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10 01:51:24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

摘要:现今,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在逐步加快的过程中,与此同时,我们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自然。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水土资源、营造鸟类栖息地,公园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服务。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多学科协调,风景园林师应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带领团队完成建设任务, 并在设计中注意生态学的科学性和风景园林的艺术性并重。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 K915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根据《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 试行 )》对湿地公园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 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地进行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尝试与推广,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法国的尼斯湖公园等。国内对湿地的认识较晚,但发展却是十分的迅速。2011年,我国12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首批正式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13年2月,我国已有29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但同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对湿地公园的系统性研究、地域特色不突出、破坏原有自然风貌与独特野趣、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等。

3 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

(1)引入生态美学,打造有机湿地。首先,基于自然、尊重自然无疑会成为湿地公园设计的第一原则。在湿地公园地设计中应遵循自然的内在规律,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的破坏。同时利用植被、水塘、生态浮岛等技术,促进生态系统的相互渗透,使其产生丰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从而发挥其净化空气和水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动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环境等功能。其次,不断飞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将成为人们的主流取向,传统美学向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转向,人们对于美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形式上,原生、自发、荒野的景致,符合生态原则的,也会被认为是美的。

(2)挖掘场所精神,营造文化湿地。场所精神是挪威当代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于60年代提出的,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环境场所具体现象特征的总和或“气氛”。戈登・库伦将场所感描述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表现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场所感,以激发人们进入空间。”场所精神依赖于具体的空间结构和抽象地称之为“氛围”的空间性格,对应的是多样性、地域性和不同的文脉。同样,从“人”这个角度来说,人不仅需要寻求自然,即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融合,也需要从眼前的景观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即对于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由景生情亦寄情于景。因此,在时间纬度上,公园的设计不是直接照搬原有的景观形式或元素。对于历史的辉煌设计成就应谨慎地借鉴。一方面,应尊重社会进程中留下的伟大印记,认可已存在的环境物质及其变化进程,并加以保护和强化;另一方面,应意识到人类社会终究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如若500年后的今天跟500年前呈现一样的景观形态,也定难以为当代人所接受与认同,故在景观设计中当代意识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公园景观设计必须处理好历史的保护与当代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关系,运用现代的艺术与技术手段,形成传统文化的乡土景观与当代标识在时间延续中的文脉关系。

(3)增强体验互动,创造“情景”湿地。都市人基于生活的经验,在空间中产生共鸣与记忆。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不应只是创造一个“物体”,而是创造一种“情景”,在情景中唤醒人们多元的体验与感动,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运用当代科技的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声音、光线、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让观众从“观看者”转化为情境中的“参与者”,让人们走进湿地,深入了解湿地、感知湿地,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湿地的特性、物种的特征和生态运行机制,从而带动全民保护湿地,并在自然中感受情趣,在情趣中体验生活。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廊道类型,分别从铁路廊道、桥梁廊道、道路廊道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初步构想,从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推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鹰潭市西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

4. 1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铁路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针对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内铁路廊道周边无减噪设施、植物种植种类相对单一等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对主要景观留有窗口同时增加铁路廊道周边植物种类;二是设置降噪减噪设施。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生态景观铁路廊道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为降低铁路噪声,需建立声音屏障或绿化带;另一方面,为展示城市景观与广告,使二者完美结合,作到既有效保护环境,又充分展示城市景观。达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重效果。

4. 2鹰潭市公园桥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西湖湿地跨线桥,作为联通南北的城市交通桥梁,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它的景观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通过资料查找,了解到“绿色桥梁廊道”的概念。“绿色桥梁廊道”可定义为,将风景园林艺术根植于连接自然斑块的桥梁上,设计出的可连接或修补绿色廊道网络体系断点的特有绿色廊道。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桥梁廊道景观的构建笔者将借鉴“绿色桥梁廊道”的概念进行规划设计。因为其从根本上解决了鹰潭市跨线桥对西湖湿地公园的分隔问题。起到了连接湿地,保护动物迁徙的作用,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道路联通作用。

4. 3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道路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1) 栈道。栈道是湿地公园内特有的游览设施,其形式将人为活动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通过架空,可以避免对于湿地基底的破坏,保证动植物的生态廊道,从而有效地将人类活动对湿地生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木栈道是湿地环境中最常见的栈道类型,依据不同的环境特征,木栈道形式多样:如在湿地较浅的环境,可设置无扶手的木栈道,以最大化的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的需求,在临江、湖一侧,常常也设置木栈道,以满足人们临水观景的需求。在部分空间狭小的密林湿地环境中,可设置单扶手的窄浮桥栈道,将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减小到最小。

(2) 小品设施。形态独特、造型新颖的雕塑小品常常能成为湿地环境中的亮点,对儿童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应当充分利用此点将科普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融于景观小品中,达到对于少年儿童教育的作用。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内还可将富有乡村野趣的农家设施作为雕塑小品放置在湿地公园中,以体现湿地环境的地域特征。湿地公园中还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一些景观元素加以重组再生,形成独特视觉魅力的景观小品。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遵循地域文化,融合人文艺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景观。在湿地公园中,对于自然的理解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湿地公园应该是不仅融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的场所,还应融合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在尊重新自然的前提下,湿地公园应与景观艺术、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充分尊重积累着时间烙印的大地肌理,并将其作为新的景观生长的基质,激发出它的艺术感染力,产生充满生命力的当代景观。

参考文献

[1] 王 浩 , 汪 辉 . 城 市 湿 地 公 园 规 划 [M]. 南 京 : 东 南 大 学 出 版社 ,2008.

[2]成 玉 宁 ,张 炜.湿 地 公 园 设 计[M].北 京:中 国建 筑 工 业出 版社 ,2012.

上一篇: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城市山地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