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灿坤:一个3C王国的背影

时间:2022-10-24 03:44:38

2005年7月6日,灿坤发出公告,将旗下全部32家3C(电脑、通讯产品、传统家电)门店转给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3C店所有会员和售后服务也将由永乐负责。

尽管此次交易价格为1.438亿元的并购行为引起了家电流通领域不小的震动,也加剧了永乐与国美两大巨头的市场争夺战,有关并购过程的是是非非的讨论也在继续,但对于灿坤集团来说,这一事件标志着他在大陆试水“世界通路”第一站的宏伟计划已无奈谢幕。

传奇灿坤内地折戟

在厦门,灿坤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企业集团。1988年,在台湾经营小家电制造业的吴灿坤先生带着90万美元进驻厦门湖里工业区,开始了他在内地的开拓之路。15年后,厦门灿坤从最初的82名员工、60万美元的营业额,迅速成长为员工超万名、销售收入数亿美元的“世界小家电工厂”,产品包括贴牌生产和自有品牌“EUPA”,其主打产品煎烤机、电熨斗、咖啡壶、面包机共6项产品世界产销量第一,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3年,厦门灿坤在深圳B股挂牌,成为大陆首家外(台)商独资上市公司。3个月后,灿坤在上海成立“中国市场内销总部”,并迅速在全国29个大中城市设置办事处。台湾灿坤、美国灿坤也于2000年、2001年分别在当地上市。到同文同宗、地价和劳动力低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内地建立生产基地,是灿坤向大陆扩张的第一次巨大成功。

2002年,灿坤提出了“世界工厂+世界通路”的战略。“世界通路”就是指灿坤3C。事实上,早在1990年,灿坤在台湾就开始建设3C连锁店体系,这种以会员制为特色的模式很快吸引了台湾消费者的喜爱。“从小做到大,一直是亏损,直到2002年才开始盈利。但盈利以后,利润以3倍以上的速度增长。”这让灿坤信心大增。目前,台湾灿坤3C门店已达到125家,会员180万人,营业面积超过26万平米,年销售额达200亿新台币,成为台湾地区资讯通路业的老大。

为了开拓市场,灿坤自信满满地将3C模式引进内地,高调提出打造"华人3C的沃尔码",并规划了2009年的美好远景:1000个3C连锁专卖店,1000亿新台币的营业收入。灿坤希望在大陆复制3C模式成功后,能进一步进军日本、欧美,并为灿坤的全球采购打下基础。

2003年6月底,灿坤在上海、厦门、漳州、台北的六家3C连锁店同步开业,随后更是以"每月开4家店"的计划在大陆连开28家分店,最高峰时达到51家。

然而,此次大规模、高速度扩张带来的并不是福音。从2004年9月,一场关店风暴袭击了灿坤3C店。虽然吴灿坤曾微笑着宣称:"流通业就是在不断的开店、关店和改店的过程中发展。"并积极通过升级换代等方式挽救灿坤3C,但依然无法改变3C的命运。直到最终全线易主。

据了解,由于灿坤3C店前期投入大,门店一直都是亏损,拉低了上市公司的获利,2004年上半年灿坤的净利润仅为1110万元,比上年同期1.13亿元净利润下降了90%,而2005年半年度净利润亏损额甚至高达5000万元。15年来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斩获颇丰的灿坤跨国集团,却在内地不到2年的豪赌中铩羽而归,其中的教训值得家电零售业、尤其是境外欲进入中国的家电连锁企业深思。

水土不服

灿坤在台湾大获成功的3C模式为什么无法在大陆落地生根?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两地的经济特征和消费习惯差异性大。台湾属外向型经济,加上地理空间狭小,产品无需经过多层流通环节就可以直接到终端手中,制造业的发展远比流通业快得多。因此,造就了像灿坤这样的积累了大量资金、技术优势的制造企业切入到流通业中,自己修路,跑自己的车,以“厂家”和”流通商“的双重身份介入市场,可谓如鱼得水。

然而,大陆的情况完全不同。大陆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特征明显,生产制造业与流通业长期互相分离,各司其职不相往来。而灿坤以双重身份进入竞争白热化的商业零售市场,既卖自己的产品,同时经销其他厂家的产品,身份的模糊让灿坤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作为竞争对手,灿坤让同类产品厂家深怀戒心,致使其无法拿到进货最低价,供应链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应对国内家电连锁业三大巨头――国美、苏宁、永乐的同业竞争。这些企业早早占领了国内家电零售市场,布点密集,深谙国内市场规则,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竞争经验。这些远非初来乍到的灿坤所能比。

