新”(Innovation)一词最早是由熊彼特(Schumpeter,1934)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称之为创新。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助推器,金融在配置市场中发挥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客观上要求银行要改进服务,对产品进行创新,满足客户需求和社会需要。20世纪60年代,金融创新发端于欧美发达国家,70年代日益活跃,80年代后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世界性的浪潮。2009年,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鼓励各商业银行进行有序创新。

《指引》明确提出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活动,最终体现在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造与更新。金融创新是延续上世纪的新浪潮,银行产品创新,是指银行为满足客户和业务发展需要,提供比传统产品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的新产品的过程。有别于以往的新业务、新技术、新工具、新机构、新市场与新制度安排。

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在于通过引进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将已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赋予新的金融功能,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成本,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提高金融为经济服务的效率。金融创新带来了金融机构传统业务的革新,促进了金融业的竞争,加快了金融业全球化的进程。银行产品的创新带来更多的客户群,创造更好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也隐含着风险。在创新产品的同时,要时刻注意风险,完善管理和流程设计,在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加强对新产品的风险控制。国有银行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风险

1.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魅力及客观存在的风险类型。创新是灵魂,创新是魅力。一个行业,一种产品,只有不断创新完善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和客户欢迎。银行是特殊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家银行都想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银行,靠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及专业化服务水准留住客户,争取市场份额,取得了效益最大化。银行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真正的核心技术用钱也难买到。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

金融产品创新的原动力在于金融管制和金融压抑。金融压抑是指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过多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催化剂是风险转移与降低成本;金融产品创新的外动力则是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特别是计算机、电子通信技术和设备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出现了金融业务的电子计算机化和通信设备现代化,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同时,财富的增长加大了人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促发了金融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和财富增长。

在金融创新上,我国的金融产品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据统计,我国银行的业务品种只有一两百种,而在西方商业银行,他们围绕客户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其业务品种竟达上万种之多。随着对外资银行经营领域的限制逐步放开,品种更齐全、创新能力更强的外资银行必将对国内银行产品创新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许多银行试图利用金融创新这一途径,为自己找到生存之路。由此打开了市场,赢得了先机,争取了客户,创造了利润。然而由于大量的国有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对风险估计不足,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难以规避,影响体系稳定。总括而言,由于金融产品创新导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2.产品创新的市场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特征、风险点。金融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银行产品创新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创新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其变化而导致的未被市场充分有效接受的可能性。产品在功能品质,以及投放市场数量上与客观存在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性大小,不一致性越大,市场风险就越大。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中。据研究,产品创新中大约有35%,即1/3的项目是由于商业上的失败而中止。

金融市场竞争的核心是金融产品的竞争。新的金融品种的推出,既能够拓宽投资者的选择范围,又能够坚定投资者的信心。但作为一种新品投放市场,要被市场接纳,还有一个过程。这个投放市场的过程有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对一些新兴业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不够,缺乏应对市场风险的经验。在应对国内、国际市场变化中,措施失当,都会导致风险发生,被动带来损失。如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金价、油价大幅波动,前景难以判别,也令很多创新产品蒙受风险损失。

市场风险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市场是变化的,相对来说,市场风险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的蓬勃发展,会使市场风险的识别和量化更加困难,风险也具有了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衍生性。部分产品是在原来某种业务基础上增加功能或全新替代,风险也衍生过来。波动性。市场随着经济周期、价格指数、股市指数及季节变化等影响,呈现一定的波动。风险点。研发阶段、投放阶段以及顾客接受反馈过程都有可能存在风险。

3.产品创新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产品创新过程同样会遇到信用风险问题,特别是部分理财新产品的开发,银行与客户间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及互不信任问题。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研究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风险研究最具挑战性的课题。简单分析潜在的信用风险问题及风险点。在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风险具有不对称性,扩散快,并具有逐渐加剧的特点。

风险特点: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是我国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市场中授受信主体对相关的信息占有是不对称的,受信主体对自己的预期价格或收入的变动、资产的数量、负债的数量以及信贷消费的成本、还款概率是清楚的。但授信者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却是不充分的。若一个授信者面对众多的受信者,则信息不对称的分布就更严重,因为每个受信者对自己信息的掌握都是充分的,并且相互之间的信息又是有差异的。一个处于信息弱势的授信者要面对一个信息强势且有差异的群体,其情景是可想而知的。累积性。指信用风险具有不断积累、恶性循环、连锁反应、在一定的临界点可能会突然爆发而引起经济危机的特点。内生系统性。系统性风险是指由那些能够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等。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相互抵消或者削弱。因此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系统风险主要受到某一共同的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也可以分解成为两个部分,一是受到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部分;另外一部分是受到特殊的个体因素,比如企业或者银行的高层管理者本身的人格、人品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非系统性风险部分。风险环节。信用风险产生在申请人环节,有无不实和隐瞒以及业务合规性、合同文本有无罅隙等。

