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下跌还是横盘整固?

时间:2022-10-10 04:11:15

政策不明 市场低迷

由于物价不断上涨,CPI高企,紧缩预期强烈,市场目前正处于混沌期,需等待政策明朗。即将于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明年的增长、通胀和信贷的目标给出答案,但是不论目标是多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实施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这将影响股市中期的走势,目前市场至少在反应这种不确定性的预期,或者说较悲观的预期。

正是由于悲观的预期,导致A股市场在11月里表现低迷。沪指在结束了10月的上扬后,一路下行,触及2800点并在此附近徘徊多日。周期类股和商品类股在流动性紧缩预期强化的背景下显著调整,创业板和中小板表现强势。最终沪指收于2871点,月跌幅3.6%,深成指收于12539点,月跌幅6.2%,创业板和中小板综指月涨幅分别为12.35%和4.79%。两市成交量和成交金额较前一月有所放大。

从国内宏观经济来看,11月国内经济一直笼罩在高物价的环境及压力中。10月CPI创年内新高,物价继续走高的预期已经十分显著。尽管其他的经济数据逐渐企稳向好,但由于物价涉及众多经济和社会层面,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成为影响国内经济的主要问题。

从政策层面来看,货币政策频出,物价调控是主要目标,数量工具是主要手段。11月两次上调准备金率,显现收紧信号。同时,近期央行高层多次表态对于高物价的关注,可能会继续综合采取多种工具加强金融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工作,控制好今后两个月信贷投放的力度和节奏。同时,国务院及其他各部委从多个层面出台措施加强物价调控管理,后续可能会相继有其他政策继续出台。这些政策动向表明政策收紧的决心,但我们更关注这种政策信号所带来的对于预期的影响,预期会在市场上提前反应,同时预期也能自我加强。

从国际环境来看,11月国际政治和经济比较复杂。美国中期选举结束、QE2落地、爱尔兰问题突现、朝韩问题升级……对于全球市场的震动和影响很大。从公布的美国数据来看,就业等指标有逐步企稳迹象,但并不稳定,且恢复速度缓慢,美国各阶层对于二次量化宽松的效果以及美国经济前景的判断并不十分乐观。从欧洲来看,以爱尔兰为导火索再次引发人们对于欧洲的担忧,虽然救助措施已经出台,但其政局却陷入动荡,并且以爱尔兰为例证,许多人开始担忧西班牙等其他小猪五国可能存在的问题。目前这些政治因素已十分显著的影响到各国币值、黄金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进而显著的影响着各国资本市场。

从行业表现来看,11月周期类和资源类股在流动性紧缩预期下显著调整,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医药生物、餐饮旅游等符合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的行业表现活跃。从全月来看,食品饮料、医药生物、信息设备、电子元器件等行业居于涨幅前列,有色金属、采掘、交通运输等行业跌幅居前。

多空PK后市

正是由于目前政策的不明朗,机构在对后市的研判上也出现了分歧,根据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的统计显示,在本周策略报告中,有2家机构看多、11家机构表示谨慎、3家机构看空,显示出目前机构投资者大多持谨慎态度。总结来说,机构对后市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紧缩政策下,A股后市将继续下跌;另外一种是,市场短线将维持盘整,但中长期仍然看好。

空方:紧缩政策下A股将继续下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经济政策有望实现“稳健货币,积极财政”的正式转变。11月农产业价格再次上涨,CPI有望再创新高,中央政府连续表态,控物价态度坚决,在通胀预期持续发酵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紧缩的担忧仍将延续。

自10月CPI创下年内新高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多次表态,并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中央政府此次稳定物价和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措施涉及16个方面,稳定物价则主要从保障农产品供应、降低流通成本以及价格监督方面入手,并重申“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些措施表明了中央政府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的决心,市场预期后市还会有紧缩货币政策的出台。

从国内最近几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时间点来看,通常出现在高启的CPI数据出炉前夕。从农业部公布的11月价格指数来看,11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菜篮子”指数均较10月份再次出现大幅上扬,预计11月份CPI增速将再创年内新高,这将使得市场产生12月上旬央行有可能再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预期。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同时也是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召开后,市场对明年政府的货币政策态度和各项经济工作目标的预期将更加明确。我们认为,明年货币政策趋向于收紧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则有望继续保持积极,经济增长“保八”目标不变。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0月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4.4%,增速明显高于9月的3.6%。10月CPI同比涨幅创出25个月新高。在货币信贷高速增长,美国实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国内通胀压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防通胀将成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在明年的信贷规模、投资项目的分配以及更多的紧缩政策的出台方面有新的举措。政策紧缩的忧虑将继续压制市场的上行。

