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9:50:57

继续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顾客时代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

作为一个在大学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和困惑。因为在以往,我们只要舒舒服服在办公室里一如往昔般向各教学中心分配招生指标、等待各式各样的学生上门报名就是了,而今天,我们不仅早早地对招生专业进行评估与规划,适时地在各大网络、报纸等媒体做招生广告,而且还在不同场合做招生说明会、频繁参加各种教育展销会,还要回答不同潜在学生群体的各种疑问,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心理变化。正如市场的需求变化一样,学生们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正是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今天的学生需求明显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善变性、体验性等特征。按照一般的习惯,我们会简单地把消费者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但是今天的学生,他们可能既需要感受到的综合支出(包括学习时间、金钱、心理成本等)“低档”,同时又要求感受到的综合收益(包括高校品牌、专业设计、教育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达到“高档”。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个人偏见、专长、喜好、期望和财务能力等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甚至穿梭于各大学校园,比较各教育项目的优劣,还要亲自体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他们既希望能够拿到找工作需要的毕业文凭和各种证书,也希望学到能够真正帮助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即使走进了你的学校,选择了某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如果感受到满意度偏低,他们也会选择退学另觅他校或者提出转专业、更换授课教师等不同程度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该轮到对自己的经营管理做出变化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全新的市场竞争能力,更需要全新地认识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已成为了一种共识。今天你做产品的理由也就是顾客购买的理由。我们不是看业务部门能够提供什么东西,而是看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能够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创造什么他们真正想要的顾客价值。顾客价值理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营销学者提出来的,它随着相关市场理论的发展而完善,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之视为“市场营销的基石”。顾客价值是指顾客认知利益与其认知价格之间的比或差。认知利益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收益总和,具体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而顾客认知价格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感觉到的支出总和,它不仅包括支付的商品价格,还包括顾客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时间、金钱、心理感受等成本,它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2]这两者之比或差越大,则顾客价值也越大。其理论核心是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天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冀能够获得在职业生涯中必需的成长力量,包括成功品质、生存技能技巧、为人处事能力等,这些恰恰是他们极力追求的顾客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战略思维模式应该契合消费者的思维模式,要把拓展办学空间、获得市场份额的立足点定位在创造学生更多的顾客价值、回报学生的知识投资上,真正让学生花了钱学有回报,对其职业发展直接受益。创造较高的顾客价值是学生驰骋职场、为母校树立良好“口碑”的基础,也是普通高校吸引未来学生顾客的源泉。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与顾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因素

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业务部门创新力不足,专业设置虽有涵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偏重学术型居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虽经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但委员会成员多由各专业学院的主管教学副院长组成,他们对全日制普通教育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不一定有深入、详尽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导致教学内容通常过于陈旧,未能及时反映新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也并不一定适合成人学习的特性和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表现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亦步亦趋、简单模仿,因此常常只好通过降低教学难度,减少课时,降低考试要求的普遍做法来保证学生的毕业率,这又完全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办学初衷,也失去了通过继续教育扩展大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各高校之间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往往不管是否具备条件,都一窝蜂大量发展市场亟需专业。只要查阅一下各校的招生网页便可发现,计算机应用、会计学、英语等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文史类的专业多,理工类的专业少,结果造成千校一面,毫无特色。学校很少真正地去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也不会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如何去迎合社会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传统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很难适应今天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的飞速变化。学习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学而无用的教育教学不能为学习者提供职业发展急需的新知识和新思路,难以增强学习者的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继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反应滞后,牢牢抓住招生指标的控制和分配权力不放,在继续教育战略发展、行业指导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缺乏作为。继续教育招生营销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在宣传和经营自己的教育项目时,无一例外地只着眼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招生简章中通常可以看到对学校概况、专业名称、学历层次、学习形式、修学年限、学习费用、缴费方式和联系方式,以及学校所有硬件设施的详尽介绍,这是典型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宣传中很少甚至没有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缺乏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职业发展,缺乏关注学生的感觉、追求和梦想。学生通常很难从各校的招生宣传中体验到这些教育产品能够真正为自己创造多少顾客价值,他们关注的品牌优势、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办学政策和大学文化往往被忽略,个性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招生宣传更是无从谈起。

顾客价值理念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企业顶岗实习;教师

1前言

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为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改革开放以后,高职教师培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材教法过关为主的非学历阶段、学历补偿阶段、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的继续教育阶段。目前我国多数地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已经进入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阶段,并逐渐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1,2]。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处的阶段及侧重点,采取体验式及委托式的教学模式接触行业技术前沿及理论发展趋势,并加强国际交流,是向高职教师传递前沿知识、更新教育观念以及强化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体验行业技术前沿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一线技术人才。然而行业技术革新的发展往往快于职教课程的设置,这就要求职教老师对行业技术热点有一定程度的包围,方可在教授课本知识之余,还能使得学生能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适应性。而采用体验式教育模式来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加强对行业前沿的体验可有效提升教师对行业前沿趋势特点的把握。体验式教育指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专业需求,组织联络行业内优势企业或前沿单位,为受训教师提供可有效体验行业前沿的培训环境(或是平台)。体验式培训可以生产项目为导向,甄选前沿项目,并派遣受训教师以项目参与人员的身份参与项目并适当承担一定工作,来掌握专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实施动态,同时了解生产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各种专业协同工作的流程。也可以技术革新点为导向,把握行业技术革新热点,将受训教师派驻到具备技术优势的具体企业,近距离接触体验技术革新的跃进。

