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态课堂及其构建策略浅析

时间:2022-10-10 05:04:56

初中物理生态课堂及其构建策略浅析

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学生发展,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以探究、合作、启发、讲授、自学、讨论、网络等方式和手段,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教学模式,构建生态课堂,是学生发展、教育发展的需要.

1生态课堂的理念

1.1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主体”课堂

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1.2生态课堂应该是“情境创设”课堂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布朗、科林斯等学者认为,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由于忽视了认知的情境性,传统教育阻碍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所学的知识.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独立地解题,学生的差异和资源就会逐渐显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有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

1.3生态课堂应该是“探究体验”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物理学科也是一样,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体察,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4生态课堂应该是“合作互助”课堂

班级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群体动力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因此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也就当然地应该成为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

“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

1.5生态课堂应该是“欢乐愉快”课堂

教学中要以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寓教于乐,必须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学生才能学得愉快,学得高效.

2如何建构愉快的生态课堂

教学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改变教学方式,设计最优教学过程,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构建生态课堂.

2.1有趣的引入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精心准备的实验展示自然界奇异的变化过程,利用新奇、有悖“常理”、令人费解的现象开头,诱发学生好奇的猎奇心理,使学生观察时像看魔术表演那样全神贯注,带着愉快的心情顺利步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讲简单的磁现象一节时,就可以以“会飞的纸鸟”这一实验来开头,具体用法是:在剪成鸟型的硬纸板上,一面涂上颜色,一面粘片小铁片,将这只粘有铁片的纸鸟放在做为布景纸板的前面,布景后面用磁铁来吸引小鸟飞来飞去.这个小魔术般的实验一做,学生必然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随后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心理动员.

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生活中有关于物理知识的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物理学史上精彩的故事很多,老师通过讲一些有趣的,精彩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仅使学生兴趣倍增,还能够一开始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我们要讲的课题.如讲“运动的描述”这一节时,可以讲以下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后,我们就知道答案,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2.2新奇的体验

教学中通过有效的途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把能够真正进入学生视界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采取有效的探究活动,提出有效的问题假设,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一节教学中,上课伊始,笔者便向学生宣布:“这节课,你们都是物理学家,摆在你们面前的研究课题是:《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关系怎样?》你将怎样研究?你需要什么仪器?设计什么样的电路?”学生们经过思考后,便各抒己见,结论、方案五花八门,待讨论、争辩后得出一些初步结论和可行性方案……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学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课堂讲练―课尾学生总结―课后练习巩固.

2.3合作的平台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另外,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例如在《测量液体的密度》的实验中,我采用分组实验,四人一组,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各小组交流,评判哪些方案是不妥的,哪些方案是难以实现的,哪些方案是最佳的.观察现象后,设计质疑式、探究式、递进式问题的设置为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构建了平台,问题层层递进,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探究创设了交流的空间.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种教育思想.课堂上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了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对学生大胆设计与提问予以表扬,又对学生的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师生间的交流产生了共鸣,教学效果好.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若说“艺术”一词高不可攀的话,教师追求教学艺术应是职业本性使然.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得不惊叹于人类自身的智慧.课堂要实现学生身心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深刻理解和善于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设自然的、和谐的生态课堂.课堂教学不仅要注意将不良行为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达到最高程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和谐美、创造美、意境美、情感美”的境界,这应该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追求的生态课堂.

上一篇:开物成物育青苗 下一篇:科沃斯:“硬创软卖”的逆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