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投资范文

时间:2023-03-11 21:48:40

保险公司投资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1篇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四)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经营成本的上升,国际保险业面临严重偿付危机,大多数国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本身都是亏损经营,它们都通过预期投资收益来弥补直接承保业务的损失,保险投资成为获利及弥补利差损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随着这几年持续低利率和保险企业的不断增多,我国保险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加之我国的保险投资尚不成熟,尚未构建全面系统的保险投资模式,更需要加强对保险投资的研究并促进其发展。国际上,保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一共有以下四种:第一,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即在一个集团或控股公司下设投资子公司。在集团或控股公司的协调下,保险资金交由专业的投资公司实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第二,集中统一投资模式。即在一个集团和控股公司设投资子公司。保险资金统一交至集团或控股公司,再由集团或控股公司将保险资金下划到专业投资子公司,由其独立进行投资。第三,内设投资部模式。即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由该部负责整个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第四,外部委托投资模式。即保险公司自己不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而是将全部的保险资金委托给外部的专业投资公司进行管理,保险公司支付相应的管理费。从理论上来说,外部委托投资模式是保证保险投资绩效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保险公司可能要承担第三者投资公司的操作风险。若采用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可以实现对保险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直接控制,但不符合保险资金管理专业化要求,易造成黑箱作业,且难以产生投资的规模效益。比较而言,集中统一投资模式下,通过资金的集中化获取规模经济效益,通过组织的大型化克服小型分散化的弱点,通过功能的综合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能适应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挑战。而从实践上来说,内设投资部模式已被扬弃,国际上主要的保险企业是通过投资子公司实现专业化保险资金运作。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有1/3以上的基金由保险机构发起或参与发起设立。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模式的现状

1.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国有产权制度下,作为人的保险公司经理人员追求粗放型发展战略,求得数量扩张而忽视保单的质量,高额返佣难以禁绝。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连连失误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保险公司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问题券商的侵扰,累计损失可能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

2.国家放开的保险投资渠道仍显狭窄2007年一季度,全国保费收入为1964.5亿元,同比增长22.7%,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04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占比31%;债券投资占比48.5%;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8.3%。近年来保险业投资收益较高,但在资金运用余额快速增加、投资压力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投资渠道仍显狭窄。加之,内外资保险投资不公平竞争现象明显,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因此,今后还应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研究适合保险资金特性投资渠道的方式。

3.保险行业的监管方式落后首先,保险监督机制不健全。从体制上看,监管队伍没有真正壮大起来,监督管理的水平不高。从监管环节上来看,只注重对机构管理,忽视对保险公司人员的监督管理;只注重对业务事件监督管理,忽视对内部机制的监督管理。其次,保险立法严重滞后。从目前我国现有的保险法规来看,只有保险法和人民银行制定的一些规章,且制定法规没有兼顾到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没有规定具体罚则,保险法规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最后,保险监管方式、措施落后。监控的重点仍在费率、手续费等细节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配置和内控机制等重大问题监管力度不够。

三、我国保险投资模式的现实路径选择

关于我国保险投资模式的现实路径选择问题上,既要明确微观企业具体投资模式选择,也要配合保险投资宏观环境建设:

1.微观企业具体投资模式选择按照成本效益理论,中小保险公司将自己可投资的资产委托给第三方资产管理人不乏为明智的选择。从国际上看,这种做法也很流行。如在德国,其所管理的资产己占保险总投资资产的23%;在美国,选择第三方资产管理人的保险公司己从1988年的50%增加到目前的75%。目前,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似乎担当了资产管理人的角色,但由其特殊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决定了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不利于保险投资资产的保值增值。可是从政策上讲,不能因此而否定第三方资产管理人的重要作用。日前,华泰人寿获批委托华泰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股票投资。此前,阳光财险、渤海财险、都邦保险、民安保险、生命人寿与合众人寿等公司也先后获得委托投资股票的资格。大型保险公司设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国际著名的保险公司往往自有资本几十亿美元,保费收入几百亿美元,而管理资产几千亿美元,外部资产管理收益已成为欧美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从长远看,集团化是未来保险投资的发展方向。考虑到保险公司实行分业经营的规定和民族保险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目前我国大型保险公司投资模式可以采取:第一阶段,参股基金管理公司,通过“用手投票”参与基金有关重大决策,使基金的投资目标能更好地适应保险资金的风险收益要求;第二阶段,多家保险金融机构共同组建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符合保险资金特点的投资基金,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承担风险;第三阶段,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产险公司、寿险公司、投资公司纳入集团控股构架之下,在集团内部实现保险资金的专业化管理。