有这样一个未经证实的传闻:灿坤欲在厦门开3C店的消息传出后,当地最大的家电销售商“思文电器”立即放风:将灿坤电器产品全部清场。据说,厦门3C店的口号“挑战世界高品质第一便宜”的口号早就打出,但店门一直没敢开。

盲目扩张

灿坤3C店的扩张速度已打破中国卖场历史上任何一家连锁企业的推进记录。灿坤的连锁经营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占领市场,以尽可能大的销量争取到上游供货商的低价供应。但是,扩张过快造成了店面选址、人员配置和管理等方面的大量问题,给企业运营带来巨大压力。按每家店2000万元投资计算,灿坤如果根据2004年底开店160家的计划,将至少支出32亿元人民币。

灿坤在大陆的高管人员几乎全是从台湾直接抽调过来,对大陆情况不甚了解,所选的店面几乎都存在选址不理想、租赁费用过高、客流不足等情况,很多甚至是苏宁、国美考察后放弃的店面,“无效店”比例竟高达75%,而业界普遍在25%左右。。

比如,上海九江店的租金占到营业额的20%,而正常只应占到3%左右。后来不得不把一些楼层出租以补营运之亏。而另外一些点设在居民社区,虽然人流不少,但消费能力不高。在许多城市,无论跟永乐,还是跟国美比较,灿坤最好的门店,营业额也只有其对手最差门店的1/3。

同时,3C店的管理也没有同步跟上。即使在灿坤大本营的厦门,消费者对灿坤3C店的投诉居然占了市12345热线之首。无论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会员承诺等各个环节,问题不断,让消费者发出了“爱你不容易”的愤懑之声。12345也通过媒体指责,投诉居高不下说明商家不重视消费者。

概念空虚

台湾灿坤3C店的会员制以培养忠诚的消费者为基础,吸纳了超过150万的会员。然而在大陆,会员制却普遍缺乏吸引力。

一方面,大陆消费者在厂家、商家长期的价格战中,早已被惯坏了,养成了挑剔的购买习惯。无论商家的概念多么超前,“价格”仍然是消费者下单的关键因素。货比三家,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这些传统消费理念不可能那么轻易地改变。

但是,灿坤3C店中除了自己生产的小家电产品可以做到价格最低外,正如吴灿坤自己所说:“灿坤造得出

2.5美元一台的烤面包机,造得出3美元一只的电熨斗,够狠吧?!”但对于其他厂家的产品,与国内家电流通企业相比缺乏价格优势。但灿坤自有产品的直营仅占其3C零售服务中很小的部分,而且也并不要求店员优先销售自有产品。

另外,灿坤3C店的会员所能享受的优惠折扣与普通购买者相比并不具有竞争力,而且店内所有商品不能还价,必须在付出产品全价金额后,才会把“返还金”打到消费者卡中。这让会员感觉很不舒服。

同时,灿坤3C店的结构布局也颇让人不适应。产品按功能分区,没有设置导购人员,让消费者感觉冷冰冰,享受不到专业的指导。

更重要的一点,灿坤提出的3C:电脑、通讯产品、传统家电零售的理念,实际上并不新奇。像国美、苏宁、永乐等虽然以销售生活电器为主,但同样也销售其他数码产品,包括电脑、通讯产品之类。

但是,灿坤的3C定位就跟他的“厂”、“商”双重身份一样尴尬:家电方面不如其他流通企业那样有规模效应,而电脑、通讯产品方面也不及数码城的专业和精准。本想一统天下,最后却变成狭缝中生存。

前车之鉴

灿坤在流通领域的背影渐行渐远,自称将继续专注于小家电的研发和制造。而收购了灿坤3C资产的永乐和对手国美成为新的焦点。

事实上,从今年年初以来,国内家电流通领域的竞争已经走上了一条疯狂的不归路。苏宁宣布今年开店150家-170家,国美爆出300家的数字,而永乐则宣布开店100家。

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谁又将成为下一个灿坤?

上一篇:李继宁 让鹰联飞得更高更远 下一篇:“车神”曾凡仁的玩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