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割治法治疗抑郁症

时间:2022-10-10 04:35:29

针灸割治法治疗抑郁症

【摘 要】目的:评价针灸割治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509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单盲分成针灸割治疗法治疗组(254例)和传统治疗组(255例),2组患者均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行。传统治疗组应用常规抗抑郁药三环类(如多虑平、阿米替林等)、四环类(如马普替林)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割治疗法,具体方法为:首次取背俞两穴,用龙胆紫做标记,皮肤用碘伏消毒,戴手套铺洞巾,持汉章牌1型小针刀在标记处,刀刃横向刺入肌体内0.5寸并做横向剥离、割切,感觉到手下有松动感为止,出针刀,棉球压迫止血,敷料包扎,一星期一次,依次可选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膈俞诸背俞穴。四次为一疗程,对传统治疗组和针灸割治疗法组抑郁症疗效进行对比。结果:针灸割治疗法组、传统治疗组的抑郁症缓解总有效率95.5%、61.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针灸灸割背俞穴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56-02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工作 、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不堪重负。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严重影响着生活工作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已成为我国医学界研究热点之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如何快速治疗抑郁症已成为焦点。抑郁症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大约有12%的人们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必胜的信心,接受正规化的治疗,及针灸割治疗法,93%以上的抑郁症都可以康复。本课题采用了针灸割治疗法治抑郁症,选用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膈俞诸背俞穴,意在调和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针刀割治及耳穴贴压的刺激性强且持久,定能凝神清脑、去烦解郁、直捣病所,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快速解决患者痛苦,为临床及早医治具有重要意义 。

本组共选509例就诊患者,其中男性326例,女性183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29岁。原因多为1、性格因素:自信不够好,过分担心和焦虑。2、遗传因素。3、环境因素和应激: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方式巨大变化。4、疾病: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心、脑、肝、脾疾病发作,B超检查可发现心肝脾异常;脑血管疾病,彩色多普勒所见劲动脉多样硬化伴狭窄;肠胃疾病,胃镜所查出的胃异常。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以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论 结果表明针灸割治疗法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无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509例均为我院2007至今门诊和住院患者,年龄29―87岁,平均年龄58岁。女性183例,生育者140例,占77%。随机单盲分为针灸割治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针灸割治组254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1例,年龄40~70岁,平均(55±15)岁,传统治疗组255例,其中男性162例,女性91例,年龄29―87岁,平均58岁。两组年龄、病程、体重、抑郁症疾病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灸割背俞穴配合耳穴贴压以及心理治疗,具体方法:首次取背俞两穴,用龙胆紫做标记,皮肤用碘伏消毒,戴手套铺洞巾,持汉章牌1型小针刀在标记处,刀刃横向刺入肌体内0.5寸并做横向剥离、割切,感觉到手下有松动感为止,出针刀,棉球压迫止血,敷料包扎,一星期一次,依次可选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膈俞诸背俞穴。四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的心理疏导采用定时或不定时,方式可多样化进行。

1.3 疗效观察

1.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精神病科学委员会泉州会议通过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的抑郁症分类分型拟定。(1)症状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小于50%。

1.3.2 观察方法 每日了解临床症状、血压、心率等、并详细记录,治疗前后各做1次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及常规抑郁情况。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比较,见表1

3 讨论

传统抗抑郁药三环类(如多虑平、阿米替林等)、四环类(如马普替林)治疗抑郁症起效慢,不良反应多,如: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使患者不堪耐受,不得不中断治疗,或容易产生耐药性,易使病情反复。针灸炙割治疗法意在调和脾脏阴阳,疏通经络气血,针刀割治及耳穴贴压的刺激性强且持久,定能凝神清脑、去烦解郁、直捣病所,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快速解决患者痛苦,为临床及早医治具有重要意义 。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针灸割治治疗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创造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元阳真人(上古) 《黄帝内经》。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15,17,167,199.

[2] 叶锦先,何裕民主编。情志疾病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2~74,111~147.

[3] 李刘坤.怪病奇医。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12~14,2835,38,42,59,64,66,75,77,85,89,130,152.

[4] 姚海燕。何以忘忧,且有萱草―漫画萱草。医古文知识。2000.(1);38.

[5] 周仲英,龚丽娟主编。中医内科学。湖南:科学科技出版社,1988.123~127.

[6] 周龙标。中医的心理治疗。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2);82页.

[7] 巨才选编。辞赋一百篇。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1~16.

[8] 龚绍麟。从范进中举谈因喜致病。三月风杂志,1991.(11):36~37.

[9] 宋景中,曹德祥。七情考。上海精神医学,1996.新8卷增刊,13~14.

[10] 周龙标等,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现状及展望。上海精神医学,1996.新8卷增刊,13~14.

[11] 燕国才,论中医心理学思想的观点。结构与奉献。上海精神医学,1996新8卷增刊,3~4.

[12] 戴润珠等:针刺配合逍遥散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50例.陕西中医,2005,26(7):693-694.

上一篇: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保健营养治疗 下一篇: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