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思索

时间:2022-10-10 11:41:12

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思索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直接影响着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村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而又薄弱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低迷,我国对外出口出现困境。因此,发展农村经济以拉动内需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当今经济环境下,金融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无疑将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一个焦点。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金融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久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为工业和城市提供农产品、劳动力、资金及土地资源的方式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在国家重工轻农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农村和农业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图1为1978年至2007年农业GDP占我国GDP总量比重的折线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所贡献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呈下降状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相比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差距更大,农业的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更是急剧下降。

农村改革后,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开始徘徊不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且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则更高。根据2009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是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快,加之两者增长基数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依然在继续扩大。图2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柱形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在迅速扩大。

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也严重不足。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①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②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两方面问题大大降低了农村的生活水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以有效的资源配置为基础,而金融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首选媒介。现阶段,从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看,农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以来逐渐收缩农村业务,尤其自1998年以来更是大量撤并位于农村的营业网点,发放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在绝对额上都在下降,已经成为名义上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在1998年调整业务范围后,已成为单一的发放收购资金贷款的银行,并不面向农户和一般的农村企业,且近年来的贷款规模也在不断下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在农村领域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历史包袱沉重、产权关系不清、监管体制不顺等问题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除此以外,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储不贷,借助资金可无风险转存中央银行的制度安排优势而不断扩大在农村的存款市场份额。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农户和农村企业更多地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各种民间金融形式在农村改革后自发产生、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利率高、易引发金融风险等问题。

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等,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无论从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还是从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角度看,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都是重中之重。

二、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状况

1.农民个体的金融需求

目前,农民的金融需求主要有三类:存款、汇寄、贷款。其中存款机汇寄的需求很容易满足,而贷款问题是农村金融的薄弱点,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表1来源于2009年完成的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该课题组以河北、甘肃、青海、新疆自治区四个省区为代表,深入调研了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在各种致富因素中,资金的重要性居于首要地位。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一旦遇到灾害,农民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度过难关,农业生产中有很大的资金需求。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农民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水平,并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致富目的。农民在自主创业之初,自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创业需求,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因此,农民想要增加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金融是当今经济社会资金配置的首要媒介,农村金融亦是满足农民资金需求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一个功能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必要条件。从表2可以看出,农民贷款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或生意成本,另外,用于子女教育、治病、建房或装修的贷款需求也占相当比例。生产或生意成本所占比例为45.3%,而子女教育、治病、建房或装修三项所占总比例为42.5%。农村保险制度、福利制度的不健全大大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如果不能解决农民的医疗、教育等问题,即使有一定的贷款支持,但农民首先要解决生活问题,有限的资金也不能完全用于生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生产增收。据调查显示,调查的1523户农民中,需要贷款的农户占调查总数的63.8%,可以得到贷款的农户占66.9%,但其中51.3%的农户是由非正式途径提供(主要是亲友互借)。非正式途径的资金利用率非常低,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比如,非正规金融渠道的利率一般都高于正规金融利率,使本就不富裕的农民承担更大的借贷成本;由于没有通过合法程序,借贷纠纷发生时,往往无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2.农村地区企业的金融需求

农村地区的企业主要包括个体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乡镇企业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村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农村企业的发展初期,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更是难上加难,由表3可知,在启动期的农村小企业,由于企业前景尚不明朗,自身管理水平低,而且企业缺少金融机构所需的抵押物,资金主要是来源于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企业规模、产品销售、企业结构及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并且具有少量可抵押的资产,但风险仍然较大,结合政府的担保支持可以获得一部分商业性信贷,资金主要是用在生产方面。处在成熟期的龙头企业,其产品相对成熟,市场较广阔,企业己经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的资产可抵押,比较容易获得商业信贷,同时也是地方政府扶持的对象,可以得到政策金融的支持。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课题组调研报告显示,调研的4省区企业中,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贷款中,农信社提供的占48.8%,农业银行提供的占26.8%,有52.5%获得贷款的企业认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不方便。目前,虽然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农村中小企业中,民间借贷呈现出参与主体广泛、规模有所扩大、信用水平较高等特点,但民间金融缺少监管体系,一旦发生纠纷,没有合理的解决机制,这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是严重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货资金。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从总体上看发展前景不明确,可供担保的抵押物不多或几乎没有。因此,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尤其发展之初的企业,资金严重缺乏。就目前来看,贷款难和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通讯、水电设施等硬件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软件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表4可以看到,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每年都在增加,相对于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在下降,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虽大,但资金分摊到全国,每个村能得到的资金也就屈指可数。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林毅夫则认为,如果以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之日,那么,从2006年起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700亿元的资金,15年总计需要40500亿元。可以看到,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单单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只能借助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水电外)的社会效益大而收益小,资金需求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担保,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如果这些全部由财政出资,对我国财政来讲是一个无法承担的负担,这几乎是不可行的,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问题

