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任务为主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

时间:2022-10-10 05:40:36

以数学任务为主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

摘 要: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思维逐渐趋于完整的阶段,学生在思考问题上思路能更清晰。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慢慢会对一些难题进行研究,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方向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能从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也能在数学领域探索更多。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在数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任务,通过任务的安排传递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掌握更多方法,学生的头脑能更灵活。同时,教师通过数学任务的安排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借助教学内容的布置,让数学能被学生接受,让学生学习更积极。

一、教师给学生安排学习内容所应遵循的准则

教师给学生安排的学习内容应有一定乐趣,应能带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这些有趣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能在娱乐中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更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能积极主动。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内容富有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不觉得枯燥,因而在学习中投入的精力更多,能广泛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给学生安排的学习内容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学生能在任务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学生能调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这样教师的任务安排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如何恰当给学生安排学习内容

1.通过教学情景,安排学习内容

数学教师给学生安排学习内容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安排到教学情景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然后再提问,这样学生通过参与对数学学习任务更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可以拼接的小棍棒,然后让学生随意拼接,学生可以拼接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接成等边三角形。此外,学生还可拼接成不规则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掌握更多技巧,学生既学会了如何进行图形拼接,同时学生对于一些图形的数学特性能掌握更全面。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当学生拼接完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怎样能将图形转变为长方形,学生通过动手能将这些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学生能理解长方形为何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蕴含在教学情景中能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认识更深刻。

2.通过小组的形式,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

教师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不可局限于学生个体,这样任务安排有较多局限,任务稍有难度,学生仅凭自己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安排任务之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这样学生在学习一些相对较难的数学题时就会与人交流与人沟通。在小组中,学生能共同交流共同合作,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讨论,这样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一起进步。但数学教师在安排学习的小组时要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安排到一起,这样学生能进行不同程度的沟通,学生对于同一道数学题会有着不同的解法,通过交流思路会变开阔。

3.给学生适当提示

有时候,数学教师给学生安排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相对吃力,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启示,一方面,学生受到教师提示,思路能陡然开阔,学生能明白如何继续解题。其次,教师给学生一些提示能让学生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不会因为任务过难而选择放弃。教师给学生进行提示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师生关系能更融洽,学生能更喜欢学习数学,能积极认真地总结数学知识点,完成数学任务。

三、将学生作为学习任务的完成者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才能养成,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有较大进步。仅凭数学教师讲课,学生少有思考,那学生就极难在数学上有大的进步,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要考虑W生,任务要让学生参与解决,这样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能使学生有练习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大进步。这样恰到好处的引导能使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方向,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继续挖掘自己的潜力,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能有数学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更熟练。

不管怎样,教学任务的安排更好地帮助数学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让学生有更清晰的思考。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能更全面地进行数学学习,学生在学习后能收获颇多,同时,学生能有更多思考,学生的思维更敏捷。

参考文献:

[1]史建平.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应用初探[J].中小学教育,2012(120).

[2]赖南燕,方燕妮,谢t.小学数学教学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

上一篇:谈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赏识管理 下一篇:把握德育之魂,实现教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