3感知理论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不仅关注教师在对行业前沿的把握,还需要使其在理论知识体系和业务能力上有持续的提升。因此采取委托的方式,依据培训目的,将具体培训工作委托给具备理论优势的相关中科院、本科院校或者专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为受训教师开展专项项目的培训,可帮助高职教师增进对行业理论发展趋势的了解。例如在理论更新方面,可由组织受训教师不定期的走进校园,走进实验室,走进科研院所,利用教学科研的单位在理论上优势,使得受训老师熟悉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动态或是接触尖端及研究成果。

4加强国际交流

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事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交流是本着为受训老师提供国外先进理念为目的,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教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受训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或以进修培训方式,了解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方法、职教手段、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等信息)。例如组织受训老师进行国外院校进行研修,深度了解国外职校在校企深度合作、跨学科学分认证体系、职业认证体系、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或理念。也可以国内讲座论坛方式,聘请国外合作学校选派各专业的精英教师定期到国土资源技术学院开设交流讲座,为受训老师提供交流平台。

5结语

总的来说,理论在发展,行业在进步,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己,来满足行业发展对教学要求。而是采取体验式教育方式促进教师对行业技术前沿的了解、委托理论优势单位加强教师对理论发展趋势把握,以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是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有效继续教育方式。

作者:杨柳 詹芳香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宁.21世纪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5,3(61):123-128.

[2]吴绍靖,王静.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6(29):1-12.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上述三方面的特点表明教师继续教育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且有规律可循。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种是自主参与方式,包括根据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也包括自主选择函授、自学考试等。第二种是参与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方式,包括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高校组织的培训及校本培训等。第三种是远程培训,包括“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

二、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间在继续教育的内容、目的方面各有所侧重,同时也反映着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但作为三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的全面参与者,笔者感到它们都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问题,这些弱点和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从第一种形式即函授和自学考试看,这两种继续教育形式虽然已经不是主体形式,但在整个教师继续教育中仍占据相当的比例。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两种继续教育形式作为主体,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为目的而盛极一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进入21世纪以后,在以提升教师素质为目的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函授和自学考试作为提高学历层次的补充,虽说仍然具有其价值和意义,但是它也将20世纪长期运行中积累的问题带到新世纪,并对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的的继续教育产生影响。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滞后。许多教师以提高学历为目的参与函授和自学考试的培训,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选择容易过关的专业,而不是自己教学所从事的专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普遍现象,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观念滞后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陈旧、讲授淘汰知识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地存在。学科课程教学论是中小学教师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一些函授和自学考试中,这些课程的内容滞后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在某省的自学考试中《语文课程论》的教材竟是1995年的版本,它不仅无法容纳2001年以后才颁布和实施的新课标的内容和理念,且早已经不再出版,学员只能用翻印的老版本学习。接受这样的继续教育,不仅无法提高教师的素质,而且会扰乱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是管理混乱。函授和自学考试虽然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因此,长期运行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在管理松动的情况下便大行其道。首先是教材使用混乱,函授教材完全由主考学校选定。主考学校的这种自主性导致自编教材泛滥,这些教材不仅缺少规范性,许多知识和观念也都存在问题,将其作为学习的依据,其对教师的误导是不可避免的。其次是抄袭严重。函授考试和自学考试中的考试,抄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里既有学员的原因,更有办学单位笼络生源的原因。这就进一步导致了这两种继续教育方式效果不佳。第二种培训方式是培训机构培训,包括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高校组织的培训及校本培训等。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普遍对继续教育缺少内在需要,而这种方式的培训又往往安排在假期或休息时间,因而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讲授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宏观理论,缺少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对应性,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对中小学的现状并不十分了解,只是空谈,无法真正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第三种培训方式即远程培训,包括“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是目前和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和发展方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特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培训活动。但由于远程继续教育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所以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以最具影响力的“国培计划”为例,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系统设计需进一步完善,学习情况没有及时准确的记录,学习者和没学者无法区别。缺少严格有效的监控机制,教育评价存在片面性。二是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实施“国培计划”,师资质量和办学条件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但针对性强、适应性高的培训课程和研修资源却极其匮乏,与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三是由于以上两种方面的原因,教师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人为获得继续教育学分而参加培训,作业的抄袭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效率。

