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的探究

时间:2022-10-10 03:01:27

新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的探究

摘要 “织网式”补充知识点、“阶梯式”设置教学难度、“顺序式”设计教学内容是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方法;注重学案的使用和情境的构建是强化衔接教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初中化学 高中化学 教学难度 教学内容 衔接策略 教学衔接

“化学难学”是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据笔者对210名高一新生调查发现:71%的学生认为高中化学难度增大了;79%的学生认为高中化学内容繁多且杂乱,不能与初中知识衔接,难以理解。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新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使高一学生能迅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是化学教学中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完善知识结构,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在许多知识点上的要求是分层递进的,但也有部分脱节现象。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了解初中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之自然过渡到高中教学要求。

1.1 “织网式”补充知识点

对比新课标初高中化学教材,不难发现,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上以物质的分类为主干,即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离子反应、电离学说、元素周期律为主干。在高中教学中,需要从学生初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开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由知识点发展形成一个知识层“面”,进一步注重于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学习惯性,强化知识点的网络构建,对高中学习中需要而初中没有学习过的知识点,可采用分时分点,逐一补充的方法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到达学习的彼岸。

表1是高中学习中需要而初中没有学习的14个知识点,可分散在下列高中学习时段中进行补充,它们大多是“知识网络”的关键点。

通过知识点补充,可使学生完善网络,提高学习能力,完成知识上的衔接。

1.2 “阶梯式”设置教学难度

为了适应义务教育要求,初中化学教材降低难度幅度较大,而高中由于受客观上升学压力和评价标准、新课标中要求的影响,实际难度难以下降,且又增加了实用性的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提高了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的台阶。由于部分初中教师跟着中考走,考什么教什么,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常识性介绍”或“选学内容”都不做要求,使初中生的知识出现严重缺陷。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应有计划地“阶梯式”、“螺旋式”设置教学难度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表2是学生学习中较难掌握的几个知识点及其教学难度设置。

通过分层次、“阶梯式”设置难度的教学,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学习愉快,不会产生“难学”的感受。

1.3 “顺序式”设计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宗旨。许多知识采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采用学与问、科学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它努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的科学价值观。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教材编排的顺序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在知识点的系统性上作一点调整,先易后难,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习顺序可按表3设置。

从表3中可以发现:(1)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氧化还原反应等较难掌握的知识分别分散在后面的知识中去学习,使难点分散,学生易于掌握。(2)选修内容和必修的整合使知识内容更完整,科学性更严密,节省了课时,提高了学习效率。

2 理清教学思路,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是不相同的,初中化学教学往往较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学,而对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要求相对较低;高中教师则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要求较高,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较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进一步独立深入学习的要求。

2.1 “学案化”展示教学过程

目前学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标要求和目标解读(目标解读由学生来做)、对本单元的整体把握、知识框架(学生课前预习)、巩固练习(以夯实基础为目的,课堂上进行训练)和拓展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为目的,中间贯穿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后进行跟踪反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图示步骤(见图1)。这种方式给学生一个“支架”,使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事能做,在课后能有一定的成功感。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被学生接受。“学案”能够起到促进学生想、做、说、用、帮(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不再感到知识难学。

编写学案时,要精心地选择好“学案”栏目(或板块),可使“学案”成为学生爱做、教师爱用的资源。栏目的设置应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的需要。学案栏目的内容、形式和作用见表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落实得好与坏,归根到底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程度,为检测课时目标实施情况,最科学的手段是教师有目的地组织测评。因此,在每份学案中,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要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由小到大,题量适度(一般来说课堂反馈5题,大约用时10~15分钟;课外练习6题,用时25~30分钟;提高题2题,用时10分钟),以确保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让学生每节课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学生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动力所在。

2.2 “实验化”建构教学情境

匈牙利的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过程是从行为和感知开始的,进而发展到词语和概念,以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而告结束”。没有情境,没有经历,如何感知?如何认识?由此可知,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能力,培养科技素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建构必要的实验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学习“酯”的内容时,首先演示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到在Na2CO3溶液中凝结一层油状液体,亲自闻到了乙酸乙酯的特殊香味。然后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老陈酒有一股醉人的香味?②厨师做菜时经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作调味剂,为什么?问题轻松,涉、及生活,学生兴趣非常高,结合前面的实验,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情境后,再学习相关知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树的故事 第11期 下一篇:基于学生成长的中职课程教学评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