2.保险投资宏观环境建设"!放开保险公司投资的控制力度,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保险资金应在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建设、创业投资和金融产品创新等领域有更大的运作空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银行股权和大盘蓝筹股,引导保险资产向战略性、资源性产业配置。出台新的境外投资政策,允许保险机构运用自有外汇和购汇投资国际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支持汇率改革;推进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试点,进一步融入实体经济领域,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管理政策,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其他金融机构股权、非金融企业股权、房产物业和产业基金等管理政策。"#严格保险监管,强化风险控制。尽快实现保险监管重点由市场行为向偿付能力的过渡与转变,借鉴和应用国外的风险资本评估、保险监管信息指标系统、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等先进的保险监管技术,建立健全中国保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培育、培训保险监管专业人才,优化保险监管主体的人员素质,提高监管水平;制定保险资产托管办法,加快推进保险资金托管制度的实施;加大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加强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险业资信评级制度,以便于其正确选择保险公司。同时,加强对违规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加强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建设,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完善保险保障基金等制度,为公司退出提供通道。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3篇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四)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我国加入WTO将使保险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保险公司如何作好准备,采取措施,搞好投资收益,上面已经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要确保这些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决策的参考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目前保险公司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因此,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采取买断工龄、提前内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龄老化的人员,以保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从管理入手,通过秘诀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现代化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精简的机关管理体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后备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加快效率的长远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构建既有长期培养对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岗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2002年第1至12期、2003年第1至11期。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4篇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四)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我国加入WTO将使保险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保险公司如何作好准备,采取措施,搞好投资收益,上面已经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要确保这些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决策的参考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目前保险公司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因此,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采取买断工龄、提前内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龄老化的人员,以保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从管理入手,通过秘诀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现代化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精简的机关管理体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后备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加快效率的长远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构建既有长期培养对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岗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2002年第1至12期、2003年第1至11期。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老社区;保险公司;战略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

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老龄化人口的加剧,对于养老的需求也逐渐加大。而目前公立养老院不管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上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为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提供了机遇。

1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机遇

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在“十二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由目前的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 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日趋严重老龄化问题,社会养老需求将大幅增加。而面对日益增加的老龄化人口,国家投资远远没有跟上,养老机构严重缺乏,中国养老床位缺口所需的投资达2000-3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养老机构中的其它配套设施,整个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在4万亿元。

与此同时,2012年7月26日,中国保监局调整《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上调不动产投资上限比例,鼓励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建设。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养老社区的投资可以扩展产业链,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及老年建筑等产业。

第三,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服务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竞争程度还比较低,目前真正运营的养老社区保险公司只有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两家,大部分投资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面临市场化严重不足、市场操作不规范,这些因素为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提供机遇。

2 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

2.1传统观念对养老社区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居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奉行家庭养老、“养儿防老”,认为子女照料父母是应尽的义务,而不愿意把父母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并且,大部分老年人对生活多年的地方有大依赖性,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而去一个新环境;同时,如果子女送父母到养老院,会被认为不孝顺,而备受压力。因此,多年以来,除少数无依的孤寡老人外,即使家庭养老的负担越来越重,国内的主要养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

2.2土地成本对养老社区的影响

2007年8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把土地共分12 个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对于不同性质的土地,拿地成本不一样,如果已较低的成本拿地,会大大降低养老社区的营运成本。而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险公司拿地建设养老社区没有相关的优惠措施,如果以普通商品住宅或商服用地拿地的话,以北京和上海目前的价位,必然成本太高,保险公司不可能运营或盈利。

2.3综合运营对养老社区的挑战

养老社区囊括医疗、护理、娱乐、物业等服务,令保险公司更像是一位“综合运营商”,这个全新的角色,正在考验着保险公司的“经营智慧”。而目前,我国商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经营运作模式陈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设施和服务质量偏离市场要求的问题,商业养老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和体现。

