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分析

时间:2022-10-10 08:22:34

我国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的研究,国内外有大量权威性研究成果和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就业结构变动的轨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这一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将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得出结论认为这一规律是由于产业间收入差异引起的。这一定理从时序角度和断面角度为分析就业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理论是霍夫曼定理,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并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认为在第一阶段,消费材料工业在整个制造业结构中占有优势地位,而到第四阶段,资本材料工业占有优势。第三个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理论是库兹涅茨部门结构理论,从纵向时间角度、横向不同国家发展水平产业的断面角度、以及部门间劳动力转移的特征等角度对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异。此外,钱纳里从标准结构模式方面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研究。

上述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对分析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化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研究和认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规律、并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瞩目。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从1978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738倍,翻了将近三番。今年虽遭受了“非典”的袭击,但GDP仍达到了9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符合世界发达国家所经历的轨迹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特色。在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被确定为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具体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按此计算,到2020年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分析认识这些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第一,第一产业的经济总量和就业人数占总体的比重,都经历了不断降低的过程。如英国在过去200年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从34%降到2%左右,相应地,其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也降到了2%左右,说明大量的就业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再如美国,1839年其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45%,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降到2%,之后基本上没有变化;相应地,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从64%降到2%。日本和法国等国家也反映了同样的发展轨迹,表明这是宏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农业产值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其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和5%左右,农业在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已经占非常小的比重,由此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城市化已经是发达国家的主要社会结构;在中等发达国家中,农业占总量的比重在12%左右,就业人口占总量的30%左右。

第二,第二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都经历了上升―下降的过程,从代表性国家结构演进中可以充分反映这一点。英国第二产业产值在总量中的份额,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53%),然后下降,目前只有35%左右;相应地,就业比重也从60%左右下降到40%左右。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其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曾达到45%左右,就业人口也达到较高水平,而到目前,其第二产业产值只占20%左右,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只有30%左右。日本和法国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上述趋势是相同的,只不过来临的时间不同或比重数值大小有一定的差异而已。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发达国家中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口占总量的比重都在30%左右。

第三,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巨大市场,其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从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都是上升的。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都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等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都在60%以上,就业人口比重也在60%以上。从就业人口比重看,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达到67%。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总体特点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66%,就业比重为64%。

三、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产业结构变化看,197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28∶48∶24,到2002年,上述比例己经演化为15∶51∶34。相比之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得比较显著,24年间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10个百分点。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加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大军中,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所占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幅度提高,但其比重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大,结构转变中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1978年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705%,到2001年下降到5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的发展引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相对缓慢。

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也正在经历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历程。从发展趋势看,未来10到20年,仍然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剧烈变化的时期,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就业人口比重更会大幅度降低,预计到2020年比重将下降到30%以下,这就预示着,我国将面临来自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第二和第三产业将快速发展,产值比重将进一步提高,但会发生位置替换,即第三产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力。但面临的问题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三产业发展引致的就业机会可能满足不了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就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看,就业结构转换慢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隐含的潜在问题是我国的就业结构还没有达到合理的结构,劳动力的资源配置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虽然我国在近20多年的发展中也反映出遵循发达国家经过的基本历程,但存在自己的特点,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过程中,没有成为稳定的永久职业,处于波动之中,这与我国的户籍与城市化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有很大关系。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快速向高级化转移,第一产业的相对地位进一步下降。但就业结构的转化将面临诸多问题和障碍,导致就业压力加大。处理好就业与产业升级间的关系是未来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问题。

实施城市化战略。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是各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城市化的发展程度是我国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力促进城市发展是解决就业压力、降低显形与隐形失业的主要途径。根据我国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应大力促进城市的发展,由城市化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产业方面,在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还应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尽可能多地吸纳劳动力。这也符合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原则。

上一篇:内蒙古西部地区种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下一篇:技术进步与“悲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