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8-30 11:01:31

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必须善于多向思维,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应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巧设问题情境,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和批改方法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中学语文;训练方式;发散性思维;流畅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64-0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从培养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而要培养这三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多角度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独霸"讲台。要始终摆正学生的主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要具有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设法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探索求异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如在教《故乡》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的人?提出多种设想,供学生研究探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屡遭失败,降低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不敢拓宽思路,不知从何处入手思考;太容易的问题则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达不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课堂问题。问题设计的巧妙,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方位思考问题,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巧设问题情景,而且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面向的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出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延迟判断,对学生讨论中形成的意见,教师要暂缓下结论。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延迟判断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使学生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学生萌发的一些创新性的思维受到抑制。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只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理解,且言之成理与答案意思相近,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即使学生回答的意思不对,甚至是可笑的,教师也不要简单的否定或嘲笑,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回答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耐心的解答,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发展,思维得到训练。

2.给学生一个进行发散思维的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发散思维,必须有一个客观事物作为发散点,思维要从这个点开始发散。同样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富含哲理的诗句,怎么从诗句本身找到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思维的发散点,这个发散点就是诗句中的"疑"字和"又"字。一个"疑"字,顿生迷茫;一个"又"字,忽含惊喜。"疑"是一顿,"又"是一扬。"疑"是一合,"又"是一开。学生就能通过这两个字的分析以及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联想到这是诗人在逆境中的一种希望、一种自我勉励。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的编排以及课后练习的涉及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课文内容中出示了很多小问题,比如:"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联系你的实际说一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者是"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等等,学生就可以由这些问题产生各自独特的想法和看法。产生这些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是因为他们思考的角度或立场是不同的,练习题或拓展练习题中也涉及到了很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题。如:你由"颐和园"想到了哪些词?由"英雄"想到了哪些词?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够说出很多词语,他们由颐和园想到了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想到了北京、故宫、天安门、长城,还想到了名胜古迹、旅游、愉快等等词语;由"英雄"想到了雄伟、高大、威武、等等词语。在这个过程中,这两个词语就是发散点,他们根据这两个词语进行了发散思维。有些词语乍一看好象没有联系,但是学生是有根据的,是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这种由一个发散点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就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3.训练发散思维机智,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运用

3.1发散机智。什么是发散机智呢?即在一个问题面前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思维尽可能向多方面发散的一种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机智呢?可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很多方面去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春风()细柳,淡月()梅花。"让学生动脑筋想出一字填在两组词语中间的括号中,使之成为两句意思清楚通顺的句子,并看谁填的字所构成句子表达的意境最好。很多学生开始认为很容易,分别在"春风"、"细柳"两词中间填了"吹、刮、拂……",在"淡月""梅花"两词中间填出了"照、射、晃……"而有两个同学,一个在春风细柳中间填了一个"扶"字,一个在淡月梅花中间填了一个"失"字,师生一起分析后都觉得"春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句所表达出的意境最优美。常对学生进行类似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思维发散的流畅性。

3.2转向机智。何为转向机智?即思维在某一方面受阻时马上转向另一方面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堂说话训练课上,我出了"深山藏古寺"这一说话题目。让学生用语言把这一题目的意思描述出来,要求在其描述中必须体现出"藏"字的意思。学生看着这个题目都很茫然。众说纷纭起来:"在一座大山中,在密林深处隐隐约约地露出了寺院黄屋檐的一角来。……""在起伏的山峦深处……,有一座白色的佛塔在阳光下格外地醒目……""大家的描述都非常精彩,但与文题里的"藏"字都不很切题。佛塔、寺院这些都与古寺有关,但同学的精彩描述里都未能很好地解决题眼'藏'字,要体现出古寺藏在深山中同学们就要开动脑子,不能把思路死放在寺院本身上要多方面来考虑,请同学们想想与古寺相关的除了寺庙本身外还会有什么与寺庙有关系呢?""庙子里的和尚。"一学生答道。"对了,大家想想深山藏得住古寺,但能不能藏得住和尚呢?你们不妨把思路反其道而远行之,在和尚身上打打主意呢"。这一点拨,学生们茅塞顿开,个个作出了精彩的描述来。

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普通话教学 下一篇:通过多种形式激发语文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