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两种英译本评析

时间:2022-06-05 01:55:56

摘 要: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语言忠实质朴,简洁清新,又高度民族化。全文采用直白地手法描述了父子间的真挚情意。文章传达出的深沉的父爱能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共鸣,因此多次被译成了英文。通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张培基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得知,两个译本个有千秋又不乏相同之处。

关键词:《背影》;英译本;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朱自清,著名现代诗人、散文家和学者。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流露自然,语言朴实明了,结构虽然缜密精致但神情清新隽永。他后期作品文字则更加稳重简练,更加接近白话,但较前期作品,动人情怀之处稍显逊色。而该文作于1925年,是他前期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作者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期。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命途多舛,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窘迫。作者当时作为一名热血澎湃,受到社会主义理论熏陶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黑暗社会带来的压抑,产生了觉得自己的光景惨淡凄凉情怀,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谋事艰难和惨痛遭遇。因此,整篇文章虽基调灰暗,但由浅入深得的表现了感人肺腑却比天高的深沉父爱,尽管这份爱辛酸悲凉,但却引起了人们的强烈的同情和共鸣。

由于作者的学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这篇文章语言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简洁明了,无华丽辞藻,尽是朴实的家常话,却道出了浓厚的感情。因此,译者在翻译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要仔细斟酌推敲,力求忠实的基础上,遣词造句符合英语的地道的表达习惯,力求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源语文本所传达出的真挚的情感。

对比了张培基和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两个译本各有千秋。总体说来,主要的特征较明显,张培基的版本在句子层面显得冗长,多逐句翻译,但选词多精准到位;而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句子多用连接词,表达上更加地道,原文情感的传达更加精准。但相对是绝对的。因此二者的译文里有穿插着诸多相似之处。本文简要总结两篇译文在翻译方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先简要介绍如下:

一、相同之处

1.显性化释译

两个译本中,译者为了避免译入语读者误读或者不理解,均有显性化处理的地方。

他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

He urged the waiter again and again to take care of me,but still did not trust him.(张)

……and he asked a waiter we know at our hotel to take me to the station,giving him repeated and most detailed instructions.Even so,afraid of the fellow might let me down.(杨、戴)

这里父亲先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后“终于”,把父亲担心“我”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张的译本比较来说,平铺直译原文,again and again一次又一次得叮嘱,也可表现出父亲的担心,但情感传达较平淡。但没有杨译本中将译为repeated and most detailed instructions将“叮嘱”做了详细修饰,因此情感表达更加直白强烈,外文读者可以清楚地得到源文本“叮嘱”一词所传达出的父亲对儿子的担心。

例2.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But he only said,“Never mind!It won’t do trust tha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张)

Though I told him again and again there was no need.“Never mind,”he said,“ I don’t want them to go.”(杨、戴)

这句话是父亲犹豫再三,还是打算亲自去送“我”,在“我”多次劝阻之后,父亲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义是父亲担心旅店里的茶房对“我”照顾得不够妥帖,觉得自己亲自去比较妥当放心。张培基把隐藏在背后的父亲的想法直译出来,意思简洁而又明确,读者更容易了解这句话里的“不好”的准确内涵是不信任。因为中文里“不好”根据具体语境可以有很多含义。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法,情感表达准确度不够,容易让读者不知所以然。因为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重情感表达,因此两个译本处理时都考虑到了这一点。

2.选词准确

这篇文章多次提到“我”的哭,但原文每一次的哭,所夹带的感情都不尽相同,那么为了准确得处理这种情况,再现原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选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正如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所指出的,“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层次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他还指出在翻译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是操作单位,而大部分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1]因此,“流泪”作为本文情感表达的主线,译文中词汇的选择是否精准到位,对译入语读者能否准确领会原文的情感的起到弥足轻重的作用。

例3.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张)

When I joined him in Xuzhou I found the courtyard strewn with things and could not help shedding tears at the thought of granny.(杨、戴)

这是第一次流泪。是看到父亲的现状,想起父亲当年富裕的生活和现在的“满院狼藉”的情形形成对比,加之自己祖母过世,心理不觉产生凄凉的感觉,心里感到悲痛不能自已而落泪。这里张培基选择了“trickling”形容眼泪如一股细流留下,比较形象得传达了原文说传达的不自觉产生的悲伤情感。而杨、戴的译文用了“shed tears”,情感表达则略乏画面感。

