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给形散神聚的高效课堂补“三课”

时间:2022-10-09 10:44:22

巧给形散神聚的高效课堂补“三课”

在高效课堂中,学生采用分组而坐,可以围在一起自由讨论问题,或是教师提出的,或是学生自己提问的,教师没有固定站在讲台前,可以随意走动,没有以前一人在上几十人在下那种整齐严肃的教学模式。这种看似形散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追求高效的最终目标。高效课堂看似形散的,其实又是神聚的。回顾这种形散神聚的教学情景以及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笔者认为要真正把这种高效课堂之魂付诸实践,还应巧给它补以下“三课”:

一、课前:深究文本,掌握学情,拟好导学案

首先:深究文本,因为许多文本中,都有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东西,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都是一个考验。如果教师备课时,不去深挖文本,不去触类旁通,只满足于文本表面,那就无法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深处。例如在讲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深陷他国监狱而受到的虐待与情景。只有老师意识到这个方面的重要性,教师深究了,然后在导学案中让学生课前也去探究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上课时讲到文本内容时,更能触动学生内心的心弦,更好地让文本与学生(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在探究文本的基础之上,还应掌握学情,拟好导学案。例如在讲到《枣儿》时,让学生预习文本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是留守儿童,谈谈自己对父母的牵挂;如果是单亲家庭,述说失去父母的孤独与痛苦;如果家里有年迈的老爷爷或老奶奶,询问一下他们的内心感受,并用作文的形式把诸如此类的情感写出来。在掌握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再拟一份导学案,请学生们在课外时间把老人思念儿子(枣儿)的细节和男孩思念父亲的细节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并作批注,然后上课检查他们的作业情况并谈谈文本中所写情况与自己的区别在哪?为什么?这样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领悟到语文的内在魅力。

二、课中:有的放矢,关注生成

好的教案、教学设计会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当然是付诸实施了。这也是有效教学的最关键的一步,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路人,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我们如何预设,都会有一些无法预料的状况发生。如一位教师讲《天上的街市》的公开教学中,设计的重点是通过文本让学生学习联想与想象的概念并知道运用。当教师提到文中哪些是联想时,学生们能够讲到“街灯――明星”,其中一个学生讲“街灯――明星――街市”是联想,而另一个学生反驳“不是”,应该是“街灯――明星――街灯――街市”,很遗憾的是教师只是对后者进行了肯定,但未阐述其所以然。我想,如果再深入下去:只有有了街灯,才能有了天上的街市,中间的衔接不能删除,否则就不是联想。

由此可见,高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照规定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去上课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高效学习,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三、课后,了解交流,及时反思

一堂课结束,我们都习惯在办公室交流这节课的效果,而其中大多数教师还会拣优点来说,所以未必能真正了解实情。其实,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孩子们最有发言权。有时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学生与他们聊聊课堂的效果,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变脸》时,先由学生把剧本搬到舞台,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出现,演完之后,再由学生以作文形式评价这堂课的效果。许多学生讲到这堂课非常有趣,它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和目标。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说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个教法。既然如此,无论什么样的教法,只要能使每一个学生于课内和课外都能乐于学并且学有获,这就是最高的高效课堂教学。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唯有持之以恒地朝着这些方面努力,培养出熟练的驾驭文本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学生的能力,灵活的课堂应变的能力,才能拥有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才能拥有高效充实的理想课堂。总之,教学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中职德育学科“探究――展示――评价”教育模... 下一篇:音乐审美:润化童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