除政策面紧缩预期依旧外,资金面上也渐趋紧张。央行对热钱的管制及货币政策基调确定性的变化,不仅使得未来投向市场的总体流动性得到控制,而且对前期市场的“流动性泛滥的预期”形成了抑制。一方面,在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及二次宽松政策落实后美元难以进一步大幅走弱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以及顺差和热钱导致的流动性被动投放不具有持续的扩张性;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基调、严格控制通胀的背景下,信贷主动扩张的能力受到制约,这使得未来市场总体流动性将偏紧。此外,临近年终,不少资金由于结算需要可能要暂时退出市场;前期市场暴跌及政策面趋紧将会使得场外资金变得谨慎,12月仍然面临高达6000亿元解禁压力,都会使得整个12月资金面趋向紧张。

技术面上,在连续两周大跌后,大盘在60日均线处获得较强支撑,上证综指周线收出一根带下影线的缩量小阳线,企稳回升迹象较为明显,MACD绿色柱状线继续缩减,显示空方能量进一步减弱,但是日K线方面,10日线下移仍对大盘构成一定的压力,而且考虑到前期沪指有效击破了前期3000点震荡平台的下沿2950点一线,前期平台将成为上档强压力区域,短期超跌反弹继续向上的空间也不大。

多方:短期震荡中 长期向好

沪深指数经历了两周的大跌后,逐步企稳并出现了反弹,而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更是出现了大幅的上扬,究其原因,光大证券认为国家出台的政策是导致股市震荡的重要因素。

控制价格上涨成为了近期重要主题。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采取16项措施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对于明年新的信贷规模以及今年11-12月信贷投放,新增贷款规模下降已经成为定局,这些成为大盘股疲软的主要背景。同时,对新兴产业以及部分产业的振兴规划也在制定并上报。这两点基本能够解释上周市场的走势,即在打击物价高涨、金融政策偏紧的大背景下,大盘股难有超预期表现;而相继出台的产业规划等财政政策又刺激了以中小板为主的股票上扬。

从中期趋势来看,市场并未改变上升趋势,我们仍然坚定看好当前市场。我们认为市场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改变,虽然爱尔兰危机推动美元上升,但这并不改变美元长期贬值趋势,美国解决国内失业率和稳定资产价格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财政政策受限以及还未出现新的增长部门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是美国唯一的选择。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更多的是面临热钱流入、国内货币涌动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的尴尬局面,这不仅反映了国际热钱期望新兴经济体能够带来更多的资产回报,而且也预示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我们认为在国家打击物价上涨和人民币兑美元缓慢升值的前提下,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也使得对CPI的预期提高到了4%的容忍度。

不过,我们也看到政府对物价上涨的打击超过了市场的预期,这也是大盘股和强周期股受到压制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物价的持续性的恶性上升无论是对上游行业还是下游行业都是不利的,物价的快速上扬将会导致下游需求的快速下滑,而这又将严重影响到上游的供应,像2007-2008年出现的情况一样,虽然上游行业产品价格出现暴涨,但并未转化成利润,如果持续高涨,也会带动其他行业进入该领域而带来长期恶性竞争,最终导致该行业的长期低迷。相反,目前的价格调控将会为未来理顺供需关系。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在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而国内经济增长的确定性和财政政策的积极发挥将会进一步增强。物价调控主要是理顺价格关系、疏导产品流通,在这期间国家还增加补贴等财政投入,中长期对价格容忍度的上升并得到进一步的共识,未来市场的供需关系将得到平衡。而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或许是大概率事件,但这并非是导致市场必然出现下滑的重要诱因。相对于股市而言,我们认为大盘股的盘整或许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也反映了市场正在等待和确认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同时,各项关于“十二五”规划的陆续出台会给市场带来越来越明确的预期。

结构性行情将继续演绎

目前市场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经济增速维持高增长,通胀压力成为当前政策关注的首要问题,继10月CPI达到4.4%之后,市场预期11月CPI将创出新高。我们预期2011年上半年CPI将达到5%的高位,并持续半年。机构普遍关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定调,对其中的措辞尤为关注。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将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将趋向积极。因此中长期依然看好新兴产业主题、消费服务主题以及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行业。回避受流动性驱动和受美元指数影响较大的资源类品种以及投资品、资产类股票。

市场核心担忧因素将在未来两周内明朗,其中通胀因素可能将暂有缓解,而信贷因素将有所增加,同时特殊的外部环境将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得政策两难难以改变,在此背景下,市场将延续结构性行情,消费类和新兴产业类公司的回调都将是介入机会。

上一篇:紧缩预期加强 股市破位下行 下一篇:医药生物行业:降价不改长牛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