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乡族和藏族、维族、回族以及汉族人群的周围骨骨密度值对比分析

时间:2022-10-10 01:06:00

中国东乡族和藏族、维族、回族以及汉族人群的周围骨骨密度值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 测量中国东乡族人群周围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正常参考值,比较东乡族和西部地区藏族、维族、回族以及汉族的骨密度,探讨中国不同民族人群的骨密度特点及规律。方法 根据我们已经收集到的东乡族的周围骨密度值和文献报道的汉族、藏族、维族和回族的骨密度值,将测量结果按不同性别每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获得7个年龄组的骨密度值和峰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正常东乡族、汉族、藏族、维族和回族的男性和女性的骨密度峰值的发生年龄均为30~39岁年龄段,其中,汉族人群的BMD峰值最高。结论 不同族别、不同性别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量峰值水平也不同。本研究建立了中国东乡族周围骨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并比较了东乡族和汉族、藏族、维族以及回族的骨密度,为国内的资料比较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东乡族;汉族;藏族;维族;回族;周围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43亿,其中出现骨质疏松症的人口大约9000万左右,约占老年人口的60%,约占总人口的7.1%[1]。骨密度( BMD) 值受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各个民族的遗传特征不同, 民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差较大, 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民族之间BMD 的差异。因此,研究各地区、各民族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布和影响因素,对我国OP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东乡族长年居住在位于甘肃省中部海拔2000m的高原山区,其生活习惯、遗传基因与其它地区民族有较大差异。本研究旨在测定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东乡族正常人群周围骨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同时参考藏族[2]、维族[3]、回族[4]和汉族[2]的正常人群的周围BMD,比较这五个民族的周围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评价东乡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这五个民族周围BMD之间的差异对比,以期为西部少数民族的OP的预防,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中国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补充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东乡山区的居民,居住均在10年以上。所有受试者均已排除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共测定1035例,其中男性446例,女性589例,年龄20~85岁。职业包括干部、教师、工人、农民、商人、学生等。同时参考已发表的关于藏族、维族、回族和汉族的骨密度资料。

1.2方法 BMD测定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双能X线仪。设备预热后,依据厂家提供的质控体模对非优势手尺桡骨远端1/3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体模标示值对比、校准,得出尺桡骨合并的BMD。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多样本之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用t检验,危险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东乡族、藏族、维族、回族和汉族不同年龄段BMD测量及骨量峰值比,见图1。

图1 骨密度峰值

五个民族人群BMD值随年龄增长渐趋增高,BMD值达到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五个民族健康人群的骨量峰值年龄段都在30~39岁。其中,汉族的骨密度峰值明显高于四个少数民族,但是五个民族的骨密度峰值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2.2东乡族、藏族、维族、回族和汉族男性正常成人骨密度测量值的比较,见图2。

东乡族男性人群的BMD与维族和汉族的男性人群的BMD在各个年龄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0~69岁组和70~79岁组东乡族男性人群BMD明显高于藏族和回族人群的BMD。

2.3东乡族、藏族、维族、回族和汉族女性正常成人骨密度测量值的比较,见图3。

汉族健康人群的BMD在各个年龄段都是最高的。东乡族女性人群的BMD与藏族、维族、回族人群的BMD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3.1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许多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受种族、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各个民族的遗传特征不同, 民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差较大, 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民族之间BMD 的差异。

3.2本研究比较了东乡族和同处西部高原地区的藏族、维族、回族以及北京的汉族人群的BMD随年龄的变化情况。30~39岁为BMD峰值骨量,这个年龄以前的BMD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之后BMD开始逐年下降。随着年龄增加,骨生长代谢受限,骨量丢失增加逐渐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女性50岁以后,出现BMD的急剧下降,骨量快速丢失这可能跟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和年龄老化有直接关系。提示在这一年龄段对骨质疏松进行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尤为重要。

3.3在本研究中,东乡族与其他民族的男女峰值骨量的年龄段均有所不同,但均在40岁前随骨量逐渐增加而达到骨峰值。通过比较五个民族的峰值骨量,汉族男、女峰值骨量均高于少数民族男、女峰值骨量,这种种族峰值骨量之间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民族人群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营养状况、人类学特质有关,所以对不同区域或不同民族均应建立按性别、区域、种族划分的不同峰值骨量的诊断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东乡族、藏族、维族、回族和汉族的五个民族骨峰值不同,达峰值年龄也有差异。所以对国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群进行大样本BMD检测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群进行大样本研究,建立按区域、种族、性别、年龄划分的不同峰值骨量诊断标准,从而使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更加科学化,更符合实际。本研究提供中国东乡族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并比较了东乡族、藏族、维族、回族和汉族的骨密度值,为今后骨质疏松症的深入研究提供客观数据,为进一步进行骨质疏松症病因学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智海,王亮,刘忠厚,等.北京深圳三地人群骨折风险因子对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9, 15(1): 1-8.

[2]王晓敏, 赵文俐, 土登格利,等. 北京、深圳、正常人群骨密度的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5, 11(3): 295-297.

[3]张浩, 杨望平,郭庆. 乌鲁木齐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骨密度正常值的调查分析[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6, 12(6): 579-581.

[4]马宗军, 王一农, 马宁, 等. 宁夏地区回族正常人群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8, 14(4): 254-257.

上一篇: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下一篇: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