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业务中的特殊风险损失与防范

时间:2022-10-10 09:41:29

进口业务中的特殊风险损失与防范

摄 影 黄志忠

面对我国日益增加的进口贸易,我们有必要对进口业务的风险进行研究,以利进口贸易的健康发展。进口业务中,除了由于卖方违约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之外,进口方还面临着一些不同于出口业务的特别风险,例如政府法规变化、汇率波动及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的风险。这些风险会给进口方造成直接的利益损害,也可能使得进口方由于对外、对内违约而蒙受间接损失。尤其是机电产品进口业务中,这些风险的发生显得更为频繁、损失更为严重。结合实际业务经历,笔者对进口业务的一些特别风险及防范简述如下。

政府法规变化带来的进口业务风险及防范

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各国政府或地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贸易实施各种管制和限制手段,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交易双方必须了解和遵守。但这些管制规定的变化却往往会给进口商的合同利益带来很大影响。对于进口商而言,政府法规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国进口管制规定及其变化,二是出口国出口管制规定及其变化。

(一)案例

1.我国进口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产业技术经济的发展,国家运用非关税的手段对进口商品进行控制调节是平常事,于是进口管制政策就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会给进口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带来影响。如:2005年,我国某公司拟从美国进口通讯设备对原有系统进行扩容改造,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和工程进度安排,项目计划分两步进行,年初一批,年底一批。进口合同约定:价格条件为CIP XX;支付方式为100%即期信用证;运输方式为空运。年初合同上半年顺利完成,但在年底合同执行时,却发现已签订的进口合同不符合国家规定:从当年11月起,该类设备被我国列为必须采用国际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商品,否则不予办理机电产品进口证明,而此证是进口货物通关的必要文件。面对已签订的合同,我国进口企业不仅面临对外违约的境地,且由于国内市场销售工作已经展开,若设备不能进口,项目计划不能实施,就难以面对用户,可谓内外交困。

2.出口国贸易管制法规变化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某公司拟进口涡旋式涡轮压缩机生产设备,该技术属于“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对我国禁止出口范围,而此技术对当时我国的家用电器制造业有较大的市场价值。经询,一德国制造商称可取得出口许可。考虑到国内市场的迫切需求,在对外方技术进行考察之后,我公司遂以DEM5,250,000.00FOB汉堡的价格签订了设备进口合同,交货期为收到订金后四个半月;80%货款信用证支付;交货期前一个月开证。合同签订30天后,我方按合同约定以对方开来银行履约保函为条件对外支付了订金78.75万德国马克,同时,我方开始了该项目工厂生产的基本建设及配套设备的采购工作,计划在进口设备到货后的最短时间内使整个项目投入生产运行。然而,在临近开证期时,我方却得到一日本制造商同等设备的参考报价: 15,000万日元,仅为我方已签合同价的40%。究其原因,原来“巴统”组织解散,此技术对我国的封锁已经解除。不仅日本,美国也有同类制造商可报极优惠的价格。这一变化使得我方此项进口合同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由于没有了解“巴统”的动向及出口国管制制度的变化,结果导致了我方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规避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各国运用非关税的手段对进口商品进行控制调节已成平常事,于是进出口管制制度就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给进口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带来影响,要避免上述风险损失的发生,企业在进口项目的前期工作阶段,就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国进口管制政策和出口国出口管制制度及其变化。

对于我国进口管制的许可证、机电证、减免税政策等,进口企业不仅要了解这些政策的现行规定,还要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动态来预计这些法规的变化趋势。这方面信息,企业可直接到商务管理部门进行咨询, 根据相关制度确定进口方案。对于政策变化,也可提出应对措施与管理部门交流讨论,事先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找出解决方法。例如,报告项目性质特点,申明理由,争取得到特准:先行签约,享受政策。或是提前执行合同,避开政策限制。加强对我国政策变化的了解,就可掌握主动,避免遭受由此产生的进口风险损失。

各国的出口管制,则多是出于技术、资源保护的目的或是政治的原因。对高技术机电设备的出口限制尤其常见,如多晶硅是稀缺的工业原材料,美国对此生产技术的出口就进行限制,以保护其多晶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利益。对高性能的数控机床等,美国出口商也须取得政府的许可才可出口。作为进口商,掌握进口项目的技术及市场情况,充分了解各出口国的规定,在询价比价过程中同时比较出口管制制度,避开或是采取转口贸易的方式绕开出口国的限制。如数控机床,日本的出口限制就较为宽松。若不能绕开,则应在合同中对出口商取得许可的事项在进口合同中作出约定,制定相应防范性的合同条款。

而对出口国的管制制度变化,在重大进口项目决策前取得专业研究机构的意见,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调整项目进程,适时实施。

总之,有了上述风险的意识,就能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避免或是减少此类风险带来的损失。

汇率波动带来的进口业务风险

对于进口业务,汇率波动的风险发生于支付货币在支付日大幅升值。按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企业出口自留外汇十分有限,其进口付汇几乎全是在支付日凭相关资料到银行购汇,同时完成对外货款支付,也就是说进口人无法掌控在签约后由于支付货币升值带来的本币损失。实际业务中,选择波动幅度较小的汇率稳定的币种以避免风险是常规的作法,如选择美元、日元、欧元等作为计价和支付货币。但即使这些币种,也时有较大波动发生。尤其机电产品进口合同,往往是金额大,执行周期长,遭遇汇率波动风险在所难免。

(一)案例

1.上世纪90年代,我国某公司进口日本冲压设备一套,合同金额:8,960万日元,交货期:合同签订后三个月;交货前60天,开立即期信用证。不料至日方交货,我方接单须对外付款时,日元已上涨约8%,结果我方多支出人民币70余万元。

2.2004年我国某公司签订进口德国某重型卡车部件合同:合同总额为2,376万欧元,价格条件为FOB汉堡,分11批交货,分批即期信用证支付。不料进口合同签订后,欧元一路上扬,美元价从1.1545直上至1.3637,上涨19%。从第四批开始,我方就难以承受,于是停止对外开证。结果是:对外,卖方提出异议,要求赔偿;对内,工厂生产难以为继,对内销售合同无法执行。为解决进口合同纠纷,我方公司最终以高价购进了外方宣称为此项进口合同准备的部分原材料,我方损失约30余万欧元。而国内市场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二)风险防范

通常说进口应选择“软币”以避免汇率风险,可那只是一厢情愿,因对方同样会希望收进“硬币”,故选双方认为较稳定的货币是现实的。但上述案例可见,对于交货期较长的合同,稳定的货币依然有风险。进口商在金融市场做套期保值,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对于专业的进口商,经常性的、远期交货的大宗货物进口尤其适合。

对于一般的进口人,尤其是对于不同行业的机电产品进口人,要了解和操作外汇期货业务,往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建议进口人根据合同货物的不同分别处理:

若合同货物为机械设备,套期保值是一定要考虑的,因为这种情况下,合同双方都作了很大的前期投入,汇率风险发生时,很难应对。套期保值的操作,可以咨询金融机构,取得专业的建议,制定方案后委托银行执行。

若合同货物为零部件或元器件时,可采用浮动价格或是约定汇率波动幅度限制条款。前者是指当汇率偏离约定值时产生的损失由双方共同承担,后者是指当汇率变化超过约定幅度时,双方都有权中止合同。采用这种做法,买卖双方可以根据各自对市场的承受力来决定对买卖合同的态度。

即汇率波动风险的防范主要从利用外汇期货交易和合理价格条款两方面来考虑。(未完,待续)

上一篇:海关总署解答现场交单期限 下一篇:中资银行海外并购之“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