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10 01:10:54

我国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内容摘要】动画专业高等教育是我国动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办好这一专业是我国动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于我国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形成既适合我国动画专业教学特点、适应我国国民心理接受能力,也符合动画创作特点的教育思路,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重中之重。文章从动画专业设立的缘起、人才培养的重点、主要专业院校的师资结构、专业平台建设及就业趋势等方面,全面分析我国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期为我国动画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动画专业 高等教育 新兴产业

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扶持。原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动画的创作、传播、市场、教育、资金、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大力推动本土动画产业的发展。

动画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动画产业而言,优秀人才的培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和总体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也正好迎合了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学生,笔者跟随老师对全国范围内本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本专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相对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为动画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动画专业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国家对动画行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一形势下,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甚至理工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动画、游戏、数字媒体等实用性较强的艺术类专业。

按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性质划分,可分为美术类院校、综合艺术院校和其他综合院校。其中,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美院、西安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属传统的美术类院校,均开设了本科动画专业;综合艺术院校则包括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吉林动画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国家及地方艺术类院校;同时,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类大学也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①

由于这些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在动画专业建设上也各具特色。美术类院校更多地倾向于基于美术创作的动画教学;综合艺术院校则注重依托其原有强势学科,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依托原有电影创作的雄厚的实力、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原有电视创作的深厚的基础;理工类院校诸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则依托其原有的计算机和图形图像学的实力,推动电脑艺术创作的专业建设。诸如此类,这些院校都是基于其原有的专业特色来推动新增动画专业的建设。

二、 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

迄今为止,我国动画类专业主要分布在四类学科目录下:艺术设计类、美术类、影视传媒类、计算机类,其中艺术设计类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些动画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大多是依据所在院校原有的学科优势来设置的,这就使得我国动画专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特征。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具有独立动画学院的院校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些开设此专业较早的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几家动画教学与科研基地。这些学校同时也都有各自的办学优势,如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综合学科优势、北京电影学院的传统电影美学教学基础、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基础教育优势以及吉林动画学院的产业化办学思路等。这些院校原先具有的不同优势条件,使得在各校就读的动画专业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中国传媒大学就读的动画学子深得该校传媒优势氛围的熏陶,对影视语言、视觉传达以及电视类型片的理解和感悟更为准确;在中国美术学院就读的动画学子的美术功底了得,对国画中写意、情境的挖掘就更加深入;在北京电影学院和吉林动画学院学习过的学生对其校园内浓郁的实践创作氛围深有体会。这些学科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为各高校刚刚起步的动画教育打下了一定基础,使特色办学、多元化动画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2012年,教育部、文化部启动了“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实验班”,旨在探索动漫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由此改变专业人才不足对行业发展的瓶颈制约。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组建成的跨校联合体,将每年选拔20名左右的本科生进入实验班,采用名师指导、小班教学、工作室制和参与影视制作,以及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计划从2012年开始招生,共招收4届②。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底蕴深厚、基础厚实,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新媒体动漫技术全国领先,北京电影学院动漫教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此次试行的联合培养动漫高端人才跨校联合体,是校校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有益尝试。这样的跨校联合体,可以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有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动漫高端人才。

三、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师资学科背景单一,亟待补充复合型师资

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某几类课程上,典型的是美术造型类课程、动画原理与设计类课程、影视视听语言课程及计算机动画类课程。总体来看,美术造型基础、动画原理与设计、计算机动画这三大类课程的教师人数大致相当,而教授其他类课程的人数则较少。从学生角度来看,普遍对影视视听语言类课程、设计和设计思维类课程的需求较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授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诉求还存在较大差距。③

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半数以上的院校表示有想开设但无法开设的课程,特别是实践应用类的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复合型师资缺乏。动画专业的复合型教师是把艺术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创新型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知识,能把工作中的直接经验、最新技术和成果用于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此,笔者认为,大学多引进吸收一些复合型教师或者多学科背景的教师,是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专业创作平台缺乏,专业实验室和教授团队有待搭建

作为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在动画的专业建设中,自然不能缺少专业的创作平台。不同于一些传统学科,动画专业对计算机及相关创作设备的依赖性强,而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是非常迅速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时刻关注此领域的动态,为教学提供行业内较为尖端的专业创作平台。

总体来看,虽然不同院校之间的专业设施差距较大,但大多数本科院校均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专业创作平台,如普通的PC机房、手绘教室、多媒体实验室等。可以说,这些基础设施保障了学生最基本的创作需求。如果想要建设一流的动画类专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创作平台也必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全面的创作支持。

但是,绝大多数院校在专业创作平台的建设中都未做到这一点。有些院校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机房,但除了机房外,再无其他设备,而且机器全部都是基于PC创作平台的。也有些一些院校因为条件所限,只为学生购置了极为简易的创作设备,学生利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如何能创作出专业级的优质作品?甚至有些院校还使用着那些早已淘汰了几代的产品,于是,学生也只能在教学中学习那些早已在市面上淘汰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创作平台建设不好,如何要求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呢?

(三)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媒体行业,创作作品的应用领域需要拓宽

动画创作的应用领域在媒体行业内较为普遍。中国传媒大学西校区是依托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打造国际影视传媒行业领先的聚集地,与北京CBD商圈连为一线。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或者仍在读的学生,都可以在西校区的产业园申请成立工作室,利用学校的传媒产业优势来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众所周知的网络经典短片剧《功夫兔与菜包狗》的工作室和手机APP《声声》的创作团队就坐落在这里,这是动画专业优秀教师和创业学生率领的实训团队,为专业学生的实操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而大多数院校很难提供这样的媒体创作环境,造成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脱节。院校依托的整体行业环境可以不同,但无论何种背景都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媒体行业倾斜。对于媒体行业平台的打造,也是动画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除了在媒体行业中有动画创作作品的身影,近年来在房地产行业营销、网络产品营销等领域,也逐渐显现了动画创作作品的优势。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动画专业的教学应当逐步与这些领域衔接起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走“学、研、产”一体化之路,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为动画专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结语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动画教育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为促进我国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高校应该进一步对动画专业进行剖析和探索,进一步明确教育方向,强化基础教育,突出特色教育,重视实践能力,打造高端、复合型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要重视与业界的对接。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得到有序、规范、持续的发展。

注释:

①数据主要来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统计数据.

②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新闻http:///article/20607.

③数据参考中国动画年鉴,2011.

参考文献:

[1]覃平,庞松鹤.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J]. 高教论坛,2012(12).

[2]赵鹏. 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实践的对接[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韩明勇. 浅议中国动画产业人才培养[J]. 中国轻工教育,2011(2).

[4]牛冬冬. 学步中的困惑[D]. 陕西师范大学,2011.

[5]冯毓嵩. 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6]赵艳妮. 动画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时代人物,2008(6).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上一篇:中国动画传统美学风格形成的人文环境及发展演... 下一篇:品牌广告创意个性表达与市场诉求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