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口退税率下调的经济思考

时间:2022-07-26 04:51:33

关于出口退税率下调的经济思考

所谓出口退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政府对出口产品在报关离境后,按照有关规定,对最后一道环节及出口销售以前的各道生产和流转环节应缴或已缴的国内间接税(也叫流转税,通常是指增值税和消费税)予以退还、抵扣或免征的一种政策、制度和做法。简单地讲就是指国家运用财力手段鼓励企业生产出口产品、增强国内产品出口竞争能力的一种措施。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是国际惯例,是国家支持本国产品出口的重要手段。根据WTO规则要求,各成员国可以对本国出口产品实行退税,但退税的最大限度不能超过出口产品在国内已缴纳的税款。在此范围内,各成员国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确定恰当的出口退税水平。

一、我国出口退税机制沿革及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当年的增值税征税率和出口退税率分别为:煤炭和农产品征5―7%退3%;工业品征13%,退10%;其他征17%,退14%。1988年―1993年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即增值税取代了工商统一税),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出口退税率划分为三个档次,根据不同货物分别执行17%、13%、6%的退税率,平均退税率为166%,当年出口退税额大增,给中央财政带来一定压力。1995、1996年,为缓解财政困难政府两次调低出口退税率至9%、6%、3%的水平,平均退税率降为83%。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于是为了刺激出口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政府又9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形成了17%、15%、13%、5%的退税率体系,平均出口退税率为1551%。财政压力再度出现,甚至面临货币升值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正式出台,中国出口退税机制又面临新一轮改革。这次改革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了出口退税率,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为17%、13%、11%、8%、5%五档,平均退税率降低了3%,自2004年1月1日起实行。

纵观我国出口退税调整的历史以及外贸出口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商品出口与退税率紧密相关,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及时、敏感地反映到了当年出口额的变动上。1994年新税制施行后,出口退税急剧增加,当年商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319%,1995年比上年增加2295%,而1993年的商品出口只比上年增长8%。1995、1996年,出口退税率的调低对出口带来了负面影响,1996年的商品出口仅比上年增加了153%。1998、1999年商品出口比上年增加分别是056%和605%,增速缓慢,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政府两年9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推动了出口的增长,2000年出口比上年增长2784%,2002年比上年增长223%,2003年比上年增长346%,这一期间,我国外贸出口在世界的排名也从1994年的第11位提升到2003年的第4位。出口贸易的增长与出口退税的增长是呈正相关的(除个别年份由于受其他因素影响出现例外)。相关统计测算也表明:出口退税增加1%,出口将增加0498%。那么调整后的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出口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出口退税率下调的积极效应

(一)促进外贸经营战略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够抢占市场,全靠低价竞争,甚至倾销,而如此低的价格水准下,企业还能够保证利润,主要是由于两点:一是我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目前中国大陆廉价劳动力的工资几乎只能维持劳工本身最低生活水准;二是全赖出口退税实现利润。前几年我国的平均出口退税率为1551%,试想,当今世界上还有几种产品能够高达15%的纯利润?正是在这种高额退税率的支撑下,出口贸易才会在过去20年左右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中国政府也视外贸为拉动中国经济快跑的一架马车,从政策上给予种种优惠,这使我国外贸出口在世界的排名持续攀升。但这次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将直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出口增长率。

(二)加快出口企业资金周转,促进出口增长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确实对刺激外贸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出口退税款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近几年来围绕出口退税所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深,欠退税现象越来越严重,全赖出口退税实现利润的出口企业风险加剧,并且已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末,全国累计应退未退的出口税额高达2477亿元,2003年末已超过3000亿元,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缓解中央财政压力,促进出口企业的发展,本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因此对以前的欠账会逐步到位,企业一部分的积压资金可以盘活。此外,过去的出口退税率虽然平均比现在高,但由于欠退税严重,真正退税资金并不能足额到位,企业无法有效地控制流动资金。现在出口退税率虽然总体有所下调,但如果现在的机制能保证做到不欠新账,对企业来说,也未必是坏事,这可以加快出口企业资金周转,能起到促进出口增长的作用。