4.产品创新的操作风险。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操作风险具体分为四类: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新产品投入市场,有一个适应学习过程,四类风险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经办员工,如果不熟悉,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导致操作上的风险。单就某个单个的月份来看,操作风险事件是没有规律的,但是如果将这些操作风险事件放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同类型的大量数据中来看,就会发现,这些操作风险正以某种稳定的概率发生,这正是银行量化操作风险的基础。

操作风险的特点:具体性。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具有各自具体的特性。分散性。操作风险与各类风险相互交叠,涉及面广。差异性。不同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表现方式存在差异。

此外,金融产品创新还有可能出现高科技风险、关联性风险及经营风险、法律性风险等。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内、国际银行业之间联系紧密,一旦发生问题,很快便会波及到其他银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金融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是:风险可控、提高效率、规范程序和增强竞争力。银行风险管理简单讲就是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理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流程,涉及各个员工和各个细节。全面风险管理是与全行经营战略保持一致的、整体的、全程的、量化的和立体的风险管理。

1.创新创造效益原则。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创新是为了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要解决创新的思想误区。创新是为了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如果不能,创新就失去意义。一味地贪大求全和刻意创新,或者在创新产品没有完善之前就投放市场,往往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有时负面影响也极大。因此,产品创新及投放市场一定要经过验证,逐步推开。

2.效益覆盖风险原则。效益最大化始终是经营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创新产品坚持定价成本效益和风险匹配、市场化定价、差别化、依法合规。再次,要实施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过程之中。同时,要拓展成本管理的视野,切实树立起大成本观念,将成本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成本发生点,不留死角,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最后,要扩展成本管理的内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更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等。

3.风险可控原则。创新产品同时要创新风险管理手段。无论大小企业,金融市场都孕育着极大的商机。商业银行要树立“经营”风险的理念,而不是回避风险、更不追求零风险,通过积极创新,建立适应各种企业及个人客户特点的风险管理体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切实提高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保证风险的可控和收益能够覆盖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1)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流程探讨。{1}产品创新从研发阶段到投入使用要坚持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前、后台共同参与控制风险。形成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平台以及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全过程。{2}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管理。金融新产品开发的风险主要有项目风险、技术风险、商业风险等。控制新产品开发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产品开发的初期就将风险控制要求考虑进去,并在开发过程每一阶段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控制,并在每一阶段的终点,设置检查点进行检查,保证效益能覆盖风险或使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3}产品推广应用阶段的风险管理。在产品研发成功推向市场时,金融产品销售环节存在着市场风险并可能由于市场风险引发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因此,必须建立有效控制的流程和机制(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商业银行各种风险是互相联系的,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最近震惊世界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结果。当美国房价不断下降、利率不断攀升时,房贷者负担加重,违约率大幅增长,并由此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衍生品(次级ABS和CDO)价值的不断下降,信用风险向市场风险转化,而在市场出现恐慌时,资金流动性又出现高度紧张,进而引起信贷的紧缩,形成市场的恶性循环,并最终爆发次贷危机。金融海啸充分表明,市场风险的计量和管理往往和操作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紧密相关,这就对市场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下,充分考虑市场风险自身的特点,加强计量和管理。

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和基础。无论外部监管多强大,如果没有银行内部控制配合,依然存在巨大的风险。完善的内控机制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石。在内控体系的设计思路上,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在业务创新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创新,将总体风险控制职能分解到各业务管理部门,再由各业务部门将风险进一步分解到各条产品线和各个岗位,并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为国有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2)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随着银行创新的推进,银行业务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只有不断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风险后评价,才能对创新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就是银行内部控制出现漏洞,没有严格执行后台管理与前台交易分离的程序,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种违反程序的做法造成的。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制定适宜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明确市场定位,细分目标市场,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并改善金融产品的售后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要结合自身优势,在吸收国外成熟的、回报率高的金融产品的同时,树立品牌形象,实行品牌战略,努力提高金融业务创新的技术含量。建立一套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机制,完成对产品创新全流程的监督和控制。研究出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方法方式,综合各种因素,设置预警量化指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1}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的必要性。风险后评价对于完善产品性能、业务流程和防范风险有积极促进作用;对其他金融业务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对影响大的创新项目,可以通过后评估积累经验,重新识别风险,防范未然,亡羊补牢。{2}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的思路和评价框架。一要建立风险文化。一流的风险管理的秘密在于企业的风险文化,而文化一定是建立在风险管理人员能力上的。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才能平等地参与决策并让前台人员尊重风险纪律。他们不仅要对业务及风险有清晰的理解,且要跟得上产品迅速发展的复杂步伐。他们需要一套支持性的组织架构、基础设施及内部流程,及时准确的数据,必须有权力采取行动,启动快速裁决机制,且责权分配须明晰。二要构建创新的考评体系。建立创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对创新的预期效应和事后效应的检验方面,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失误,甚至被证明是完全失败的创新也要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以此建立一种溶错机制和纠正机制。在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金融创新基金和创新奖励基金,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目标、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有效的营销管理和市场导入机制、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必要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创新机制,确保金融创新效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池启水著.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孟庆福.信用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杨高林编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张建友编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马海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辛树森,徐会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责编:若佳)

上一篇:浙江省民营汽车企业发展模式研究及启示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