三、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上述对于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只是对现象的罗列,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以深入挖掘其成因为前提,透过前面所列举的一系列现象,我们将其成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观念滞后极其混乱不仅造成了函授、自学考试等非主体教师继续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而且也造成了培训机构培训和远程培训的诸多问题。因此,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继续教育效率为目的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二是培训目标与教师参与培训目的的矛盾。为提高学历而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仍然是函授和自学考试的主体。为获得培训分数而被动参与“国培”“省培”“地培”的普遍性,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主动性参与,使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无法充分完成。第三是监督、评价和验收机制不够健全,使继续教育过程怠慢,结果造假现象普遍存在。根据上述对存在问题现象的原因分析获得的解决策略也有三个方面:第一,继续教育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对继续教育进行统筹和规范。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具体方案是,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终身性特点,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从业需要的自觉行为。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建立与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继续教育目标和方式。根据教师继续教育非系统性特点,建立与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同步的培训内容调整机制。使已有的系统在不断地吸纳新因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管理系统,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联系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网络。所谓“上下一体”是指教师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与具体实施部门一体化,避免上下脱节造成的混乱,使“国培”“省培”“地陪”“校培”行动统一,目标一致。“左右联系”是指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实施部门与接受培训的教师所在学校进行密切联系,统筹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内容和方式,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部门,不顾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盲目的或一刀切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率。第二,教师继续教育要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展开。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目标的模糊和错位是造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和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影响这个目标实现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应试。

长期实施的应试教育使中小学教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应试观念,他们往往以应试教育的态度参与继续教育。另一个是培训内容和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相背离。不同的中小学教师有各自不同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这种需求虽然在培训中通过不同模块的选择得到了尊重,但由于所提供的被选模块有限,无法全面满足接受培训的教师的要求,从而造成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而培训内容侧重于理论,淡化实践内容,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矛盾。因此,将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明确地定位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改变教师继续教育中应试因素的影响,也才能更充分地尊重接受培训的教师不同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他们学习动力的增长。第三,建立健全监督、评价和验收机制。监督、评价和验收机制的不健全是教师继续教育中问题产生、存在和延续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通过监督机制的建设,使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能够获得全程的督促,对于在培训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解决。验收分为中期验收和最后验收。中期验收是在培训完成一半时,对接受培训的效果进行验收,主要是总结这一阶段培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培训提出借鉴和改变的思路。最后验收是在整个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结果进行验收。两次验收的依据是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主要针对参与继续教育教师的参与态度、参与中的表现、参与的结果进行评定、给出结论,促进教师发现自己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以后培训的效果。在建立健全监督、评价和验收机制的过程中,培训的目标和要求是关键。在建设相应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培训实施机构面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培养目标和侧重应有所差别(如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使他们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继续教育具有特殊性,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去规划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整体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关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由教师中心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的自主建构,从学习结果的知识记忆到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教师的单一评价向学生主体的多元评价,这些都需要新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因此,教育理念是继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

(二)关于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能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学生物课堂也在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由多媒体技术向电子白板技术的发展,由电子白板向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目前许多新课改的学校已经建立起遍布全校的网络资源,每个教室、每个小组配有电脑,借助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带动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

(三)关于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科研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是科研开展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科研解决的是生物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师不只是开展教学工作,而且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中学生物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教学技能。但是,由于一线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很多教师在毕业后基本脱离科研,对于当前科研的基本热点问题,科研开展的程序性知识以及科研成果的展示方式,都不够了解,因此教育科研知识成为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培训方式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理论传递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与中学生物教学相互促进的,因此生物教学理念和生物教学实践相脱节显然是无效的。中学生物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一线教师的已有知识水平,继续教育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培训。具体来说,继续教育的培训包括三个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通过事先采集或课堂自主发言的方式,由一线教师陈述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培训主题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培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分析具体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渗透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并提出指导一线教师改进教学的实践技能;第二,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开展观摩课程,开展小组互评,对观摩课程取得的成果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第三,选取典型的案例,通过视频播放,对教师的实践进行分析,分析在这次实践中教师出现的理论理解误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等。这样相互渗透的三个环节,就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在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促进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针对中学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特点的培训教师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因此,担任继续教师的培训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基本上很难找到既有显著科研成果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结合这样的现状,我们只有采用吸收不同特点的培训教师的手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部分人,第一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拥有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在生物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第二是在中学担任教师但对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相当了解和颇有研究的教科研人员;第三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中学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学者型教师。这三类培训教师形成互补性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对生物教学更深层次的分析,另一方面能结合中学生物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具实践性的教育建议。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学习”“、思考”“、实践”是人生进步的“三部曲”。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对教师个人不断进步,对学校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通过反思我认识到:

1.1我们有没有“一桶水”?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一桶水”,经过这么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加“跑冒滴漏”,到底还剩多少?难道我们就守着这半桶水施教在21世纪?

1.2在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

1.3即便还有“一桶水”,那“一桶水”的水质怎样?是活水还是死水?

1.4即使有“一桶水”是否一定能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

1.5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和花费的时间一样吗?这里还有一个效率的问题,是否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1.6学生的“一杯水”一定能用教师倒吗?教师是引领学生学会“取水”而不是教学生等待“倒水”。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断研究探索,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2以学习促进业务水平提升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第八条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师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鉴于这样,本人的具体做法:

2.1变“一言堂”为“百花齐放”

这就是只有原来的一个人讲多数人听改为共同探索一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最后集思广义。如: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高年级语文的分析和写作能力如何提高?怎样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进步?现在高年级写作的大方向是什么?怎样培训孩子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和能力?怎样培养孩子观察生活、自然、社会的习惯和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或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等。这样教师们既不敢到烦,也不感到累,倒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把问题就搞定了。教师们都兴趣高昂,因为他们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自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教师们每次都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自己认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每次这样的活动结束教师们都收获很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就叫因地而异,这就叫校本教研。