在目前的社会养老机构中,真正意义上符合现代老人高品质养老生活需求的老年养老社区很少。

2.4税收对养老社区的影响

目前,国内商业养老相关税法还不够健全、完善,相关税收制度还比较单一,许多具体规定还比较缺乏。例如,在税法中,由于没有明确规定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所支付的养老保险费能不能税前扣除,单位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或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养老保险费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这说明企业为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或个人购买时,还要为此交纳个人所得税,这不利于员工福利的提高和个人养老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个人税收负担,从而不利于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3 对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建议

3.1战略创新

土地成本和税收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盈利周期,而土地价格是由政府决定,如果政府给予政策优惠,用特殊规划用地的低价将土地出让给保险公司,那么几乎就是保盈利的项目。如果政府没有给予土地出让优惠政策,采用商业用地市场化的手段出让土地,那么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将相对较高。所以,保险公司不能单纯依靠政府低价出让土地,而应该以市场化的手段获得土地为最终目标,并进行商业化运作。

针对面对目前土地和税收政策现状,保险公司必须市场定位清晰,公司战略必须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而目前的法规政策,决定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必然较高。在养老社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要想盈利,必须提高养老社区的入门门槛,这也决定了服务对象必定是高端人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城市规模决定高端人群多少,养老社区地理位置和服务方式决定高端人群入园的强弱。

好的地理位置属于稀缺资源,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应尽快在稀缺地理位置拿地,但也提醒,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应该根据自身公司实际情况来操作,切忌盲目上马。

3.2产品创新

保险公司在发展中积聚了大量长期资产,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机构网络资源,如果未来通过产品创新,发行以服务为承诺,而非提供现金保障的新型保险产品,将使保险公司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而这些优势是其他机养老构无法相比的。

具体为养老社区服务可以与公司销售险种挂钩,如某一客户购买某保险公司的养老产品, 那么他可以在该保险公司下设的养老社区享受相应的服务, 而如果客户购买该公司寿险产品,没有购买养老产品, 却想进入该养老机构, 那么可以把寿险产品转化为相应的养老产品, 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根据客户购买的养老产品规格享受到不同类别的医疗、护理、物业等服务。

3.3经营模式创新

保险公司可以在全国各地建立类似于集医院、娱乐、交友和养老多样式的连锁超市经营模式。使用连锁式经营方式,不但能整合本系统内的所有资源,还能整合一部分社会资源,使连锁式养老社区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增加利润。同时,使客户有更多选择,可以确保客户在不同保险公司可以选择不同景点坐落分支机构, 于是客户就能任意选择居住场所, 减少居住地的单一性。多样式的服务经营模式还可以有效管理客户的信息, 如病历, 生活起居习惯等各项记录, 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完善人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丁元昊,我国保险资金投向不动产问题分析,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 ,2009年第3期

[2]张莉媛,我国保险产业链弊端分析,企业研究,2010年第8期

[3]孙祁祥等.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7—2008).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8

[4]张晓华,我国养老社区软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模式,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6篇

平安保险投资管理中心50人的团队由深圳北上,在上海静安广场落户;中国人寿的投资管理中心9月份挂牌成立,办公地点从公司总部迁至北京金融街;因为看好上海将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华泰财险的投资部即将从北京南下上海,从形式上开始独立运作;人保设立的投资管理部,从一开始就在财务上单独核算,人员上单独招聘,体制上已经是“一司两制”;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公司对投资部门的改组也已列入议事日程,有消息称,保监会有意支持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情况成立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经营保险公司的金融资产。

《金周刊》记者分析:国内几家主要的财产险、人寿险保险公司对投资部门的外挂、改制或搬迁,不是普通的机构调整,而是反映了保险业对提高保险资金运用专业化程度的空前重视,预示着我国保险业面临一次结构变革,保险公司延伸出来的资产管理公司也许很快就会浮出水面。一位业内人士说:“(新的投资机构)将参照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投资机构的管理运作模式进行构建。”

管理着7133亿欧元资产的德国安联集团下一步是在中国拿到资产管理业务的许可证

中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可能超过很多市场人士预料。保险(集团)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尚未“出世”,但在国际保险业,却几乎已是“标准模式”了。

记者在多次采访德国安联、英国商联、美国信诺、美国信安、林肯金融集团、瑞士丰泰、加拿大宏利、瑞典斯堪的亚保险集团等国际保险大鳄的过程中了解到,国外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部门往往比银行和基金公司更具有融资能力,巨大的融资能力造就了管理财富、消化资金、专业投资理财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资产管理公司对巨额资产的管理经验随着保险公司的百年历史日臻成熟,这样的资产管理公司又会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不断“放大”融资水平。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包括三大块业务:寿险、非寿险和资产管理。令安联引以骄傲的是,安联还是世界10大机构投资者之一,最近的数字中,安联集团管理的资产7133亿欧元。目前,安联已获准在中国开展寿险业务和非寿险业务,据说,安联的下一步是在中国拿到资产管理业务的许可证。

