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10-10 03:13:30

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是促进学生创新,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就不仅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促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和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要用强烈的创新意识去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方面,教师要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广义上讲,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讲,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本身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学生的一种独特的见解、一种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一种合乎情理的新发现,教师都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硬性进行统一地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敢问、敢说、勤于动脑的习惯,只有使学生真正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学生的创新意识才可能得到培养。

2.营造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对创造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索事物本质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想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就会伴随有创新的意识。自然合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究新的知识,有效地推动数学认识的良性循环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学内容要做到发散性、探究性,还要有一定的新鲜感,难易适中,适合各类学生的学习,同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主动去探索、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及快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意识。

3.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的民主型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建立和谐、平等、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情感交流,而且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只有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里,才愿意开口说话,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环境的创造需要教师耐心地去倾听,恰当地提示或点拨,适时地鼓励与表扬,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理解,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环境得到保障。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各种创新机遇

知识本身作为客体无所谓创新,而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却和创新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获得知识过程中同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不断地给予学生思维契机,处处设问,激发、释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引发创造性思维,达到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5.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探索,鼓励他们大胆地猜想、怀疑,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水平。另一方面,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深入身边的实际生活去认真观察、总结,训练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不要形成定式思维,活学活用,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打破思维定式,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 “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同时要向学生宣传既要尊重科学,又要敢于向错误挑战,坚持真理。为此,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轻易附和现成的结论。还要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结论应做到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在学习过程中要思想活跃,避免思想僵化。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真正落到实处。老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觉地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中心中学)

上一篇:谈幼儿园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下一篇: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