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创新产业机制

时间:2022-10-10 09:45:54

发展特色农业,创新产业机制

摘要:紧密结合“深入基层・心系家乡”的主题,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及实践服务。本文旨在运用所学知识,以实际调研,对比调查为基础,探究济阳县仁风镇富硒西瓜品牌产业形成及发展,从现状出发,找出从“土特产”至“市场品牌”突破的瓶颈,并选取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针对特色农业和产业机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品牌产业;高附加值;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87-01

一、仁风镇富硒西瓜现状

济南市仁风镇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中国西瓜之乡”,该镇结合当地的土壤、水资源优势,与省级科研部门联合开发的“富硒西瓜”是全国首创,产品远销各大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几年来供不应求。富硒西瓜口感好、营养丰富,经过富硒处理以后又具有美容、抗衰老、抗癌的保健功效。“富硒精品西瓜”已经成为仁风的“金字品牌”,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1997年,镇政府依托当地优良的土壤、气候条件,经过与省农科院多年的合作研发,决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富硒西瓜生产。为调动群众种大棚的积极性,镇政府多方筹资50多万元,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首先在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的220线两侧用政府出资的方式一次性承包了120亩地作为富硒西瓜示范园,群众在示范园内建一个高温大棚的政府补贴1万元,并帮助协调5000―10000元贷款,建棚、西瓜育苗、管理由镇政府聘请技术员全程指导。优厚的政策调动了群众建大棚的积极性,当年建起大棚34个,每个大棚年收入可达1.5万元。如今,“仁风”富硒精品西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万亩,年产量可达 15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人均增收近两千元。

二、从“土特产”至“市场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生产模式问题。仁风镇的西瓜生产属于整体有规模,个体分散的局面。首先,瓜农与瓜农之间、村与村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分散经营,这样不利于生产销售信息的沟通、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等。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并没有结合本地的这种特色西瓜的生产这个优势,发展更有潜力利润更高的相关产业。

第二,附加值低。富硒西瓜的附加值不高。富硒西瓜在生产后期,即从成熟到出售的过程中其潜在的附加值并没有发挥出来。由于瓜农们“很省心”的就将西瓜出售了,所以生产后期的部分附加值并没有发挥出来。

第三,销售模式局限,后期销售停滞。富硒西瓜的销售模式单一。由于富硒西瓜是一种相对新型的品种,所以其销售并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基本上是西瓜一出高温大棚就被一些销售商收购了,出现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景象,平均价格在16元每公斤左右,相对于普通西瓜的售价这个价格已经是“天价”了。首先,单一的销售格局将会随着市场的成熟被打破,当这中模式经营不下去时再寻出路为时已晚;其次,单一的销售模式限制了富硒西瓜价值体现,其真正的市场价值瓜农并不了解,而是掌握在收购商的手中。因此简单的在当地市场出售、集中被收购的销售方式是不应该长期存在的,瓜农们、镇政府应该拓宽销售途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三、解决策略

第一,产品突破,追求绿色生态农业。(1)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富硒西瓜要走绿色生态农业,应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生产管理。(2)突出产品特色。从农产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反映的文化背景入手,挖掘富硒西瓜的特色,这是提高附加值的关键。(3)完善包装。农产品包装可以提升其附加价值,并且能够吸引消费者,从而扩大农产品的销量。

第二,市场突破,塑造品牌形象,完善市场机制。(1)品牌塑造。富硒西瓜的核心价值就是其营养价值高,凭借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该理论分析,大力进行品牌塑造才是关键。(2)市场改革,搞好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施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只有把分散的各家各户汇集到一起,以龙头企业主导和带动这个产业发展。

第三,尝试与第三产业旅游产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为了济阳经济得更快更好发展,济阳县正式旅游产业发展纲要,着手发展济阳旅游业的发展。该纲要明确指出垛石、曲堤、仁风、太平、回河五个果蔬特色品牌基地也已纳入济南市旅游局的旅游观光路线,全县观光休闲农业推介活动全面启动,“五彩果蔬之乡、休闲生态济阳”“旅游牌”开始打响。开辟农家自留地,从种植到收割,消费者可随时来体验农桑之乐,建立长线旅游策略,可以同时拉动该镇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亚根,杨超,熊伟.运筹学.科学出版社, 2004.7.

[2]韩光军.品牌策划 [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薛亮.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管理世界, 2003(03).

上一篇: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非对称性 下一篇:论瑕疵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