另一家主要的国际性的机构投资者茂利资产管理公司属于英国商联保险CGUplc的控股公司。商联是一家国际性保险集团,它的业务包括四大块:寿险、非寿险、国际业务和资产管理。作为机构投资者,它还是欧洲最大的基金管理人之一。至1998年12月31日,商联保险管理下的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这相当于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近20倍的资产。

瑞士苏黎士保险集团的业务也分为四大块:寿险、非寿险、再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其资产管理公司属于独立性质的公司,除负责母公司的资产管理和投资外,还代客理财及负责第三方基金管理。

这些国际保险集团内部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具有完全独立的董事会、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有着各自不同的投资理念和鲜明的业务特色,拥有投资领域内最出色的专业队伍。

中国人保投资管理部的组织架构已能看出基金公司的“身形”

保险投资部门上演“独立运动”

国内保险业的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催生出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诞生。

今年年初,新华人寿董事长在他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推行投资银行运作模式……将金融投资部比照投资银行管理模式,模拟独立法人实体运作,财务上单独核算……”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张鸿翼接受采访时亦认为:“保险与证券两个行业确实是有隔膜。这两个行当在运作机制、决策机制、工作效率、人事制度、薪金制度很难对接。从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方面考虑,也应该在保险公司内部对保险业务和保险资金实行分业管理。”

来自保险人士的共识是:由于投资部门的工作性质、专业方向、管理手段都与保险业务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大相径庭,因此,按照现资银行或基金管理公司的组织模式成立相对独立的投资公司或单设投资机构,有利于从组织上避免不同性质的业务工作间互相掣肘、提升保险投资业务的专业化程度,使保险投资能真正按照专业化投资业务的要求去做。

记者了解到,几家欲成立独立资产管理机构的方案都是比照基金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如下辖投资研究部门、基金管理部门和业务操作部门。

于2000年底筹建,今年年初建立的中国人保投资管理部的组织架构已能看出基金公司的“身形”,人保投资管理部分为四个部门,即研究部、运营部、核算部、投资管理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家保险公司的上上下下都为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而着急,但果真渠道打开,如保险资金入市,面对成千只股票,成千家上市公司,保险公司假如不在组织和人才方面做好准备,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将难以控制。从这方面考虑,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宽相配套的政策应该是让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形成专业化、独立运作的机构。

“保险公司狭窄的投资渠道也是保险公司长期以来没有大力发展投资专业队伍的重要原因。”新华的沈志卫说。那么,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与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相比,存在哪些专业方面的不足呢?“主要体现在投资专业队伍的单薄,特别是市场研究力量普遍存在比较大的欠缺,但现有的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和薪酬水平又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成立独立运作的投资管理公司,可以从根上理顺管理体制,以专业化公司的结构组成专业化的投资团队。”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险投资部门的“独立运动”也正反映和顺应了保险公司投资渠道的逐渐放宽。

对于何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各公司似乎并不着急。张鸿翼认为,“这件事,政策一放开,就会水到渠成的。”

沈志卫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资产管理公司不能仅仅为保险公司服务,必须允许其管理第三方资金,使其在基金管理行业竞争中不断强大,而任何阻断它参与竞争的限制只能导致其缺乏提高业务水平的动力。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保险集团 不动产投资 投资物业类型

一、不动产投资模式概述

保险集团投资不动产可以描述为,保险集团公司通过其专业保险公司聚集保险资金,通过集中而专业对不动产类资产的投资,以期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提高偿付能力、扩大经营利润的经营活动。

不动产投资模式:按照保监会将保险集团公司投资不动产主要模式分为: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物权投资三类。

二、我国保险集团进行不动产投资动因分析

(一)保险集团进行不动产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持续低利率和保险主体的不断增多,我国保险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并且我国的保险投资行为尚不成熟,尚未构建全面系统的保险资金投资模式,所以需要加强对保险资金投资的研究并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主体资产负债匹配缺口较严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保险资金收益和结构不能有效支持负债,主要表现为:投资收益率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债券投资波动大。