2.2说课“大练兵”

“说课”也是教师比较烦的一个话题,因为一个人站在讲台上面说,许多人坐在下面听,这样既让老师厌烦,又让老师发怵。而我改变一下方式,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坐在一块用同一个课题做上十几分钟的准备梳理一下授课过程,尔后单独说自己的授课过程,最后我按照新课堂要求把所有教师的过程中的优点汇总一下,则是一堂比较完美的新课堂教学。这样教师们都觉得非常随和不压抑,所以也不感到烦,同时潜意识地把新课堂带到了教研活动中。有时就同一篇课文单独只谈怎样渗透思想教育的问题。因为这语文课的根本,也是育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让教师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设计怎样渗透思想教育,看谁得方式最实用最有效,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善良的人品,健康的人格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师德,师表,师能。

3以学习促个人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对于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已经非常繁忙了。而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很大一部分需要占用教师个人的业余时间,如:节假日、星期天等,此外还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这也是对一个教师的一个考验。每当学习前,我们语文全体教师就定个调,严格遵守学习纪律,不退学,不早退,不旷课,认真做作业,好好的把握学习机会,真正让自己有所收获,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学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而努力,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1医学院校化学学科特点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医学

院校的化学相关课程,往往作为医学基础课在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学生刚刚步入医学殿堂,对于医学知识兴趣很高,但是却不能正确认识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只是对临床专业课充满了兴趣与期待,另外由于化学学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知识点比较零散,课程枯燥,所需理论不能马上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用性不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较差,从而导致了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厌学。归咎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1]。这些关键就在于化学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在讲授化学理论时,能够引入医学知识,深入细致的阐明医学与化学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主动接受。目前,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师多毕业于各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在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中,面临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更新知识途径狭窄,医学院校化学教材更新换代周期一般较长,教师周而复始地讲授同一本教材,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又少,结果造成知识结构的萎缩、陈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二是医学知识匮乏,由于化学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所以在讲授化学与医学的联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一些生动的医学例子,自己不理解,只得被迫割舍。

1.2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伴随

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已发生了转变。课堂教学已由单一的板书、挂图、模型,转变为了图片、影像、动画、声音、模型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充分激活学生的感官,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3]。尤其是随着电脑虚拟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投入少、教学效果明显的虚拟实验室、仿真实验操作软件。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驾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从事化学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系统培训,仅仅只能满足简单的操作,较为熟练的掌握Office办公软件,但是对于制作课件的Author-ware、Director、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等多媒体应用软件知识极其欠缺,尤其是对美国剑桥公司出版的世界最优秀的化学桌面软件ChemOfficeUltra化学辅助系统知之甚少,导致了制作课件水平较低,往往只是板书或教材的搬家,没有体现出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教学课件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4]。

2医学院校化学教师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措施

对于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师而言,应该结合所授课程的专业特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理论基础,提高业务素养。

2.1通过自学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医学素养

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化学课程主要有《医学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化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而言,这些课程的化学功底都比较扎实,但是在讲授过程中却无法与书中渗透的医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这就要求化学教师首先应在吃透所授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性的查阅医学相关书籍,特别是《生理学》、《生物化学》,学习掌握医学知识,做到言必有据。这样才能保证在讲授的过程中,阐述医学知识,分析化学反应在生命体内的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6]。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可以查阅一些计算机书籍,系统的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Office办公软件、化学专业软件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

2.2通过听课系统的学习医学知识

化学教师除了听同科老师的课,取长补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外,重点是系统、全面地听医学课程。这并不是要求化学教师跟班听所有的医学课程,可以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和自己讲授内容直接相关的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等,每学期可以坚持跟班听取一门,以后可以听取其他学科,积少成多,逐步消化,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水平。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自己所授课程有关的精品课程资源,或其他学校教师的授课视频,借鉴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

2.3通过继续深造努力提高知识涵养

化学相对于其他医学学科而言,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但是化学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现状,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或者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历[7]。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不断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时时学习,处处学习,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涵养,创新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4通过实践不断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化学教师应该边自学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里的实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给医学专业教师说课,重点说化学教材中所涉及医学的内容,找问题,查漏补缺,严格杜绝讲错医学知识。二是边用边学,使用一系列辅助教学软件,制作高水平、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8]。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才能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学效果。

3结束语

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才能推进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需求;经济学。

一、新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新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熟悉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新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然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摘要: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摘要:

第一,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和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虽然使受训者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强,但并不能给受训者带来高学历。在当前文凭主义还盛行的条件下,继续教育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也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对中学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才会发出“继续教育是给教师增负”的慨叹。而且,假如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过硬,使中学教师参训后并无获益,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别的。来自于城市的大多数教师,由于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也更大,危机意识浓厚,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偏好也就强烈一些。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级中学的教师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相比,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由于其处境、素质不同,前者比后者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更强烈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是缺乏强烈偏好的。