(三)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新的出口退税机制将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三个百分点,并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这更加突出了退税率结构性调整的特点。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调高、不降或少降出口退税率,如国家对小麦粉、玉米粉、分割鸭、分割兔等均调高了税率,对部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等继续保持退税率不变;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如一般机电产品、服装、棉纺织品等;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如焦炭、铜、精矿、原油、原木等,形成了出口退税率随着出口货物加工程度的深浅而变化的退税率机制。这种新的退税率执行的结果会导致国家鼓励扶持的出口产品量的上升,而一般性出口产品及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量的下降,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四)推进外贸制的发展

下调出口退税率后,很多外向型生产企业和外贸流通企业的经营业绩都会受到较大影响,但是,与生产企业相比,专业外贸公司在此次退税率调整后将受到更大冲击。对外贸流通企业来说,外贸流通企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生产企业。因此,外贸流通企业对退税率下降的反应要敏感得多。由于退税率下降导致的利润率下降,作为中间流通环节,理论上可以通过向供应商压价和向客户提价的方式来抵消。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外贸体制改革,我国外贸经营门槛大幅降低,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快速增长,生产企业、海外进口商和批发商的选择范围都大大增加,外贸流通企业对上下游的要价能力越来越低,供销两头挤压将使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难题。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可能迫使传统外贸企业和新的外贸企业放弃一部分收购制出口而改为制,这对推动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间的工贸结合,推进外贸制的完善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五)分税制有利于加强出口退税管理,防范骗税,规范外贸企业行为

出口退税是将出口的货物在国内生产和交易中所缴纳的流转税退还给出口企业,主要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在增值税的征收环节,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按照75%∶25%的大致比例进行分成。在出口环节,却是中央财政负担了全部退税,地方政府不承担任何退税责任。这等于是放弃了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必然造成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的行为不当,尤其是个别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出发,忽视对出口退税的监督,从而使违法骗取出口退税的活动有机可乘,甚至存在税务机关人员与外贸企业共同勾结骗税的现象。这次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同时也强化了地方政府对退税管理的责任,有利于促进各地迅速建立起由海关、税务、金融、外管、工商等相关部门共同监督及协调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以便指导企业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经营,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退税效率,减少骗税行为的发生。

三、出口退税率下调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一,出口退税率的升降会直接促进或抑制出口贸易的发展。这次退税率调低,从短期来看,一些技术力量薄弱、不能较快适应调整的企业将退出国际市场,使出口量减少,而这些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国内就业压力加大,退税额的增量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地方不鼓励出口或限制企业出口的现象,或者拖欠出口退税,其结果都将沉重打击企业出口积极性。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措施,出口贸易增长必将受到抑制,甚至产生大量贸易逆差,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分割。由于增值税贯穿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很少有产品是完全在一个地方完成,这就意味着,出口企业所在地不可能收取出口产品所含的所有增值税,出口产品前阶段很多增值税交给了外地政府。由出口企业所在地政府分担出口退税,就会造成新的扭曲,收取了出口产品上游生产环节增值税的地方政府不必分担出口退税,而出口地政府则要超额分担出口退税,因此,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限制本地企业出口外地产品,影响出口货源跨省区流动,从而进一步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分割。

第三,一些企业为规避因退税不足额所造成的经营成本过高,有可能将贸易方式向来料加工转移,进而使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带动力减弱。有的企业可能会要求外地供货商先将料件出口,再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从而大量增加加工贸易的“境外一日游”现象,这就人为地增加了成本,不利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出口竞争力的增强。

因此,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磨合和完善,在不断的“试错”后,政府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高出口退税的立法层次,建立《出口退税法》,稳定出口退税率,使出口企业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合理安排生产和出口。其次,要建立国内征税与出口退税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出口退税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实现征退税信息对称,提高出口退税效率,防范骗税行为,时机成熟的时候实行更深层次的税制改革,全面推行免、抵、退的措施。这样才能消除出口退税率下调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发挥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积极效应,加速我国外贸经营从单一的低价战略向多元化战略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的稳定、有序增长,推进我国外贸业的发展,并通过乘数效应,使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目标得到实现。

上一篇:如何发挥预算会计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独立董事制度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