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隔代教养对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2-10-09 07:20:13

农村隔代教养对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

摘 要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判断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对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儿童的同伴关系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影响和制约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农村隔代教养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 隔代教养 同伴关系 儿童成长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很多农村父母便丢下孩子去城市打工,将他们的子女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儿童在家接受“隔代教育”。而这些担负隔代教育的祖辈们大多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农村本身是个文化落后的地方,所以多数老人不了解农村当代社会最新的信息资讯,也没有科学的教育观,不懂得儿童的心里特点和成长规律。他们对孙辈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况且老年人精力有限,无论体力还是智力上都不能够很好的承担抚养和教育重任。由此引发一系列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其中对儿童在其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中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针对农村隔代教养中一些错误的方式对儿童在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不良同伴关系的阐述和一些解决方案。

1农村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同伴交往中的影响

讨论农村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说明什么是不良同伴关系。不良同伴关系的儿童多指不被多数同伴接纳的儿童。农村由祖父母教养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合群的现象,要么是胆怯懦弱,不爱说话,孤僻的小孩,要么是霸道蛮横自私,欺负同龄小朋友的孩子,这些都是农村隔代教养中的小孩会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会在下文说明。

每个时代成长的人都带有每个时代的烙印,所以老年人的文化素养、观念、教育方式等都与当代社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对孙辈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1祖辈过度溺爱

中国农村存在很严重的“隔代惯”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家庭对男孩子溺爱的程度更严重,再加上父母外出务工,祖辈们就更加希望小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于是家长对孩子的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于是就有“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句话的出现。这样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对祖辈依赖性强,长此以往,孩子的弱点得不到矫正。

所以在祖辈们的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不管干什么其他小朋友都要听自己的,因为在家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是听自己的,这些家里的“小霸王”也会成为学校里的“小霸王”。更有甚者,那些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的教育,使得有些小孩即使在幼儿园里也肆无忌惮,强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有发生,有时老师的介入他们不但不听还会哭闹不止。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所谓的“不良同伴关系”,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就会渐渐的疏远他,在幼儿园里渐渐的不被接纳,这样不仅影响幼儿各方面的心理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缺乏坚强的生活意志,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只会想到有家长在,家长会帮忙解决。而有一天无人庇护时,也只会选择退缩逃避,没有勇气去接受挑战,久而久之孩子将来会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1.2祖辈文化素养低、思想观念陈旧

农村祖辈大多都是文盲,她们只能对幼儿尽看管的责任,难以担当教育的大任。即使对孙辈进行一些知识教育,也可能是陈旧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甚至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隔代教育下的知识与时代脱节,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思想观念陈旧,也是大多数祖辈存在的问题,不光在农村,城市也有,但相对来说,城市比农村接受信息快,信息传递速度也比农村快。农村祖辈在与孩子相处时,往往只要孩子是乖巧、听话,不出格的就会认为是好的,根本谈不上运用科学的方式教养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破坏”和“捣乱”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行为,总是急于阻止,甚至还认为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这样就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如果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和这样的老年人待在一起,容易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僵化,不易接受新事物,落后于时代潮流,将来很难适应城市化的进程。也影响了儿童在同伴交往之间大胆的尝试,更进一步发展同伴关系。

1.3祖辈的教育方法简单

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祖父母每天只是负责上下学接送,无暇顾及幼儿园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认为“树大自然直”、“教育小孩是学校的事”,和儿童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交流沟通。大多数的农村祖辈只会在物质和生活上满足儿童,不懂得精神和道德上管束与引导儿童。孩子犯了错误,要么打骂要么姑息纵容,所以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严重降低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虽然在学校能够接受很好的教育,但一天之中孩子生活最多的地方还是家庭,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家庭不但要为儿童创造生活和物质环境,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且还要给予儿童以父母的爱,满足其精神需要。享有充分的父母的关爱,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比物质环境更重要。就社会交往能力来说,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在同伴关系中更倾向于一般型,即不被人喜欢也不被人讨厌,是易被同伴忽视的个体,他们本身的存在感很低。非常希望但又害怕得到同伴之间的友谊,敏感性儿童比较多。

1.4产生亲子隔阂

儿童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就会习惯被老人袒护和迁就,因此当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时,就会对其提出要求,希望她们改正时,长期被祖辈迁就的儿童在心理上就会很难接受,以致于形成亲子之间的情绪对立和感情隔阂,使正常的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既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容易导致亲子隔阂。学前儿童面对着两种社会领域:一是成人世界,二是儿童世界。两种相互影响,他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伴交往是儿童演练未来社会生活实践的显要领地,是锻炼早就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能力的重要课堂,因而要更加重视隔代教养下的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2改善农村隔代教养对同伴关系影响的建议

2.1祖辈转变教育观念

前文已经论述过,老人教育孩子的观念比较陈旧,影响了儿童的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增加了儿童接受新知识的难度。特别是在有条件的城镇,老人应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不能凡事都依着孩子,应适当增加一些挫折教育,提高对孩子的教育质量。在儿童同伴交往过程中,祖辈要不干涉,让他们自己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初步认识到他人的特性和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与人合作和处理矛盾,学会保持活动的有效性和同伴关系的稳定性,吸收大量的间接经验,增强规则意识和归属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友谊感。

2.2两代家长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同伴交往环境

虽然农村中父辈需要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挣钱,但也不能忽视对儿童的教养问题,如果实在条件不允许,首先要和教养孩子的祖辈沟通好,虽然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认识上存在着差异,但只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并且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目标明确,孩子的教育才可能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与同伴友好和谐交往。

参考文献

[1] 李石华.隔代教育[M].朝华出版社,2009.

[2] 刘晓东,卢勒珍.学前教育学[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3] 陈鹤琴.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曹荷建.学前儿童同伴关系不良及其矫治[J].山东教育社,2012(6).

[5] 王玉芬.幼儿同伴关系不良的三种类型与对策[J].早期教育,2011(2).

上一篇:苏轼和他的堂妹小二娘 下一篇: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的方法论回顾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