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2-10-09 11:11:42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随着信息化学习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关于智力结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多元智能学习观、教育目的观、教学课程观和评估观等教育理念指导下,文章提出“学科交叉-智能迁移”的高校教学模式,并对多元智能理论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启示进行总结。

[关键词]多元智能,智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随着智力结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的提出,它对智能的崭新定义和对学习的革命性观点,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继而成为美国乃至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多种智力要素组成,已经确认的智能有语言智能、数字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八种。这些智能要素相互独立存在、同等重要,解决问题时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从智能观出发,多元智能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学生观、教育目的观、教学课程观和评估观,它们和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1 人人有才的学生观

每个人至少拥有八种智能,智能要素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和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么样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因此,教育者应形成“人人有才”的学生观,以一颗充满爱的心和赏识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智能潜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健康发展。

1.1 全面、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所谓“全面发展”,指每一个人自身所蕴含的全部发展可能性或潜能的全方面发展。从智能发展来看,它包括加德纳提出的各种智能要素,这些智能要素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只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种智能都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教育应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状况自主选择,扬长避短,使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自我潜能的最大限度开发。

1.2 因材施教的教学课程观。我国传统的教育课程主要以单一学科课程为主,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充分展示难以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教学内容方面。它主张为多元智能而教,除了应包括发展学生语言和数字逻辑智能等所谓学术智能的内容,还应包括一些促进学生其它智能发展的内容。在教学模式方面,它主张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就同一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人口,如叙述入门法、逻辑量化入门法、基础入门法、美学入门法、经验入门法。当学生在学习自己的智能弱项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他的强项来进行教学,然后逐步迁移到弱项,最终发展学生的弱项,实现全面发展。

1.3 以智能为本位,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估观。传统的教育评估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分,学生在学习同伴中的排名,是一种智商式的思维。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估以智能为本位,不关注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而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评估的目的不是测量学生智商的高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估必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劣势,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优势,弥补劣势,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智能水平。

2 智能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应用实践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教育目的观、教学课程观和评估观,文章总结出“学科交叉-智能迁移”这一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学科优势,在学习知识和技能中组织各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加以综合和提炼,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多种智能,在学科交叉渗透中进行审美体验,培养能力,最终完成智能迁移。

整个模式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在整个课程中,四部分内容所占学时稍有差别,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各阶段是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呈递增趋势。

2.1 综合性基础知识专题。针对我国现今大学生基本素质较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内容首先应该从掌握基础知识入手,以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从而形成适合大学生学习、理解的综合性课程。要综合的教育内容通过讲座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切忌由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解读。

2.2 拓展性学科间交叉渗透的知识。拓展性课程是促使教育内容多元化、立体化的重要保证,是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拓展性学科交叉渗透主要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课程相结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学习。

2.3 特色性体会及创作。特色性课程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大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来修改自己的作品或进行更为复杂的创作。这项内容通过课堂讲解与实践的形式来完成。

2.4 实践性操作

这是高校教育的必要内容。高校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实践是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通过不同的形式予以展示,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其他智能系统的共同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开发自己的多元智能,也有利于充分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使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张扬个性,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教学模式以多种学科交叉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手段,倡导大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着眼于大学生迁移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为不教而教,为会学而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给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以启示与指导。

3 “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教学模式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启示

每个人的智能要素各不相同,“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教育理论的全面推行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建立了教师评估专家的角色,真正实现多元化、真实性、以及发展性的评估体系,建立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理论。

3.1 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人才观。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因此,教育者应形成“人人有才”的学生观,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健康发展。学生智能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学生的智能特征是教育者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制定改革措施和政策。学生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交叉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多元智能的,完成智能的与分布。为此,学科交叉-智能迁移理论中教师完成了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环境塑造者的角色转变,树立“服务”意识,想学生所想,及学生所需,齐心协力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2 全面推行了“真正的理解并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观。加德纳认为,只有当学生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中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这些知识确实相关的新实践或者新的领域中的时候,学生才具有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加德纳看重的是理解后的“表现”,即行为表现,特别是应用的情况。理解的本质因学科的不同而异,物理学家的理解和历史学家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一门学科独特的学科思维。在学科交叉-智能迁移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明确不同学科的理解方法,并用自己的学科思维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这门学科的学科思维。

3.3 建立了个性化课程课程体系。学科交叉-智能迁模式指导下的高校摒弃了传统的教育课程中的单一学科理念,采用个性化课程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按主题分类,如科学、数学、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等,它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体现通识教育的特点。理解并融会贯通课程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它包括若干理解并融会贯通单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设置各种课程的原因以及怎样学好它们。个性化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特征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与特定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开设个性化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或特长,使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此外,每个人的智能特征具有差异性,要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实施个性化教育。智能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是智能的内在涵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围绕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它与多元智能理论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的思想不谋而合。

3.4 完善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科交叉-智能迁模式中的高等学校的教师除了传统的学科教师以外,还应有“评估专家”、这种角色。“评估专家”负责对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征定期提供最新的评估。该评估通过“智能展示”来评估学生,即评估专家通过观察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直接辨别学生的智能潜能。该评估具有发展的眼光,它使用适合学生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该评估具有推荐意义,它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建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原有的笔试并不能测量学生所有的智能特征,理想的评估应该是多元化、真实性、发展性的评估。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主体不但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同伴;评估内容多元化,评估内容包括所有的智能要素;评估方式多元化,如作业评估、档案袋评估、观察、口头评估等。评估是真实性的,它在与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进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估是发展性的,它与学生的智能发展阶段相适应,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元化、真实性、发展性的评估必然是个性化的,它为每个学生提供智能展示的机会,并在该过程中评估它。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指导下的学科交叉-智能迁模式作为高校教学中一种有代表性、有生命力的人类智能研究理论,其学科的发现与创造的魅力对教育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因它的人本主义而备受关注。该模式重视每个人的智能现状和潜能发展的巨大可能性,坚信积极有效的教育对于智能发展和人格成长的促进作用,教师从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出发,创造更适合学生的高校教育模式。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幼儿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