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流行演唱专业教育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10 04:50:25

我国高校流行演唱专业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流行演唱专业是近些年我国各大高校开办的热门专业,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虽然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简要探讨了我国高校流行演唱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应对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流行演唱专业 教学 风格化 小组化

流行演唱是指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集音乐、形体、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在我国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至今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都开办了流行演唱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流行音乐演唱人才。但客观来说,比起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高标准需求,我国的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尚显薄弱。笔者在高校从事流行音乐教学工作多年,对这一问题深有感触。

那么,我国的流行演唱专业教育,究竟应当如何更好地发展?笔者将从风格化的培养、指导教师的风格化、课程设置及教材、教学形式多样化、艺术实践环节和考核环节等几个方面,综合探讨流行演唱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措施。

一、风格化的培养

2007年11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论坛在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召开。其中,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教授余政仪、副教授施涛的论文《改变研究模式 调整教学方法――建立流行歌曲演唱专业风格化练声的新观念》荣获一等奖。“在川音通俗音乐学院流行歌曲演唱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当中,我们把课程细划为了基本歌唱技能训练课即‘练声课’和歌曲演唱艺术指导教学的‘专业课'。练声课与专业课是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的”,文中提出了流行音乐风格化练声训练的新概念,获得了许多同行的认可和赞许。风格化的练声训练,是指按照现有的成熟的流行歌曲的风格形式进行的训练。

这一点,其实在20多年的相关教育研究中,基本已经达成共识。2003年,现任中国流行音乐学会会长的付林先生就出版了专著《流行音乐演唱新概念》,提出了流行音乐演唱的综合式教学法,以及综合式教学法的范围和步骤。此次,余政仪提出的流行演唱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方式,与付林当年综合式教学法中建立“声乐工作室”的提法大同小异。

由此可见,在流行演唱专业的相关教学中,“风格化”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事实上,流行音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乡村、爵士、布鲁斯、民谣、摇滚等多种形式。因此,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风格化教学训练,必然是流行演唱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指导教师的风格化和因材施教

在高校流行演唱教育领域,学生和自己教师或某位歌手的演唱风格非常接近是普遍现象。这与流行音乐的本质特征――张扬个性是背道而驰的,一般也是比较失败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更多的是“模仿秀”,长期生活在专业老师或他所模仿的歌手的阴影下,很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因为,先入为主是人们欣赏流行歌曲的常见规律,“模仿”的生命力一定是有限的。在国内外流行音乐界,几乎找不到两个唱腔、音色、个性完全一样的歌星,便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高校流行演唱专业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形象气质和文化特点,挖掘学生的独特个性,形成学生在某一类演唱领域的风格和特长。所以,与流行演唱专业的这种风格化相适应,指导教师的风格化便显得十分必要。那么,指导教师的风格化应当如何形成和实施?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一位指导教师通常只有一两个比较擅长的流行歌曲种类和自己独有的一种风格。因此,若想让每位教师指导出多种个性风格通常不太现实。更加切合实际的办法是,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专业基础等,然后将该学生分配到相应类型、相似风格的指导教师门下,由该教师专门负责教授演唱技巧,深入挖掘和悉心培养学生的潜能和风格,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训练,基本形成学生稳定的演唱风格。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专攻一种风格类型的歌曲外,适当演唱其他风格的作品,培养综合演唱实力和适应能力。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成为今后高校流行演唱专业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设置及教材

首先,在专业基础理论课方面,应该开设流行音乐基本理论(曲式、和声、调式调性、和弦标记)、流行音乐视唱练耳、流行音乐美学、流行音乐社会学、流行音乐传播学、流行音乐风格演唱训练(乡村、爵士、布鲁斯、民谣、摇滚音乐等)、中外流行音乐史、器乐演奏(流行钢琴、吉他、架子鼓、贝司、小号、萨克斯等)、流行音乐写作(作词、作曲)、舞台表演、现代舞、MIDI制作、音频剪辑及混音等课程。

其次,专业课教材历来比较薄弱。要想适应“风格化”的要求,就应当建立各种风格中外歌曲的曲目素材库及相应教材,编写专门的《流行声乐练声教材》,以供专业教学需要和考试需要。另外,曲目库和教材还要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流行音乐的发展,而做到及时增减和更新。这样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

除了采用音响、话筒、琴房等教学辅助工具外,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疑难问题,和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还要有专门的、有效的应对办法。

例如,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创造思考、讨论、研究的学习氛围和机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相关知识讲座或外聘教师的教学公开课,同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此,对那些基础薄弱、学习吃力的学生,应组织专门的、耐心的“会诊”活动,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迎头赶上。

