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指导探讨论文

时间:2022-10-09 05:50:10

高职生就业指导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意义深远,关系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改革创新。阐述了对高职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全员;全程

1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受金融危机等各种原因的影响,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如何给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指导高职生顺利就业和创业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1.1有利于改善高职生的就业状况

高职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中的声誉和地位,就业状况已成了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改善高职生就业状况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开发学生潜能,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顺利就业,是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2有利于高职生顺利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技术应用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动手能力又相对比较强,这是高职生的优势,也是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生的因素。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他们了解职业,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准备的去培养和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达到顺利就业。

1.3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择业就业相结合、要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就业指导来加强创业教育、协作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等,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必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4有利于高职院校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三年的培养和教育,学生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是否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不仅是对学生本人的检验,更是对一所学校的检验。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要千方百计地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就业工作与院校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三个适度挂钩”,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就业指导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学校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必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就业指导工作在高职院校还处于“年轻”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对于部分专业教师而言,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只是职责外的事情,是领导、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干事和辅导员的事情,与专业教师关系不大,更没有把就业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再有就是认为就业指导只是毕业班学生的事情,非毕业班学生不需要。这些认识上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

2.2就业指导缺乏全程化、针对性

表现为:第一,形式单一。学校对学生所做的就业指导工作仅在入学时的一次专业介绍、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或两门就业指导课程和毕业前的一些面试等方面技巧的介绍;就业指导课程大多缺乏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指导、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缺乏实战演练。第二,专业介绍不到位。泛泛的专业介绍致使部分学生不清楚所学专业人才规格要求,不知道自己要“学会什么”、“能做什么”,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趋向和具体岗位。第三,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自我完善机制。就业指导中心注重就业信息的收集和统计,但缺乏对企业用人策略和倾向性的分析,各就业指导相关部门的信息不能共享互补。

2.3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非专业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建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也配备了一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但缺乏专业化、专家型的就业指导教师。目前大多从事这项工作的谈不上具体意义的指导,只是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一种教育、管理和中介的作用。就业指导工作仅限于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执行、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机会以及对毕业生进行工作技艺培训、就业协议办理等服务性的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辅导员,但由于学生辅导员缺少相关系统知识、行业知识的培训,只是凭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开展工作,无法把握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发展前景,因此其产生的作用有限。

2.4投入不足影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人员配备、经费和设备投入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缺少固定的场所和必备的条件。就业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就业市场的开拓与拓展。随着产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慢慢的向信息化方面发展,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工作经验少,未能跟得上时展的要求,制约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并取得实效。

3加强和改进高职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3.1推进就业指导“全员化工程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能够就业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下手,努力提升全体教职员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解,主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融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再次,高职院校还要从机构和人员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设,完善学校、系部及专业团队就业指导机制,形成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就业指导“全员化”工程。

3.2实施就业指导“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自身的工作范畴、规律和模式,又与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不开。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实际,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活动和课堂教学及讲座,充分利用辅导员、专业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加强择业观、职业道德和成才道路等方面的教育,从学生入校开始,按阶段、分年级有规划、有针对的实施就业指导。把以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专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贯穿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第一阶段,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第二阶段,侧重专业指导和对社会需求的感知,指导学生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其职业素质,以塑造适应未来就业市场需要的全方面的人才;第三阶段,重点进行就业心理调适、择业技艺训练、择业诚信教育、升学指导和就业推荐材料的整理设计及包装,为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目标提供保障;最后,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回访,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提供客观依据,真正实现以就业指导为导向。

3.3创新就业指导的模式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学生入校时的专业教育及教学过程中开设一门或两门就业指导课或临近学生毕业前邀请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到校开展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以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丰富和创新就业指导的形式、方法,利用板报、校园广播、网络宣传、及各种竞赛活动等,使就业指导走进学生公寓,使就业指导思想走进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中,使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就业指导氛围。

3.4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首先,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通过课堂系统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就业观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使就业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加快对就业指导专职人员的建设和培养,建立就业指导教师数据库,打造一支“拿得起、过得硬”的队伍,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政策疑难,都能得到及时的解答要加强各系部具体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辅导员在学生当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将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聘请就业指导专家、成功人士等作为校园就业指导一支流动的队伍,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再次,要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创造机会组织各系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经常参加校内或校外的有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培训。就业指导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是否有利于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耐心、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要提高政策水平,在就业指导中,教育者不仅要熟知和领会当前的就业政策,更要结合实际生动地向学生宣讲,针对学生的疑惑,给予耐心的解答和疏导;要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科研水平,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仅仅是政策的宣传者和信息的者,更应成为研究者,以研究来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和提高自身素质。

3.5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

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日益成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职院校应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优化网络就业指导的硬件建设,配备高素质的网络就业指导人才,建立功能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准确、高效快捷的信息查询、网上交流和网上招聘等服务。同时应加强教育、引导力度,促进网络就业指导的普及,培养学生参与网络就业指导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利用网络应聘的习惯并实现有效就业。此外,高职院校应通过短信平台的应用,与学生尤其是在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并随时将有关信息传送给学生。超级秘书网:

上一篇:民族院校毕业生创业探讨论文 下一篇:高校劳动合同管理原因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