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级跳远的教学特点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2-10-09 06:52:33

浅谈三级跳远的教学特点及注意事项

摘 要:三级跳属于对下肢的爆发及人体综合协调性要求比较高的体育项目,三级跳的助跑与起跳的结合,第一跳与第二跳、第二跳与第三跳的结合,不仅对学生的技能有高要求,还要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有高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三级跳远的技术难以掌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协调能力,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根据三级跳远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对教学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三级跳远;教学;注意事项

一、三级跳远具体教学

1.明确三级跳远的完整运动概念

想要让学生更顺利地进行三级跳远的运动训练,首先需要让学生完整清晰地了解到三级跳远的具体内涵和概念。理论基础的夯实对运动训练的开展是必要的。三级跳远相对于其他运动是一项相对复杂的项目。部分学生一开始对三级跳远也接触较少,不甚熟悉。老师可以在进行正式实地训练之前,利用多媒体文本、图像等内容结合,让学生对三级跳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认识,并能掌握三级跳的概念内涵。这也是学生进行三级跳运动的铺垫工作。

2.三级跳远的分解内容解析

(1)助跑与第一跳

三级跳远与立定跳远有显著的区别,形式内容也复杂得多。它可以被具体地分成为几个部分来讲解。首先第一式就是助跑与第一跳。运动员通过适宜的助跑可以顺利地过渡到起跳阶段。通过助跑,运动员会受到惯性和加速度的影响。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自然助跑速度也有差异。但是一般而言加速度稍快对运动员起跳更有利。在起始阶段,老师要注重强调让学生保持身体的平衡,以更稳当地完成第一跳。第一跳即将落地时,两臂前后摆动,并主动将肘部弯曲,以避免减少冲击力。

(2)第二跳跨步跳

完成第一跳以后,老师需要强调此时应当摆动双臂,身体得到较高的腾空。此时有力的上摆虽然短时间加重了身体的负担,但是通过这样的摆动,腿部力量能够达到起跳的要求。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保持较好的腾空姿势,使得身体在运动时获得平衡。跨步跳即将落地时,应当强调学生心理上以及身体上都要做好准备,在即将落地接触地面时,注意要让自身的前脚掌先落地,由于后脚掌落地容易对人体造成较大的损伤。

(3)第三跳跳跃

完成了第二跳跨步跳后,此时应当及时调整身体状态,为最后的第三跳跳跃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在准备跳跃时,学生应当加强摆动双臂,提起左脚的膝盖,让身体腾空,并且此时的腾空高度应该高于前两跳的腾空高度,同时右腿马上做好准备立即向左腿靠拢,两腿一齐向前。即将靠近沙坑时,学生应当努力将上体向前部倾斜,接触地面之前,做出屈膝动作,同时要向前摆伸自身的双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跳跃距离达到最远的程度。

二、三级跳远教学的注意事项

1.教师讲解应突出重点,精简扼要

三级跳远是一项相对复杂的运动,因此,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学生在没有实训的基础上,即使老师的讲解完备重要,学生也难以悉数理解。因此,在一开始做理论讲解时老师最好能够帮学生理清一些必须要掌握的要点。至于其他一些具体的细节,老师可以在学生碰到类似的问题后再有针对性地解析。例如,单脚起跳时,应注意掌握起跳的高度不应过高;跨步跳时,腿最好做到迅速有力的蹬伸;第三跳时,腾空的高度应当略高于前两跳的高度。老师在讲解要点时,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衔接,能够准确地拎出要点,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

2.注重引入专项运动练习

三级运动的训练与完善少不了对学生进行专项运动的训练。做好专项运动训练能为完整的三级跳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具体来说,连续的单脚跳练习、两换单脚跳练习、连续跨步跳练习、跳跃落地练习、单脚跳与跨步跳的结合、跨步跳以及跳跃落地的结合等都属于三级跳专项的运动练习。这些单项的运动练习都对学生进行三级跳起着必要的辅助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运动。

3.安全隐患的排除

不论什么样的运动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三级跳远属于相对剧烈的运动,因此,对其存在的安全隐患老师应当做好预防和排除工作。这也是开展所有运动之前必须进行的工作。对场地方面,应当保证助跑跑道平坦,且路面无沙;运动踏板稳定无误;土坑沙子松软,铺设厚度适宜。在进行三级跳远时,学生腿部需要承受较大的负担,因此老师应当强调学生必须穿运动鞋,尽量保证鞋底松软舒适,以此减少腿部以及踝关节处受到的损伤。在训练时,老师还应当考虑到部分学生的特殊体质,对于患有例如骨质疏松症的学生,就不适宜让他们做类似剧烈的运动,避免意外的发生。

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三级跳远运动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项项目的复杂性以及学生运动以及知识接收能力的具体状况,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和训练方法,让学生在运动中避免受到伤害,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运动开展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景忠伟.对普通高校三级跳远训练的初步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

[2]周凯.三级跳远教学的探讨[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3]杨爱华,李英.三级跳远技术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01(6).

上一篇:试论生物校本课程的“开”与“发”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建模思想渗透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