第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异。继续教育的收费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需要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竞争性,即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每增加一个教师来培训,培训方就要多负担一笔费用,这说明它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即社会效益,表现为通过继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学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产品提供者,须由政府部门付费予以补偿。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是自费或负担大部分费用的。如据对杭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次调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师经费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师全部报销,其余的报销一部分。杭州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支付能力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区教师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学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包括工资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经济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更悬殊,有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新问题。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训费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报销。因此,支付能力的差异就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参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就大为不同了。

三、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投资需求的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需求,更是一种投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享受,同时也以此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是为了赢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反之则相反。假定投资成本为c,投资收益为y,投资预期收益率为R,则R=(y-c)/c×100%。

可见,投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收益成正相关,和投资成本成负相关,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同样,继续教育是中学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对其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继续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说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实际成本,包括继续教育的学费、各种资料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二是机会成本,即假如不来参加继续教育而能挣到的额外收入。虽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工资和基本福利照发,但是某些补贴可能会失去。同时,继续教育大都放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学教师本来可能会在此期间挣一些额外收入,如给学生补习、兼课,甚至带学生;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平时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也兼顾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学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心理压力重,一周工作下来,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现在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就得以牺牲闲暇为代价。即使继续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学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样要在空余时间补上,所以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实际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后者在住宿费和交通费的支出上明显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农村教师提出来的那样,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上,二者是不平等的。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如城市教师积极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来考查接受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中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其人力资本增值了,收益必然会提高。但实际上,在我国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的新问题。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邹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地区各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低于台湾的8.4%和16.1%。同样,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们假设培训方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相当高,态度积极的中学教师明显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即使这样,教师最多早一点评上职称,比别的老师多一点工资收益。据笔者了解,同一所学校中学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异,也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带的班级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同,因而获得的奖金数额不同而导致。也就是说,对初中教师而言,所教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越多,其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越多谁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未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而学生的分数靠大量的辅导材料及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的投入也能获得。因此,那些态度消极的教师、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强化练习、题海战术照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数,照样能获取高额的奖励。因此,惟一迫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压力、评职称。假若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则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总体上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需求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策略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继续教育尚未由中学教师外在被动的需求转化为其内在自觉的需求,是由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所决定的。要促进这一动因的转化,也须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具体策略如下摘要:

1.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保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据笔者了解,继续教育的经费原则上是由政府部门调拨一点,中学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一点,教师自负一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政府部门负担的那一块经费不到位,更不用说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训经费是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并真正吸引教师自觉参加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培训经费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而增强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师这一行业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虽然我国教师这一行业早已实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师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岗。同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以此为据,不仅从精神上,更从物质上奖优罚劣,拉开不同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会大大增加中学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从而增加参加继续教育的收益。为此,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并全面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机会参和教师岗位的竞争,迫使现任教师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自觉地参加继续教育。

3.推进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改革,加快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应试教育评价仅指向学生及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而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种评价体系造成的后果便是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分数转。校方和中学教师本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不惜挤占学生的自习时间和假期。据笔者了解,中学毕业班的学生在假期里几乎没有多少可以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被各种补习挤得满满当当的。和此相对应,中学教师的休闲时间也被压缩,少得可怜,这必然增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同时,应试教育只要教师多花点时间,多让学生做些习题就能取得效果,因而较难考量出教师的真实水平,助长了某些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惰性。而素质教育则不同,其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最基本的素质。其评价强调基础性,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素质。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学教师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中学教师将自觉自愿地加入到继续教育的行列中来。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1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

1.1.1建立的背景与概况为了迎接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期,同时也为了日本农业将来的发展,日本农业界、产业界、学界等有志人士经过反复商讨协议,为了使农业更具活性化,集各方力量,于2012年2月,将废止的农业者大学校转型为由一般社团法人设立的“日本未来农业”机构(Agri-futureJapan,AFJ)———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经过一年的筹备于2013年4月正式开校[2]。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是以具备高度的经营力,地域农业的领导人才培养为目标。入学资格为19~40岁的从事人员,入学前必须要有一定的从事农业或是农业实习经验。该校每周都邀请在农业界或是产业界活跃的优秀经营者进行“特别讲座”。学校没有附属农场,因此第一年的7~10月,学校将派遣学生去各地的先进农业经营户,学习经营的方式、培养领导力,以及思考如何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农业等,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一个卓越的农业经营者。第二年的7~10月,派遣学生去非农企业实习,以发现农业的新的价值、可能性、课题等为目标在企业进行实习。并且,寄宿生活也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创造了一个使同学之间的学习讨论更为深入、有助于人格养成的平台。

1.1.2主要教育特征(1)目标明确、灵活办学。该校农业经营力的养成课程设置上占的比重较大,课程中有40%是属于经营能力的领域,主要培养目标为具有经营领导力的农业界人士。并且这些教育内容也是依据第一期入学者,多半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而设计的更为高层次的教学安排。(2)名师汇聚,视角广阔。由于学校位置在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因此招聘全国著名的研究者、经营者等外部讲师成为可能,并且,校舍建立在一个有消费潜力的地方,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从消费者的视角、农业在都市的发展前景等视野来看待今后的学习、工作方向。(3)“三明治”学习模式。除了在校学习之外,长期的实地实习课程,以及入学前的农业实习经验,与校内的课堂理论学习相融合成的“三明治”学习方式,也是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培养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空间学习,也面向现实社会,从入校前、出校门的现场学习,来进行农业工作行动力的培养[2]。

