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0 02:07:3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让学生养成注重积累写作素材习惯,注重作文评改, 指导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问题;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39-02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既是让教师感到棘手的课题,也是让小学生感到难以完成的功课。我在农村山区小学任教多年,发现学生往往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束手无策。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话题,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个作文教学根本的目标,我认为可以从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积累素材,优化习作批改评价方式等几个环节入手,不断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

1.当前农村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不少教师因强调"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从而人为地割裂内容与语言的联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花费大量时间"制造内容",将习作指导过程简单化为"制造内容"。这种课堂,一般是先由教师花大量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玩游戏、模拟生活情景 ,接着指导选择材料,讲解习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写草稿,教师巡查后,选择几篇学生草稿当堂反馈。这种模式易操作,但往往教师已经将习作内容讲过,学生仍难以成文。

1.2重视写作知识与技巧的传授,但忽视了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 在当今各小学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许多老师求功心切,在作文教学时,常常是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如公式般地传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有的老师在考试前印制一学期来的习作范文,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等到考试时再生搬硬套。于是在期末测试就出现了全班考卷作文内容完全雷同的怪现象,并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下降,反而热衷于背范文。毕竟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过程,这种做法,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使学生失去了自我。

1.3习作的批改、评价上问题不少。(1)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低;(2)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3)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判分吝啬,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导致很多学生视作文为烦事、苦事、难事,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恶之情。

2.对策与研究

2.1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重视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引起大脑的思考,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也就更加真实了,更能表情达意。

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学生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

2.2从生活到内容,帮助学生养成发现、收集、积累、转化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这是没有异议的。怎样帮助学生养成发现、收集、积累、转化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多记日记,定格"生活小镜头"。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培养学生写日记、记下"生活小镜头"的习惯,让学生把从生活中发生体验到的、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或新闻纪录下来,这些都可以成为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2.3优化作文批改方式

2.3.1用肯定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学生写出的作文对他而言,都是最高水平的发挥,他们希望得到肯定性评价。而"语句不通顺,条例不清晰,中心不明确"等等裁判式的,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改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从而提高作文水平。①用赏识性的评语、较高的得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他们都期望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所以在作文评语中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且不吝啬给分,让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的赏识评语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作文基础差的学生获得一份自信。

②用情感式的评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老师用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集合起来。③用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对学生作文中的创见要赞扬肯定,对异议要保护,对错误的意见要宽容引导,确保他们在每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

2.3.2改变作文评改的方法,提高学生评改作文能力。 评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评改能力的强弱是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要教会学生批改方法。作文批改中可采用自读自改、师生共评、小组互评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批改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使他们转换角色,诱发他们对作文评改的强烈兴趣,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自信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相互交流,培养他们互相协作的精神。

2.3.3趁热打铁,及时反馈。前面讲到对学生习作反馈信息慢,会导致学生的习作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下降,当我们按上述方法改变作文批改方式之后,使学生习作及时反馈成为可能。这种趁热打铁的方式,能在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过程记忆犹新之时得到指点,及时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并保持强烈的习作兴趣。

上一篇:浅析如何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