(二)我国保险集团不动产投资的前景广阔

近年我国保险行发展迅速。根据2014年底的数据统计,我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0万亿元,按最新资金监管比例,保险公司可投资不动产的资金规模超过 2.49 万亿元,近三年政策的逐渐松动和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保险集团进行不动产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国家金融转型的大趋势下,保险集团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资金运用空间,其各类投资将以市场为导向,来满足保险集团的负债匹配需要,而不动产投资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之一,被各保险集团大力推进。

三、我国保险集团不动产投资规模低于国际水平的原因

我国保险集团不动产投资程度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大多处于 15%~33%之间)。在保险集团资产负债结构中无论是总量还是比例都与国际保险集团有着显著差距,产生这些差距大体有两方面原因,初步分析如下:

(一)市场形成的时间差异

国外保险集团不动产投资开展较早,不动产专业投资平台和专业平台配套公司也是经过长期运作经营,而国内不动产投资开展较晚。例如,美国国际集团(AIG)早在 1973年就收购房地产企业 AIG Lincoln,来为其不动产专业平台公司(AIG环球投资)进行投资配套。

(二)政策监管差异造成的影响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不动产投资监管政策的严格限制,我国保险集团对于不动产投资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2010 年的实施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中对于不动产投资的方式和标的都做出了严格的界定,其中严格禁止保险公司投资开发或者销售商业住宅,这与国外保险集团尤其是非寿险集团不动产投资的实际不一致,我国非寿险集团不动产投资被显著限制。

四、展望和相关建议

(一)保险行业发展

1.财产保险将受到政策驱动增长。

财产保险的政策驱动增长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农业保险的扩大。另一个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工程保险市场。

2.税延政策的启动将推动寿险市场的巨大发展。

与之相配套的养老保险也必然将享受这一优惠政策,从而带来养老保险的巨大发展。此外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也将给寿险发展带来巨大契机。

3.大类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

2014年1月保监会正式将保险投资从单项审批改变成大类监管,这给即将超过10万亿的保险资金带来更加宽阔的运用随着保险环境的改善,保险监管的完善,保险集团对不动产业务的熟悉,不动产投资将在2015年给保险集团资产配置提供更优质的选择。

(二)保险集团投资不动产建议

1.集团公司投资管理层面。

寿险资金由于其期限结构的特点可用于不动产投资,同样财险资金只要满足沉淀资金充裕和有稳定的现金流也可以视为长期资金投资不动产。集团公司作为集团内保险资金的统一运用人,要做好对各类资产组合的分配,对各类投资项目集中使用资金,体现资金规模效益,减少内部交易成本。集团要主导个投资平台进行主动投资,寻超市场机遇,完成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2.专业平台建设方面

以国外成熟保险集团的投资不动产经验来看,正如前文所述,建议一个专业的独立的不动产投资平台对保险集团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升投资效率,避免集团直接投资带来的内部损耗,另一方面可以灵活使用投资方式,对持有、经营、出让物业做好应对。专业投资平台的优势:一是从业人员专业化避免运营风险,提高收益;二是专业子公司单独核算,避免集团内部交易成本提高,使集团交易成本低于市场成本;三是子公司模式运行,对集团公司有风险隔离作用,可由子公司代持物业及物业项目公司,防止直接投资风险。

3.保险集团投资不动产实施方面。

坚持长期持有、稳定回报的投资策略,积极探索多种创新性投资模式,投资物业类型根据集团特征不同而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 AIG.2014 AIG Annual l Report[R] .2015.

[2]Asina De Branc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by Insurance Companies:the European Experience[R] .CRNIRM, 2009.

[3]卓志,邬润龙.保险资金投资城市基建的探索[J].成都:财经科学,2003(03).