1.2各都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各都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主要是对农业后继者以及农业中坚力量进行农业相关的教育和研修,从而为各地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产业的振兴而服务。农业大学校主要开展农业相关的知识、技术、经营管理的学习,服务地域的农业指导者的素质培养,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以及立足于国际视野的人才养成。农业大学校入学形式主要分为推荐入学与考试入学,面向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生提交申请书,学校将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挑选学生。在学生递交申请书前,大部分的农业大学校都有针对高中生举办的“农业体验学习”活动,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了解将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农业的关心与认识。如爱知县县立农业大学校,在每年7~8月或是新年前(12月),会举办“1日农业体验学习”活动。主要活动内容:该校情况的简介、校内参观、分专业学习体验区的体验活动、调查问卷的填写。体验区给了高中生们体验农业生产的机会,此举将会加深他们对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理解,为他们将来是否从事农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依据。农业大学校主要课程分为两类:培养课程和研究课程。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培养课程主要是二年制,除了秋田、东京、富山、石川和福井外,其余都道府县的42所学校都具备。以培养课程毕业生等为对象的研究课程有15个学校设立,二年制的10所、一年制的4所、一年或者二年制的有1所[2]。培养课程是根据农林水产省规定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条例设置,2年的总授课时间达2400小时以上,讲课、实验、演概占50%,实习占50%左右。以茨城县县立农业大学校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农业“实务”能力,除了学量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外,栽培和饲养的体验也十分看重。入学后,由于该校的农学科与园艺学科有不同的专业,因此,学校安排学生在各自学科内专业进行轮换体验,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的适应性,本人与学校人员商议并决定专业的选择。进入专业学习后,学校还会安排学生住到当地优秀的农业经营者的家中,进行实地的农业体验实习[4]。研究课程主要学习先进的农业物流、加工,导入市场经营的学习,学习高层次、专业化的农业经营知识。同时是基于地域改善以及劳务管理等角度,培养地域的农业经营领导者的课程。研究课程的第一年主要在本校上课、演习;第二年深入生产一线,通过活用所学内容从事农业生产、流通相关联的业务,以“就业体验实习”活动为主进行学习。

1.3私立农业院校私立农业院校是指由民间团体设立和经营的实施进修教育的场所。由公益财团法人设立和经营的中国四国酪农大学主要是培养乳业方面的人才。通过进行乳业方面的技术、经营教育,普及传播与乳业相关生命、食品、环境等方面知识,使其加深乳业对社会发展意义作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为日本乳业的健全发展作贡献。该校从办校起至2012年,毕业生共1244人,其中从事农业工作人数达982人,占78.9%,且多数人都成为全国乳业的中坚力量[5]。由公益财团法人和农民教育协会成立和经营的鲤渊学园农业营养专门学校是一所食农一体、环境保护、循环型教育为特色的学园。该校关注农业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利用农场、家畜及其利用者这三者,根据物质循环原理,在校内致力于创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未来社会模型。在这样一个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该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承担农业事业的经营者、技术者及指导者、推进健康食生活的营养师、有实践力的地域农业领导者、国际农业合作的推进者。为了培养该校学生的国际视野,该校与泰国高校建立了交换生、留学生等项目合作。同时,位于茨城县的日本农业学园以其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为特色。该校设立了为期1年的,以体验农业技术为目标,将来有志从事农业后继者、青年海外合作队、新规农业从事人员等工作的专业实习课;三年制的本科教学,主要培养新时代农业人员,学习高级的农业技术与经营知识;四年制的高等科学习,主要培养有广阔视野的农业人员。以及八岳中央农业实践大学校(长野县),作为战前设立的学校,主要以师徒同行、实践教育和寄宿制教育方式进修教育为基础。

2对中国相关农业继续教育院校的借鉴

2.1设立多样的教育机构适应不同产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至2013年年末,中国农村人口约为6.3亿,占总人口的46.27%。虽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目前中国的农业教育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多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辅之以一些农业人才培训实践活动。如从2006年起,农业部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响应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中号召,各地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实践。如福建省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以提升新型农民的职业综合素质;安徽省枞阳、山东省德州等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开展的新型农民科技、技能、职业素质等的培训等[6]。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固然对中国农业的人才培养有所裨益。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机构的设立除了满足部分普通农户以及一些农业大户的部分需求外,对一些从事农业工作多年,想再接受系统专业化教育的农业工作人员,其所受教育的渠道尚未开通;并且目前国内多为农业职业综合类院校,专门的学科或是产业的农业院校较少。如何专而精地培育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人才,是将来中国农业继续教育机构拓展的方向。日本通过专门培养全国农业经营精英人才的农业经营大学校、针对各都道府县农业发展的农业大学校以及各具特色、补充行业人才培养缺陷的私立学校,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门技术以及经营头脑的综合性农业人才,从而为日本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因此,中国在着力培养农业人才的同时,应注重完善农业教育体系,丰富农业教育机构,设置一些规范化、专业化、针对市场需求发展的农业教育机构,除了吸引初中、高中毕业生接受农业教育外,更应从政策法规上多支持农业从业者接受继续教育。

