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背影》不能只读父爱

时间:2022-10-09 11:52:43

读《背影》不能只读父爱

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自从董水龙老师提出《背影》的主旨是对远去父爱的追寻以后(《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追寻远去的父爱》),尽管批评的声音多于赞同的声音,或许他的解读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但《背影》的“阅读史”和“阅读教学”方法从此将被改写,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

朱自清写父爱为何要通过“背影”来展示,则几乎是每一个好奇心未泯的初中生都有过的经历,在我的教育生涯中遇到过两次,只是学生这样的好奇心在被那些没有智慧的所谓阅读教学的反复磨损中消耗殆尽,所以我深深敬佩我的同事董水龙老师的别出心裁的解读。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们都认为,读《背影》就是为了让学生(特殊的读者)从文章里感受出“最圣洁的父爱”!以前,我们都认为这样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是“文以载道”的徒子徒孙,深受其影响,所以用“背影”来承载父爱又有什么错啊!

但文本是不是真的如我们“想”的那样呢?《背影》开头一句:“我与父亲的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劈头一个“我与父亲不相见”,而且已经不相见“二年余”,本来父子二年多不相见,做儿子的最大的希望应该是见到父亲,但文本却偏偏来个突兀地说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着这话让人别扭,让人有点意外。这里肯定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果然,文章结尾一段有照应:“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约其事地简要叙述了父子之间的两年中“不相见”,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并记仇我的“不好”。说明父子之间在这两年中两人闹着龃龉与不快,而且这龃龉还很深。所以“背影”承载的不仅是父爱,还有不便直接言明的隐喻。

有关朱自清的传记材料表明,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从课文第2段的父亲卸职,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这段时间开始有了矛盾,原因是他父亲娶妾,引起家庭矛盾,甚至激烈冲突。《背影》里第三段就说“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父亲还了亏空”就大有玄机,朱父又不是做生意的,而是做官的,哪来亏空的可能?原因就是娶妾要用钱,家庭怎能不起矛盾,儿子怎能不对父亲有看法。1923年上半年,为缓解父子矛盾,朱自清一度回到家乡扬州教书。由于他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很让他的父亲失望,加上当时朱自清父亲失业在家,缺少了经济来源,生活拮据,心中十分郁闷不快。朱自清教书的收入也不多,还有自己的家庭负担比较重,给父亲的钱就少了些。于是,父亲就臆测是儿子变心,再加上庶母的撺掇,就把自己内心不快全发泄到儿子身上。发生了父亲通过校长把朱自清薪水全部给支走的事情,而且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个月。如此一来,朱自清自己一家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他不得不靠向朋友举债度日。从此,父子反目成仇,形同路人。其时,朱自清正好接到清华大学邀他去任教的信函,学期一结束,他就独自一人动身北上北京就职。这便是《背影》开头讲到两年里和父亲不相见的原由。所以,真正应该“激活良心”,“净化心灵”的是父亲而不是儿子,因为是父亲让儿子失去原先该有的父爱。

因为儿子失去了往日的父爱,而那个父亲在南京火车站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正好是父亲留给儿子的最后体现了“父爱”的背影,从此以后,做儿子的再也没有得到过,所以印象当然就最深刻啦。背影体现了父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从常识出发,看爱的行为表现,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付出可以说实在是很不起眼的,但竟至于让“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如果没有文章前后含沙射影的交代,读到他们父子之间的冲突与隔阂,不免会令人感到过于煽情,甚至是矫情了。很显然儿子的泪水之中并非是单纯的感动,也有爱和伤害交织的痛楚,所以也不愿意让父亲看见自己流泪。在父亲留下“背影”的当时,作者还没有意识到、体味到父爱的回归。后来,由于时间洗刷和与父亲发生激烈龃龉的双重作用,随着时间流逝,龃龉逐渐消解,沉睡在记忆中的美好,终于在作者的回味中醒悟过来,觉得父亲过去原来也有对我很好的一面,但又因为,父子的龃龉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作者才在开头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么一句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又因为许多读者忽视了文本为我们提供的看似闲笔,实则非同寻常的文字,使我们读者产生了误读。

由于“朱自清虽然由于受五四精神的洗礼,因张扬个性,反对家长专制而与要维护传统的父亲发生了矛盾,但他同样也受过传统文化的浸染,‘百善孝为先’,‘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文化的重负使他在反叛父权专制时不可能不产生深深的自责和忏悔,而父亲来信中的那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更是使他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从而使他下定决心要与父亲冰释前嫌,这样既给父亲安慰,也使自己心安”,而不是父亲的“背影”让作者“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相反,恰恰是《背影》让父亲“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当父亲“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而那种认为父亲的背影让儿子“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的观点,正好是“孔孟之道”中“父为子纲”的一个翻版。在这些人的心里永远认为只有儿子会错,父亲永远不会犯错!由此可见“文以载道”对当代语文教师的遮蔽作用,“文以载道”所标榜的新“道”也无非是古代儒家伦理道德的变相表述而已。“背影”明明是“文以载情”,是追寻失去的父爱之情。但由于我们认定了“文”只能“载道”,在还没有文本事实支撑时就已认定:“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架空了阅读体验,让语文失去了“语文性”,而成了“思想品德性”或“孔孟之道”的“道性”。如果真这样教语文,那还要语文课何用,因为这样的问题,思品课已经为我们做到了。

由此可见,读《背影》不仅仅是为了读出所谓的“圣洁的父爱”,更要学生学习解读或赏析的本领,使得他们以后在没有语文教师指导的时候,自己也能独立解读或赏析一个文本。当所有的语文老师(包括我在内)都在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分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背影”,以期感受父爱的伟大时,董老师却带着他的学生通过探索文本,借助必要的背景资料,体悟作者的情感。请问,在当今时代,如果没有了《教师教学用书》,有几人能像董老师一样独立解读文本,且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来?总之,读《背影》不光是为了要读出“父爱”,还要读作者对父爱的追寻。而作为语文教师,则更是要为帮助学生学习并学会阅读的方法而使出浑身解数,这才是语文的真正要务。我们语文教师不应该忘记语文这一主要任务。

郭建强,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本文编校:王 玲

上一篇:《望岳》的颈联 下一篇:高中语文快速阅读理解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