[4]胡宏兵,郭金龙.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视角[J].北京:宏观经济研究,2009(10).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 养老社区 问题研究 策略选择

一、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背景与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我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还是有一定的背景的。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直接促进了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子女和国家去赡养,但是由于年轻人数量较少,无法顾及双方父母以此来满足更多老人需要赡养的这种需求。也就是说这种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养老需求。基于以上这些情况,为了达到供需平衡,许多企业和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建立一些养老社区来满足广大老龄化人口的需求不失为一种好的政策。

养老社区是一种集体化管理的不动产模式,不动产因其自身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保险资金投入养老社区可以改善保险公司的投资模式,降低投资风险。而且不动产具有稳定的收益性,保险公司将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可以稳定自己的资金链,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稳定收入,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双赢的。

二、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投Y养老社区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支持盈利性养老地产的政策上不明确

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这必定会给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监管政策上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监管是不具体的。而且在投资的同时要考虑成本问题,这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方向,这也就给保险公司带来开发上的困难。在开发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来支持开发,但很多政策只停留在原则层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公司开发养老地产的困难问题。

(二)接受养老社区这种养老意识需要较长时间

众所周知,国外的这种养老社区养老模式还是比较流行的,而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是筹建阶段,想让中国老人的社区养老的意识快速转变过来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许多老年人还是愿意和自己的子女呆在一起,想让老人们接受这种养老模式需要从意识上进行渗透,并且得到老人们的认可,最终要让老人们感觉到这种模式是让他们能够幸福的。同时,在土地管理、税收上与一些养老院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这种养老社区在建设和服务上是优于普通的养老院的,进而带来的消费收入也是高于普通养老院的,很多老人碍于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养老模式,所以要想让众多老人接受这样养老意识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三)制定的相关政策约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

按照规定,保监会是不允许保险公司使用“建房卖房”的模式,所以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只能使用 “租赁”的方式经营养老社区,这大大延长了资金回笼的时间,时间的延长带来的风险是无限的,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会出现大量的资金积压,对于保险公司自身的财务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前提是要拥有雄厚的闲置资金才可以,本来是一个朝阳产业却受到风险的制约。

(四)保险公司在管理上存在难题

我国目前养老社区这种养老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管理上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况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年轻人更多的是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毕竟会在养老护理上缺乏更多的人才,在我国开设养老护理专业的高校并不多,教学上是存在漏洞的。人才奇缺与日益壮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保险公司不得不面临并且解决的巨大困难。

三、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

(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来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养老社区这种新型行业也不例外,需要国家的土地政策的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在土地支持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尤其是保险公司来进行投资,在土地使用和建设方面给予财政补贴政策、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养老社区这种服务产业本身是为了服务日益增加的人口老龄化人群,在税收上应该采取税收优惠,这样也能直接的加大针对养老社区及相关服务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的优惠税收力度。

(二)借鉴西方国家的高端需求模式,提高服务创新

在我国可以采取阶梯式的服务创新模式,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实行最高的优质服务模式,因为这些地区高端养老需求比较旺盛,这样可以避免高端需求不足的情况。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较低的地区采取适应当地发展养老服务模式,这样能促进当地的供需平衡。保险公司可从中高端需求入手,待其盈利模式明朗时再逐步拓展客户人群。在高端服务上要注重配套建设,以老年人为本,可以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

(三)创新保险产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将资金投资养老社区不一定要等到房屋建设成功,所有相关配套设施都齐全时再开始运营,可以在建设前期就开始产品创造,通过保险产品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这样还能间接说服老人接受养老社区这种模式。保险公司可以雇佣专业的管理机构经营管理养老社区,减少社区管理上的风险。制定详细的养老社区服务规范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向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韶.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观察与思考,2010,(8).

[2]赵婧.浅析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实体的可行性[J].上海保险,2014,(2).

[3]杨福彬.“居家养老”模式升华“六化”战略清除发展障碍[J].银发世界,2008,(6).

[4]张恒辉.我国寿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研究――以“泰康之家”为例,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4.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9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一、前言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

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四)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保险公司投资范文第10篇

投资对保险公司的意义

近十年来,与自身相比,保险公司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金融业的整体看,与银行业相比,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资本回报水平较低,误导销售严重,退保率较高,市场地位与市场形象不断下滑,整个行业的发展已经非常艰难。在美国金融体系中,银行和保险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分别为35%和26%,差距并不显著。而在我国,2012年银行和保险资产分别为133万亿元和7.35万亿元,银行和保险在金融业总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91.1%和4.9%,差异巨大。受资本市场影响,2012年,国内寿险行业利润合计仅为63亿元,保险行业的四大上市保险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也仅为6.84%,不少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长期亏损。而同期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普遍超过了20%。2012年,保险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仅为3.39 %,而同期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则为4.75%。