2.2农业人才培养须科学规范纵观日本农业人才继续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活动,发现其在农业人才培养时,注重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理念。在农业大学校进行招生时,各校纷纷推出“农业体验学习”活动,旨在通过这个活动平台,让对农业感兴趣的高中生以及有志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在活动中对农业生产加深了解。同时,诸如爱知县县立农业大学校在学生入校后,不急于专业的分配,而是通过专业轮换学习制,让学生们接触不同的专业,了解专业内容,把握自己的兴趣点从而对将来所学专业进行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保证学生日后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充分体现学校以生为本的办校理念的同时,也遵循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日本农业学校的课程年制设立也颇为规范和科学。培养课程基本以二年制为准,通过两年的专业知识技术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从事农业基本工作的资本。而若学生还想朝着农业自主经营者或是农业高级技术人员发展,还可以通过考试,学习学校的研究课程,向着农业化综合人才迈进。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立,不同年限的修学制度将各有利于各种农业人才的培养。据笔者在福建省部分乡镇的调研中发现,现行的一些农业培训在人才培养上,问题依旧严峻,如培训的周期、内容以及考核形式与其水平和需求较难匹配等。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培训方应进行反思外,如何将人才培养归入正规渠道,以专业化、规范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农业人才培养,达到中国农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落到实处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农业教育“双元制”也值得中国在农业人才培养时借鉴。

2.3农业院校的发展应紧跟时代前沿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农业学校,日本农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专业规划时都紧跟时展前沿。随着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发展,农业信息处理、环境科学科、生活科学科、环境控制、生产科学科、食品科学科、生产流通科、蔬菜、生活园艺、生物资源学、农学生命科学等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时代感的新课程不断增加[1]。各级农业学校紧密结合地区农业经济开设了“地区紧密结合型课程”,直接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各校也历来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人才的交流活动也在各校中有声有色地展开。同时,鲤渊学园农业营养专门学校的食农一体、环境保护、循环型农业教育也是对当今世界生态循环经济热切关注而重新调整学校培养目标的结果。在中国,很多高等农业学习的教学尚不能达到紧跟时代、国际前沿,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墨守成规。将时代前沿、社会热点、市场需求与中国农业人才培养课程结合,是今后农业课程设置的合理发展方向。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壮大,各高校继续教学质量、经费投入极不平衡。教育质量差、生源结构不合理、录取公平等问题非常突出。首先,教育结构极不合理;其次,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培养过程管理不到位、教学效果不好,人才质量较差。2010年以来,我国各类高等学校每年毕业各类继续教育学员近210万人,约占全社会总劳力人口的10%,规模非常庞大。继续教育简单的学历提升,没有将学员所学的知识用于工作实践,没有对学员的工作能力有所帮助,存在巨大的人才浪费和经济损失。一些继续教育为什么学无所用,根本原因,并非培养的学员过剩,而是继续教育结构、教学计划不合理。就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而言,基本上走的是学科型、学者型的办学思路。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仅仅需要单一学术或者学科型人才,大量需要的,是懂得实际操作、具有实干精神和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的继续教育模式,要与时俱进,及时分门别类地调整学校办学目标、方向和定位,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培养结构,深入改革继续教育模式,为提升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要实现从人对人到人机传播的教学模式转变

CNNIC(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15年1月,全国网民规模空前庞大,已经达到6.23亿,网络普及率为52.1%,移动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58亿。报告还认为,上网人数增长、普及率都进入了稳定阶段。智能上网手机、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大规模普及,无线网络快速升级等因素,进一步促进了移动上网人数的急剧提升。中国已经进入新型物联网时代,青少年是物联网时代的主力军。借助物联网终端平台、电脑、手机,就可以和6.23亿青少年网民产生联系。继续教育是以函授、面授为主要形式,以在职人员为主体的高等继续教育形式,物联网无疑会为继续教育提供最为主要的教育教学平台。继续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由传统人对人的教学形式,转向人对机的继续教育教学形式,实施教学服务的个性化、招生营销的精准化、学费支付的网络化、学习终端多样化的新型继续教育,以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以教与学的继续教育新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继续教育学员学习内容微量化、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形式移动化的新要求。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各专业不能一哄而上

继续教育必须转型发展,然而问题不在于转不转型,而在于要怎么转———是全部专业都简单地按照一个模式转型,还是区别对待各专业、各层次。如果简单转型,就陷入了一刀切式的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的传统套路当中,说明我们各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仍然习惯于行政化老思维,习惯于搞运动式推进。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命令和指标,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应该怎么做,完不成任务就如何如何处理。这就更加违背教育规律了。笔者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各专业、层次办学定位,应该根据本地市场情况和学校实际能力,不能硬性规定得过多过死过细,应该让高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灵活办学。