五、艺术实践环节

艺术实践是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流行演唱专业也不例外,甚至在实践环节比其他同类专业要求更高。学校和教师应当切实抓好这项工作,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通过校内外各种音乐会、晚会、演出、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交流、进步,以此来拓展专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分管理制度,把学生在相关活动中的表现计入学分,以此来调动大家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

(一)活动实践

首先,流行歌手是“活”在舞台上的。流行歌手的专业能力、艺术修养等,很大程度上是在舞台上展现和进步的。因此,学校应多组织相关的专业技能比赛和学生音乐会,给学生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巩固课堂所学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次登台过程中,逐步找到和确立自己的舞台风格。

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各种音乐比赛。如杂志、电台、电视台、音乐协会等相关机构,每年都会举办几场专业性较强的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校园,走上更大的舞台,不仅可以使他们在专业能力上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如能获奖,还将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再次,鼓励学生适当参与社会上的各类演出,让学生在流行音乐的商业道路上摸索、锻炼、提高,认知、适应社会对流行演唱人才的需求,这对学生演唱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必要。事实证明,读书期间有过在歌厅、酒吧等地兼职表演经历的学生,通常在舞台掌控、现场表现方面比较占优势。但是,在学习期间如何正确面对商业化的舞台,抵制社会上的种种诱惑,需要学校在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加大教育、引导力度,使学生坚定信仰。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演出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爱心、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录音实践

录音实践是学生成长为歌手的必由之路。在录音棚接受一次录音师、作曲家的点拨,有时甚至相当于上了若干次专业课。演唱的音准、节奏、声音处理,以及对新歌曲的情感把握往往都是在录音棚里历练出来的,很多实力派歌手都是“棚虫”。在录音棚里,演唱者声音的细节可以得到全面展示,通过对优劣势的评估和判断,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对自己客观、清晰的定位,同时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实现音乐理想。

六、考核环节

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平时专业学习的集中展示。抓好这个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帮助。

(一)音响舞美的现代化

流行演唱专业教学对硬件要求比较高,除了在琴房要配备必要的音响设备外,音乐厅或礼堂的配备也是基本要求。考核环节在现有的音响灯光条件下,配备专业音响师、灯光师,做些简单的舞美设计,可以为学生营造专业的演出氛围,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演出环境打好基础。

(二)让学生担任考试现场主持人

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流行演唱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少演唱功底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歌手还兼职做主持人,甚至干脆改行做主持人,也做得很好,且特色鲜明,例如林依轮、戴军等。因此,高校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如果有语言表达能力强、形象气质较好的,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主持人技巧训练。

例如,流行演唱专业的考试环节,不少院校还在沿袭老的模式,即学生上台报姓名、学号、歌名等,然后进行演唱。这样按部就班,有时会略显死板。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尝试按照晚会模式来设计考试环节,让一些形象气质好、有一定主持能力、将来有意向当主持人的学生来轮流当考试现场主持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到学校对考试环节的重视,从而努力学习、认真备考,同时可以活跃考试现场的气氛,缓解大家的考试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主持能力、综合素质,营造全面、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小组化的考核模式

对于流行演唱专业的高年级(三年级下学期以后)学生,考试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化的考核模式。所谓小组化的考核模式,即按照当代小型流行乐队组合的方式来准备考试曲目、舞台表演形式。让流行音乐创作、制作、演唱、演奏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例如,学习创作、制作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原创歌曲作为考试曲目,并制作成伴奏带,由学习演唱的学生现场表演,学习演奏的学生可以组成小型电声乐队(键盘、架子鼓、电子鼓、电吉他、木吉他、电贝司等),来为演唱配乐、助兴。总之,根据专业不同,可以有多种组合形式。考官的配备方面,尽量每个相关专业都有一位专家、教师。在对各小组综合表现整体评分的基础上,结合每位学生的现场表现,再给出相应的个人成绩。

笔者认为,这样的考试模式符合当今流行音乐发展的形势和规律,不仅可以促进各专业的横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缩短考试时间、提高考试效率,不仅起到了考试的作用,还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参考文献:

[1]余政仪,施涛.改变研究模式 调整教学方法――建立流行歌曲演唱专业风格化练声的新观念[J].人民音乐(评论版),2008(9).

[2]付林.流行音乐演唱新概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上一篇:关中地区乡土手工艺发展模式探索 下一篇:关于电子管风琴音乐的美学与创作理论发展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