例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张)

At the sight of his burly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杨、戴)

这次“流泪”是作者情感的迸发点,看到老父亲艰难“蹒跚”着去给自己买橘子,情感一直抑制不住,感动至深,不觉“很快地”掉泪。而张采用“gush”一词,眼泪一涌而出,无法克制的感情令人动容,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而杨、戴的翻译较平时,没有传达出这种真挚的感情。

将汉语散文译成英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信息,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2]。除此之外,两篇译文选词各自有独到之处,比如,

例5.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As a matter of fact,nothing would matter at all because I was then twenty and had already travelled on the Beijing-Pukou Railway a couple of times.(张)

As a matter of fact I was already twenty and had travelled to and from Beijing on several occasions,so there was no need for all this fuss.(杨、戴)

这里杨、戴的译本用了“fuss”一词,作者认为父亲这样紧张自己是大惊小怪,反衬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对原文的传达可谓传神至极。而张译本则稍显平实。

二、不同之处

1.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不同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译本也存在这种现象。现具体分析如下:

例7: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I must be going now.Don’t forget to write me from Beijing.(张)

I’ll be going now,son,”he said presently.“Write to me once you get there.(杨、戴)

这两个译本无所谓哪个更加贴切或者地道,是由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结果。这时,张的处理是直译原文,让读者自由联想,保持原文的艺术性。但杨、戴的翻译只是读者可能产生的若干情形之一具体化了,体现在once一词的使用上,它的使用清晰地表达出了一种迫切的意蕴。毫无疑问,两个译本均没有对源文本产生误读。但有一点仍值得提醒,由于译者对原语境不同的解读会产生不同的译本,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仔细推敲源文本,避免误读源文本内容的现象。

2.句法结构层面的不同

两篇译文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张的译本在句法上多短句,很简练,而杨、戴的译本则多连接词,不仅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而且读起来也比较地道。

例8.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

After some wavering,he finally decided that he himself would accompany me to the station.I repeatedly tried to talk him out of it,(张)

But after much hesitation he finally decided to see me off himself,though I told him again and again there was no need.(杨、戴)

杨、戴的翻译用though将来那个句子衔接起来,逻辑清晰,自然通畅。而张的译本,不仅不符合英语的地道表达习惯,虽然简练但在情感传达上偶尔力度不够。

例9.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We entered 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ice buying a ticket,father saw to my luggage.(张)

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杨、戴)

首先,对两句话进行了整合处理,生成比较地道的英语尾重句。[3]Where这个副词更是锦上添花,使两句话衔接自然,后紧接while更使译文流畅上口,英语味十足。此句结构紧凑流畅,堪称好句。其次,杨、戴的译本里译出了Yangtze是读者一目了然。再次,张的译本的表达过于繁琐,且结构松散,尽管很忠实于原文,但明显受制于源语言的结构形式,不够地道。

小结

通过仔细比读两个译本,在领略了大家风采的同时,感受到译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正如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说的,翻译活动是戴着镣铐跳舞,而作为舞者的译者,而“原作者意思的意思是不可侵犯的,有时候可以扩充,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更改。”散文翻译更是如此,它虽看中情感表达,更应兼顾形式平[4]。还应考虑到文本的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源文本按照赖斯(Ressi,1977/1989,108-109)的文本类型归纳[5],应术语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兼具的混合型文本,因此,在考虑了文本类型之后,结合目的语读者人群来决定译文的行文特点。具体到本文,在对比分析了两个译本后,发现翻译实践中,尤其是散文类文章,下列两点应特别注意,(1)原文的情感表达。像本文这样情感浓厚的文章,更应尽量做到传神地表达;(2)地道的表达方法。这对于增加原文可读性是大有裨益的。相信如果译文能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必然是一篇高质量的译文。因此,作为译者在平日的实践中应多加注意和改进,以助力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M].Lon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2] 胡艳,张恒.从词汇、句法和语篇评《背影》译文[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30(3):105-108.

[3] 黄婷婷.朱自清《背影》两种英译本的词句比较[A].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4):68.

[4] 谢天振.译介学导论(21世纪比较文学系列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0.

[5] 杰里米・迪芒〈英〉翻译学导论――理论与批评.北京: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下一篇:英汉网络新词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