此外,由于分红险等投资类保险依然占据了保险市场的绝对主力(四大上市公司的分红险占比超过了80%),保险行业大约一半的保费收入又来自银保渠道。保险产品的竞争力不及银行存款,这也成为误导销售和客户投诉的主要原因。所有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不强。加之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较低,内地保险产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相比,定价明显偏高,降低了保险的吸引力。由于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不高,资本杠杆和资本回报率偏低,保险公司对资本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这一局面如果不改变,保险公司的发展前景就会变得不确定。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保险监督机构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的相关政策,为保险公司走出困境创造了条件。如果说强力治理误导销售是“堵”的话,调整投资政策就是“疏”,当前政策实行堵疏结合,以疏为主,保险公司一定可以走出当前的困境。

保险投资决策的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要求。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从监管角度而言,都需要保护负债方的利益。因此,保险监管旨在保护投保人的利益,银行监管则要保护存款人利益,二者都要求客户资金到期能够安全归还。保险人到期理赔或偿付的压力,一点都不亚于银行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从监管角度而言,银行业与保险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保险业投资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该也与此大体匹配。

保险投资的风险选择。这涉及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问题。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既能提高收益,又能保证安全,但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这就涉及到风险容忍和风险限额的问题。从中国过去十几年的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看,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投资品种的控制和比例相对严格,存款、国债、金融债等相对安全但收益率较低的资产占保险公司可投资资产的比例达到了74.04%,而贷款等相对高风险资产占银行总资产50.56%。尽管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风险,但银行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契合,其发展过程中更积累了利润、IT与人才,银行业整体上资本充足,风险可控,盈利能力强,为银行业进一步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保险行业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等都与银行逐渐拉开了差距。因此,从实际情况看,保险业的发展迟缓才是其最大的风险。

监管审批无法降低风险。银行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建立了健全的法人治理架构,管理层能为股东利益负责,投资风险的管控将更加有效。而且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监管机构对投资和客户准入进行审批或审核的行为,在操作层面上无法支撑,这样做也会限制行业的发展,这理应属于公司自身控制的范畴。事实上,当投资品种复杂、投资资金巨大时,即便在一个公司内部,也无法做到集中审批,适时授权是现实的选择。“管住后端、放开前端”,这样的管理思路才是现实而正确的。

保险投资不会增加风险。从保险市场过去的监管要求看,它非常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对投资类保险的过快发展似乎存在一些疑虑。事实上,投资也是保障,较高的回报无疑会提高保障能力。投资和保障都是为了帮助客户平衡不同风险事件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生存质量,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完全将两者对立,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合理。国内保险多年的发展说明,客户对投资的要求是客观事实,在短期内改变这一情况是不现实的。从国外调研的情况看,投资类保险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例如法国的保险产品收益水平就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这固然有国情不同的原因,但这也说明保险客户追求投资收益,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但不应因此而否定保险客户的投资需求。

保险的投资产品设计。保险是销售出去的,还是顾客主动购买的,这涉及到供需双方的主动与被动问题。许多传统观念认为,由于保险的复杂性,其销售就是要靠推销,客户的主动购买并非保险市场的主流。但是,这并不是保险产品的固有属性。保险不应过于复杂,难以想象,对一个难以理解的产品,客户不会主动购买,并难以形成规模。一个成功的产品,内部设计可以很复杂,但其使用和外观必然是简单易懂的。投资产品是让投资者易懂,并吸引其主动购买的重要手段。可喜的是,新的监管政策都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在陆续加以解决,保险公司亦应打破旧的思维,重新设计保险公司的投资产品。

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的路径选择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投资管理

做好宏观政策研究。投资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只有对政治、经济和金融等政策把握准确,对行业、产业政策深刻了解,才能够在投资决策上不犯方向性错误。只有将保险业务与国家各项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现和把握投资机会,为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由于资金总量和投资政策的限制,保险公司过往似乎更多偏重中观和微观技术的研究,对于宏观政策的研究积累还不足,需要加强在研究方面的投入。

投资要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盈利能力的需要。如前所述,存款、国债和金融债等产品,风险虽低,但距离实体经济远,中间环节多,收益率难以提高,终究无法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盈利能力。这在客观上也让保险公司的投资人员远离了实体经济,不利于保险人才的培养与投资管理经验的积累。因此,保险公司可以逐渐增加投资直接项目的能力,将保险基金与资金需求直接对接,直接切入实体经济,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这不仅可以增加保险公司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掌控能力,并起到锻炼保险人才队伍、积累人才的效果。

