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探究中数学思维的发展

时间:2022-10-09 06:02:06

关注学生探究中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思维 探究活动 替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79-02

问题解决策略在苏教版教材中是一个教学重点。如何将策略教学的思想性渗透其中,把准学生思维的脉搏,突破学生的思维瓶颈,这是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是为“策略”而策略,还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显然我们更应注重后者。那么,该如何跳出策略教学的窠臼呢?笔者认为,要关注学生探究过程,藉以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替换》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数学经验

替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也不鲜见。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将之前零散的经验通过数学的方式,整理并形成一种策略,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呢?

教学中,笔者考虑到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经历入手,同时又有数学性渗透,于是选择了天平来展示,藉此让学生接触可感可思的数学素材,搭建数学思维的脚手架。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有哪些等量关系?

生:一个苹果和两个梨是相等的。

师:想想看,你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一个苹果是一个梨的2倍。

生:一个梨是一个苹果的一半。

师:根据上图中的两幅图,你能知道苹果和梨的重量分别是多少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认为苹果和梨的总重量是已知的(由天平可知400克),而且苹果和梨之间的关系也是已知的(苹果是梨的2倍),因而只要求出其中的苹果或是梨,另外的就可以得到。现在可以将两种数量关系变为一种数量关系,即将梨和苹果进行替换,2个苹果=400(克),那么一个苹果等于200(克)。接下来梨的重量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学生的办法,笔者动态演示将苹果替换为梨或者将梨替换为苹果,然后进行揭题: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替换策略。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替换的例子?(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在此环节中,笔者使用天平搭建了一个从直观到感性再到抽象的引渡阶梯,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解决策略,体验替换价值

替换策略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而后建立数量关系间的互相转化意识。这其中需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化为可以直观感知的数学形式。为此,笔者从例题入手,开展探究活动。

例:丁丁将720毫升的牛奶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刚好倒完。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求小杯和大杯各自的容量。

师:题目中小杯是大杯的三分之一,你怎么理解?

生:3个小杯可以换1个大杯。

生:大杯是小杯的3倍。

师:想知道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能不能直接求出来?

生:不能。需要找到相同的数量关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线段图。

学生的思路是把两个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梳理:首先将大杯和小杯两种数量进行合并,变为一种数量,也即大杯(小杯)。而后根据大杯(小杯)的总数量、牛奶的总量来解决问题。根据题目的条件,可将大杯替换为小杯,那么小杯的总数量就是9个,牛奶为720(毫升),由此可知小杯为720÷9=80(毫升);还有一种思路,即将小杯替换为大杯,求出大杯为720÷3=240(毫升)。学生计算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反思:

1.结果正确吗?怎么判断?

2.为什么要将大杯换成小杯(小杯换成大杯)?替换后数量关系有什么变化呢?

根据第一个问题,学生进行检验,并体会到要使检验符合两个条件:其一总量要符合720毫升,其二要符合小杯是大杯的三分之一。

针对问题二,学生思考认为:替换策略的价值在于能够将两种复杂的量与总量的关系,替换为一种量与总量的关系,使得条件清晰明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条件来确定替换呢?题目中有一个题眼“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从题眼可以确定,是否要使用替换策略。在反思和交流中,笔者让学生从问题本身入手,注重替换策略的运用技巧、使用价值、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理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提升。

三、巩固实践拓展,发展数学思维

替换教学的本质目标,并非是要学生学会使用替换解决某一道题,而是要通过课堂探究,使其学会明确替换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灵活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巩固学生对替换策略的认知,加深问题策略的价值挖掘,笔者将问题进行了变式,继续引导学生探究。

师:如果老师将题目中的条件改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可以采用替换来解答吗?请先用线段图画出数量关系。

学生探究讨论后发现,如果把大杯替换成小杯,牛奶总量变为(720-20)。那么为什么将小杯换为大杯,牛奶的总量变化了呢?(720+20)

生:原来的例题中小杯和大杯是倍数关系。

生:后来的题中,小杯和大杯的关系是差比。

经过讨论后学生明白,不管是倍比还是差比关系,都可以用替换策略,但两者替换后有一些数量关系发生了改变:前者杯子的总个数变化了,但总量不变;而后者杯子的总个数不变,总量却变化了。

学生的理性思维从两种不同的形式中抽象出来后,笔者继续变式延伸:

如下图,在右边的托盘里放两种水果,可以怎么放?

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1个苹果4个梨;1个苹果1个菠萝,2个苹果2个梨等。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说一说自己的替换策略,加深理解,使两个量的替换上升到三个量之间的替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当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并能够思考和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那么,开放、灵活的思维将会指引着学生绽放出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花朵,而这正是数学教育带给学生的美之所在。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任务设计 下一篇:用故事点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