四、继续教育以学校为主体转向“产学研”共同主体

在目前新的继续教育发展形势下,继续教育要从其自身基本属性———教育属性和市场属性出发,在办学理念上及时相应地进行自我调整。要把三个面向即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学生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三个面向既是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也是今后继续教育发展道路。继续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就应该实现教师主体的转型,由之前以学校教师单一教学为主体,转向“产、学、研”多主体的教学形式。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聘任有各类行业实践背景的实践人才,聘请有研究院所背景的资深研究人员加入到继续教育教师队伍中;要建立有机结合的教学主体队伍的平台及机制,积极实现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转型。国家各行业的建设和各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专家学者型人才,需要培养这类人才的研究型机构,也需要那些务实、高效,掌握一技之长的实用型蓝领,需要大批培养这类蓝领的应用类培养单位。继续教育既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要使我们的学员学之则有效、学之则有用。这样,继续教育就能在实现社会功能的同时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果无视社会和市场的现实要求,闭门造车,被现实市场淘汰就会成为必然。对高校而言,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不应当是一种被动的无奈选择,而应当是一种自身主动的出击,只有抢占转型先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我军现职干部的继续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属于我军任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部队任职岗位的要求和学员的个体需求,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组织实施。现职干部的学习目的明确,通常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这一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必然成为对现职干部开展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方法,更是我军任职教育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水平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是否能够反映部队实际、紧贴学员的任职岗位,是否能够在学员的实际工作中碰得上、用得着,决定了其在课堂上的欢迎程度,更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如何编写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好、共鸣度高的教学案例,更好的服务于我军的现职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案例编写的基本程序

(一)案例编写目的

明确案例编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案例的针对性,体现特定的干部培训任务的内在逻辑,更好的达成现职干部继续教育的目标。案例编写的目的不明确,案例的质量就无法获得保证,也无法加以衡量。

(二)案例素材收集

案例素材是与培训内容一致的生动、真实的事件。用杜撰的故事开展案例教学,是没有应用价值的,案例必须来自真实生活。

(三)开展案例研究

在掌握案例素材,动手编写案例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案例所涉及的领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对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有准确的把握。二是尽量全面搜集与案例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充分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的同时,进行实地调研,尽可能的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各种影响。

(四)撰写案例正文

案例正文是一个或一系列完整的故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主要的活动和结果。案例都必须要点明案例主题,并围绕案例主题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并巧妙激活案例矛盾点,这是案例撰写的核心,要贯穿案例全过程。

(五)提出讨论问题

紧随案例正文提出讨论问题。讨论问题切忌大而笼统,要尽可能的具体细致,其目的是引导学员对案例正文进行剥丝抽茧、层层递进的分析和思考,切忌脱离案例进行提问。

(六)编写辅助资料

辅助资料的用途是帮助学员理解案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分析案例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二是与案例相关的学员分析案例是必需的。辅助资料可多可少,都是为了帮助学员了解案例中主人公的活动空间及处理问题的条件,从而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人物进行的特定活动有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分析案例时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编写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书

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点明案例研究主题。二是对使用本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课程实施计划提出建议,即对课程所需要的总时间、其中学员研讨的时间和形式、案例分析交流的时间和形式、教师的活动时间和内容等作出建议,包括建议教师如何提第一个问题;提问的顺序;如何应对学员随时提出的预期外的问题,确保讨论始终不脱离预期的方向;如何使用黑板及多媒体设施等教具;必要时对案例的真实结果准备一份附录,在课后发给大家供课后对照反思自己的决策方案设计,巩固学习成果,提高今后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但务必向学员强调,这并不是标准答案,仅仅是可供参考的一种选择。三是对本教学案例在什么样的培训层次、针对什么样的培训对象使用效果最好做出说明。四是列出本教学案例所涉及的主要相关理论观点。五是给出可用于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或理论分析工具。六是列出建议学员阅读的参考资料和书目。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书是供案例教学主持教师使用的,不需要发给学员。

三、教学案例编写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教学案例的编写必须面向实际、从实际出发,是真实的、从实际工作中来的。

(二)紧密性原则

教学案例的编写,一方面要符合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紧贴学员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编写案例,突出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编写的案例能很好地代表教员所讲授的一类问题,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典型问题,启发学员创造性思维,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性原则

教学案例编写必须要有创新性,不能限制得太多太死,只要求把案例材料以直观、生动的方法提供给学员,案例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全面、完整。这样的案例让学员去分析讨论,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员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四、教学案例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主题的选定

为了保证教学案例的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应是真实可信的,每个案例描述的都是部队工作实践中会遇到的真实问题。一个案例要突出一个主题、一个主线。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中的教学案例选题要充分体现其各项工作实践活动的客观需求,做到贴近现实、贴近部队、着眼发展、有的放矢。

(二)素材的采集

案例素材需要充分利用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到部队参观、代职、调研、参训参演等多种方式,深入部队管理一线进行收集。在案例素材收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收集与部队工作直接相关、参训学员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二是收集在部队保障、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三是收集部队在当前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对参训学员的吸引力,紧贴军事斗争准备、紧贴部队工作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真正拉近课堂与战场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员的共鸣。

(三)正文的编写

案例正文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有生动的情节,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同时,拥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能够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警示或启迪。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五种情况:一是把案例编写成文件汇编,没有主线、故事情节、人物活动和人物情感的详细描述。二是边叙述边分析,并对学员的案例分析造成局限甚至误导。三是对基本事实进行改编,使事件不能得到客观的描述。四是提供信息数量不当,影响学员的案例分析。五是把教学案例写成歌功颂德的宣传稿。

上一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力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