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在反思中“滋长”

时间:2022-10-10 05:27:09

让教学在反思中“滋长”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实际与预设不符的情况。那么,什么原因导致教学中的“力不从心”呢?又是什么原因让教学没有想象中完美呢?课后,教师应当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回溯”教学过程,反思教学中的缺失和遗漏,这样才能将失误转化成经验,将缺失转化为教训,才能给今后的教学带来裨益,才能让教学艺术化。

反思:教学设计

相同的教学设计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预案的时候,我们应当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来教学。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课前我们要加以推敲,在课后还要对教学预案进行反思,总结得失,将成功之处转化为经验,将失败之处转化为教训,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教学设计再上一层楼。

例如: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教学中,我的课前预设应该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怀疑,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相应的表格,通过数出不同多边形的面积、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和内部的钉子数来寻找几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出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反应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在探索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是任意画出一些多边形,因为多边形的边上的钉子数和内部的钉子数都在不停地变化,所以要想学生发现这两个量与多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比较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给了很多小组以提示,让他们先固定其中一个量,然后画出不同的多边形,找到另外两者之间的关系,再改变之前的定量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这样的引导下,一些小组逐渐有了发现,在随后的集体交流中,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将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边上的和内部的)的关系揭示出来。课后反思这样的设计,我觉得在预设的时候缺乏深度调研,高估了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能力,所以没有给这个探究活动分好层次,如果在学生猜想之后我就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开展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先研究其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样的数学探究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研究是绰绰有余的。

反思这样的失败体验,会给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更多的启示。在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学情等有机融合起来,让教学环节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成效,凸显引导的功效。

反思: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时候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环节都能让教学过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精益求精,从而给实际教学增添成功的砝码。

例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含义之后,我们会出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强化轴对称的概念,而平行四边形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在教学中,我预设学生会对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混淆不清,所以我在课件中专门做了对折平行四边形的动画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演示给学生看,但是在课后练习中,我发现还有一些学生在这个问题中犯错,是不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讲呢?我询问了几位学生,发现其中有的学生能详细描述出课堂上的学习情形,但是他们坦言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没有想起当时的情景。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反复推敲这个问题,发现在教学中应该是缺少了一个环节:动手实践。当学生遇到疑问时,不是要立即帮学生去解决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我不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现成的动画效果,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折一折,再看一看,再说一说,那么留下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给他们必要的帮助,而不是代办。案例中这样的教学,教师直接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学生在学习中反而缺少了必要的经历,缺少对应的表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然后再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组织学习。

反思:课堂练习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们要综合考虑练习与教学内容的对应程度,练习的难度等因素,这样才能凸显出练习的作用。同时,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果在设计练习时一味地求新求难,往往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教学“通分”的时候,教材中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有三个要求,一是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阴影部分(两个长方形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是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二是进行通分,三是画图表示出通分后的分数。这样的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有效弥补了教学时表象的缺失,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示更好地理解算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将这样的练习编排进来,让学生在通分中由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将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通分之后,分母都变成了6,这样两个分数分别转化为六分之三和六分之四,便于我们比较分数的大小。虽然这样的问题绝对难度并不大,但是对于一些理解力稍弱的学生而言,这样的习题是极有成效的。

为了促进教学的合理化和高效化,教师应当及时反思、多元反思、深入反思,并将反思的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不断锻造自己的教学技艺,提升自己的教学意识,从而推动数学教学在反思中滋长、蔓延、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少教多学在记叙文阅读中的突破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