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时间:2022-10-09 07:23:46

浅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近年来,“苏丹红”、“塑化剂”、“瘦肉精”、“三聚氰胺”……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这些事件发生后,生产者备受指责,监管者也备受争议,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凸显出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缺失严重。因此,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真正担当起保障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重任。笔者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靠企业诚信,二靠政府监管,但是食品安全不是管出来的,更不是靠检测出来的,而主要是靠生产出来的,因此,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是食品生产行业现状的迫切要求。

我国食品生产者经验者数量庞大,据统计我国现有45万家食品生

者,还有无法统计的小摊贩、小作坊,大部分为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给食品监管工作带来了难题,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虽然我国食品监管部门众多,但仅是其中的一个部门的少数几个人从事食品监管工作,却监管者全市或全县的食品安全工作。长期以来,社会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的重任,习惯于政府监管部门把住食品安全的防线,希望监管部门能时时处处监管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因此,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在于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而不能全部寄希望于政府监管。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是明确食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

目前食品安全状况可概括为“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这也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权威描述。但就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极大不信任,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全社会持续而强烈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燃点"很低,因为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人人关心。双汇“瘦肉精”一事曾经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也对企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白酒出现塑化剂问题,因为此前不少白酒企业已经知道了塑化剂超标问题,但是企业都不说、都不愿意站出来解释,总认为法不责众,结果风波爆发后整个白酒行业遭遇信任危机。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极大影响了群众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还涉及境外,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及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盘点这些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时,尽管原因复杂,情况不一,但总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企业缺乏主体责任意识,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出现,不能说是企业经营者不知而是没有真正重视,疏于严格管理,或者说就是故意为之。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因此,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切实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真正担当起保障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重任。食品安全需要法制与规范,但更离不开从业者的道德。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最根本的是靠企业自律:即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强化多方合力,社会共治。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能否依法履行合理合法生产经营

的义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不仅是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的需求, 食品生产经营者能否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第一,要不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素质。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把重心由事后追究责任转到事前防范,应落实到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中,使每一个生产环节,包括设计、原料采购、工艺设备采用、产品过程质量控制和下线检测等等,都必须体现企业主体责任。总体来讲,我国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较低,特别是大量的小作坊、小摊贩经营者素质更低,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卫生防护知识,食品安全的隐患较多。如前几年发生的山西假酒事件,造假者对工业酒精的危害不了解才导致如此大的事故。为此,国家应建立健全科学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司法保护。同时,亟须对食品企业的老板、高管进行系统的食品标准、食品安全技术、食品法律法规的跨专业复合型知识培训,让他们懂得诚信守法经营。政府应从长远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维持生计的小作坊、小摊贩生产者,必须强制其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素质,才能避免例如工业酒精等假酒事件的发生,才能让生产者真正从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政府的监管压力才会减轻,公众的食品安全才有保障。

第二,要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

食品生产经营者内在的自觉规范生产动力不强,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是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一道有效形式。目前,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逐步完善,作为监管部门,主要任务就是检查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是否到位、是否存在风险,并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食品安全生产的制度,提升企业安全生产食品的能力,使监管工作由原来的产品监管向过程监管转变,实现过程监管与产品监管相结合。一方面,政府要对企业加强监管,使企业的主体责任法定化。例如,政府要完善食品企业准入制度和食品生产标准的管理体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强化召回制度,促进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互相监督。另一方面,政府要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相关课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建立企业主体责任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自愿落实主体责任。加快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为诚信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三,要建立食品企业的诚信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近年来,个别食品生产经营者社会责任缺失,不仅严重危害了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如三鹿奶粉案件,实质就是不讲诚信的典型案件,因此,落实企业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是关键,食品安全需要在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加强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使食品企业将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转化为食品安全意识。一方面要建立食品企业的诚信激励机制,对诚信守法经营,社会责任感强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方面鼓励或奖励;另一方面,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对产品出现问题,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的生产经营者,建立失信者黑名单,通过社会、媒体和舆论等各方面的监督,让失信者无立足之地,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在经营者权衡因违法所得大于因其违法而可能遭受的各种责任承担的损失时,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则会刺激企业经营者践踏法律。因此,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严厉的处罚措施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利剑,对蓄意破坏食品质量安全质量者采取重罚,不仅令其停业待查,而且高额的罚款会令其关门倒闭 ,让违法者得不偿失。另外,除了巨额的罚款外,责任形式的多样化也极大地遏制了食品领域的违法行为,除了追究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外,还要追究企业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四,要充分发挥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引导作用、社会公众及舆论的监督作用。

引导和约束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实现企业行为自律。根据国外的经验,食品安全系数的提高最终要依靠行业协会主导下的行业自律与政府部门的监管相结合。构建群防群控食品安全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支持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各级消费者协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系到每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全社会的长治久安。面对食品安全负面事件频频出现的情况,只有多方合力,强化落实企业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是解决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的关键。

上一篇:峰谷分时电价策略在电网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谈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及施工技术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