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10-10 01:30:42

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是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那么,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全体学生想学、会学、学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我国教育源远流长,有很多优秀的教育传统。但也有许多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观念。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传统的观念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扮演着“记者”、“录音机”的角色。

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必须在师生关系观念上实现三大转变,即: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学过程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逐步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权威性的论述。书中指出,教师除了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也就是说,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习结果的欣赏者。

在儿童的心目中,科学决不是深奥的科学原理或繁杂的科学公式,而是与他们距离最近的大自然中一切奇妙的、有趣的景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花儿为什么开了?”“叶子为什么枯了?”“大雁为什么往南飞?”“青蛙为什么在洞里睡着了?”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就已经是开始他们的科学探索了。而在小语教材中,大量地介绍了这些知识。此外,小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的塑造。比如:介绍科学家故事的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一些描写大自然的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等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科学知识的传授

小语教材中的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知识,比如《蒲公英的种子》介绍了种子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小壁虎借尾巴》讲的是动物尾巴的几种不同功能;《螳螂和蜘蛛》告诉孩子蜘蛛的捕食方式;此外,还有《石头书》、《小松鼠找花生》、《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另外,也有一些介绍物理方面基础知识的课文,如《乌鸦喝水》中“乌鸦叼来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再如《刻舟求剑》、《蝙蝠和雷达》、《捞铁牛》等课文,都涉及到了物理知识。

这些科学知识的传授,必须立足于课文教学,不能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要根据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处理。在《冬眠》一文的教学中,因为“冬眠”这个知识正是课文介绍的重点内容,所以,课文的讲解和知识的讲解是同步的。而有些知识不是课文所讲的重点内容,但如果忽略不讲,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提到“小壁虎一挣,挣断了尾巴逃走了”。那么,小壁虎的尾巴究竟是怎样断的?是被蛇咬断的吗?显然不是。这是壁虎的一种“自切本领”,即动物在受惊或受袭击时,把自己身体一部分舍弃的一种现象。这些虽然不作为重点讲,但却是必须要讲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也可能会主动问及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在教《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有学生问:“喷雾器大夫的药力为什么不会伤害到小稻秧?”又如在教《小儿垂钓》时,有学生问:“鱼怎么能隔着水听到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呢?鱼长耳朵吗?在哪里?”对于这许许多多的课堂提问,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凭着深厚的知识功底从科学的角度向学生讲清楚。当然除了学生提问,老师也可以补充讲,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科学品质的塑造

科学品质的培养与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在小语教学中,学生的科学品质的塑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学课文中关于大自然方方面面的描写很多:一年四季、风霜雨雪、花草鸟兽,等等。而且,这些描写都是极其生动、精彩的。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描写,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唱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歌。

2.培养学生科学的兴趣

一位老师在教《小河流过家门前》时,读到“小河不肯玩一玩,小河不肯站一站,一分一秒也不停”时,一位学生问:“老师,小河一会儿也不停下来,它不累呀?”如果你是一位善于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的老师,你就不会觉得这一问题的可笑,如果你是一位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老师,你就会发现这一天真的问话中,其实包含着对“地球引力”的最基本的探索,因为学生已注意思考“水为什么不断地向前流”这一问题了,如何发展这一科学兴趣的萌芽?这位老师回答说:“你问得真好!小河不会觉得累,因为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吸引小河不断向前流,这股神秘的力量是从地球底下发出来的,你去找,一定能找到!”这位老师正有意识地激发孩子进一步探求的欲望,保护了这一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科学探索最基本的动力,是爱科学、产生科学兴趣的根本源头。

3.其它科学精神的培养

比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就告诉了学生实践出真知,要敢于怀疑权威。《画杨桃》则告诉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日趋融合的今天,我们不能把人文素质的培养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惟一目标,而要将它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巧妙地融合在小语教学当中,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对女性内衣包装设计要素的探讨 下一篇:校园主流文化:我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