发挥保险长期资金优势。相比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最大特点是其产品及盈利周期的长期性,其资金属性与银行、理财等形成了期限互补,可以满足投资市场不同类型客户的需要。中国未来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期限较长资金的需求还比较旺盛,保险公司在这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加快短期产品研发以降低资金成本。从银行业的盈利结构看,除利差之外,活期存款带来的短存长贷,也是其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保险资金的产品期限普遍较长,成本较高,缺乏短期低成本资金,这就成为保险公司的短板。保险公司可以合理利用和开发期限较短的负债产品,降低负债成本,并培养客户习惯,形成可持续的资金流。例如,可以考虑设计返本型意外险,提高缴费额度,将利息作为覆盖风险的来源,本金可以在到期后返还,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保险公司的利差水平。

紧密结合投资与产品研发。通过投资带动保险产品开发,是提高保险公司竞争力的一条思路。不过在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中,有两个因素有可能影响这一思路的实现。一是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但是两个公司的联动客观上效率不如一个公司内部联动有效率,可能会影响资产负债在产品设计方面的联动。二是较为复杂的保险精算,可能会让保险产品与投资的联动方面受到影响。不过这些都可以通过将强投资管理加以克服。

保险公司的投资与保障功能要紧密结合。在负债产品与投资项目的结合中,一类值得关注的投资项目是社会保障类项目。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需求迅速提高,养老地产成为保险资金的一个重要选择。养老地产是较长期限的投资产品,和养老金等保险产品有着天然的匹配性。养老地产能提供稳定且较高的资产收益,在满足养老需求的同时,为保户提供更多的保障。在大资管时代,有效结合保险公司的投资与保障功能将使保险公司具备更多的竞争力。

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带动金融管理的升级换代。这一冲击,首先来自于实体金融业务的虚拟化,例如工行已经有超过3/4的业务是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近年来,网络又进一步对金融的支付功能,甚至小额信贷功能形成了冲击与替代。在这一深刻复杂的技术转换过程中,保险公司必须顺应技术革命的潮流,及时调整管理策略,避免被技术革新所淘汰。在吸引互联网客户的过程中,投资是最为重要的手段,理应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初期注意风险的行业转移。在投资业务发展初期,特别是进入新的领域时,保险行业要特别注意行业风险的转移。由于中国的高速发展时代已经过去,中速发展可能会成为常态。在此经济换挡期,各类矛盾的暴露可能更多更频繁。由于保险公司的投资经验尚不丰富,初次进入的新领域,可能是其他行业的退出项目。因此,在进入新的领域时,还需要加强研究,稳健有序进入,避免因为过快进入,形成系统性风险。

增加在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投资存在风险,但风险解决方案往往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由于保险资金量总体较小,且分散在数目较多的机构当中,对整个金融领域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当出现投资风险时,保险机构往往处于劣势,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要不断增加在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维护行业和企业利益。

加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首先保险公司应该创造条件,加大对其他行业人才的吸引。特别是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业人才对债券类投资的经验相对丰富,保险公司可以加大对银行业人才的吸引。同时,也要加快保险业自身队伍的建设,结合保险产品的特点与投资管理政策,建立起支撑自身发展的人才队伍。

加强银行系保险公司建设

作为保险行业中较为独特的一类公司,银行系保险公司在大资管时代有着更多的机遇。银行与保险公司分别受银监会与保监会监管,所适用的监管政策有较大差异。两者的经营特点也存在较大区别。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互补的特点。因此加强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建设力度,是保险公司进行有效投资管理又一重要选择。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互补优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牌照互补。银监会及保监会对银行和保险公司从事的业务有着严格的监管,特别是金融行业牌照一直受到很强的控制。即使在混业经营背景下,想进入其他金融子行业也非常困难。银行系保险公司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例如,在现阶段,银行不可投资股权资金,而保险公司则可以,两者结合后就可以为双方客户同时提供股权与债券资金,拓宽了双方的投资范围,提高了双方的服务能力。

行业互补。由于两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存在差异,银行和保险适用的投资政策也有所不同。有些银监会监控较为严格的领域,保险公司在认真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作一些进入。

期限互补。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对客户而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银行产品通常期限相对较短,保险产品期限较长,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结合能全面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两者相互补充,能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期限结构,有利于更好的匹配投资项目,降低成本。

上一篇:税务审计质量范文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