1.商业性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逐渐远离农村金融市场

1993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四大国有银行(即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为发展目标。因此,1993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改革以后,四大银行更加注重盈利能力的竞争,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大减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众所周知农业项目投入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则投入无法收回。我国农业系统目前没有保险制度的支持,因此四大国有银行不愿发放农业贷款。其次,农民缺少可供抵押的财产,而商业银行推行“新增贷款零风险制”等信贷制度,对缺少相应抵押物的贷款项目一般不予支持。农民的生活水平本就不高,房屋是其主要财产,然而,农民的宅基地不可以抵押,农民基本拿不出可供抵押的财产。最后,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则更加偏向公益性,无利可图,改革后的商业银行更加不会涉及。基于改革后的经营目标,四大国有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上收放贷权。现阶段,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各大商业银行经营已经远离农村市场。

2.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领域较窄,职能不清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必须存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职能应该定位于支持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的基础建设。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业务仅仅停留于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服务范围窄,基本处于在粮食领域“封闭运行”的状态。农发行虽然对于粮食类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放商业性贷款,对于亟需政策性金融扶持的粮食生产和农村基础建设领域却不予支持,而且发放商业贷款的过程中资金使用率很低,造成国家投入的支农资金严重浪费。农业发展银行并没有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应有的支农作用,相反,在农村发展银行的实际运作中,处于利益动机和本位主义而过分追逐商业利益,存在着与商业银行争市场的现象。我国还没有关于政策性银行的法律规范,缺少对于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以及运行准则的规定,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以及自身的发展。

3.农信社自身机制的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的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一直存在着产权不清、不良资产较多、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也一直在改革过程中。2003年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把信用社交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然而改革后农村信用社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农村信用社虽然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了规范,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但目前的社员代表大会权力被架空,理事会和监事会也是形同虚设。农信社权力集中于联社,对于经营者权力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得经营者按自身利益最大化来行使经营权。其次,改革后的农信社逐渐偏离“三农”,非农化倾向严重。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增资扩股多面向大股东,一些农民作为小股东被清理出去。在农信社的管理中,有些农民作为小股东也没有发言权,不能参与农信社的控制管理。在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基层社的经营自变小了。基层社应当是最了解当地农村情况的组织,对于发放贷款的对象、额度等最有发言权。然而由于县联社的制约,贷款程序的复杂,农村实际需要资金的农户和农村企业难以及时得到资金。因此,最缺少资金支持的农户和企业反而得不到农信社的有效支持。

四、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1.强化政策性金融体系

农村经济的落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农民贷款额度小并且缺少抵押物等问题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无法吸引商业性金融的进入。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商业金融是不行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以及设备的改善都需要大笔资金,数额太大的资金又是合作性金融所不能承担的,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扶持。基于上文分析,我国政策性金融存在着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领域较窄、职能不清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发展银行应拓宽业务范围,明确定位其职能。除了关于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业务,农村发展银行还应介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需要政策性金融扶助的领域。当然,如此数额巨大的资金,农业发展银行不能单纯依靠中央银行再贷款,应拓宽其资金来源渠道。除了财政拨款,还可以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并且可以要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将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资本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若采取措施将这些资金引入农村建设中。

2.加强农信社的改革,鼓励金融创新

作为农村的基层合作组织,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缓和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以后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仍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在农信社的改革中,仍要坚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并完善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的“三会”制度,真正发挥社员民主管理的作用,避免被内部人控制而逐渐向商业性、逐利性发展,偏离“三农”建设。农信社可以总结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办法,可以规定联保小组承担连带责任,一人违约小组全体承担责任,以小组的信用为保证,而无需提供抵押物。实施农户小额信贷以及农户联保贷款等方法能减少获取信息的成本和监管成本,大大提高贷款业务的盈利性和还款率,可以保证此类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农信社可以根据自己贴近农民,了解农村情况的优势,积极创新信贷方式、信贷结构、增加服务品种,还可以根据农业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优化信贷投向,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为我国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发挥主力作用。

3.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一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说政策扶持和完善的法律保障、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等等。首先,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查农村地区的金融违法行为,加大打击金融犯罪力度,从严打击逃废债务的行为等等。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完善关于贷款担保方面的立法,调整和规范市场条件下交易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地方政府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强诚信教育,逐步建立农村信用制度。政府需要大力培育诚信的社会风气,加快农村信用制度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上一篇:新时期农村经济分析重点 下一篇:中国农村信息化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