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道德论文

时间:2022-05-31 09:03:32

高职生职业道德论文

一、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理念

传统上,我国职业道德的定义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在人们特定的职业生活限度内的‘职业化’”。职业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段,为了使从业人员遵循其职业道德为准则,自觉履行对职业实践所应尽的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从业人员施加系统的职业道德影响”,是使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职业实践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所不可缺少的中介。具体地说,我国各类高校职业道德教育都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牢固的专业思想。很明显,传统观念上的职业道德着重从道德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出发,强调个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与服从义务,忽视了道德本质上的普遍性、传承性和创新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自进入阶级社会后,虽然呈现了显著的阶级性,但其普遍性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变。道德的普遍性就是道德的社会性,即使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本质上的社会性,或者说全人类性,如为维护社会存在和发展而被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普遍认同的社会公德等仍然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同样认为,道德的历史传承性与创新性并存。

作为上层建筑,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而变化,表现出创新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使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正义、等价交换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逐步成为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行为准则。受社会风气影响,青年学生往往把追求个人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看作是人生选择之一,价值观念的自主性明显增强。传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强调了施教者的主体作用,忽视了作为社会个体在工作、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受教育者道德选择的主体作用,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当前青年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需求存在着潜在的冲突。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混乱等社会病态现象与学校教育所提倡的职业道德规范出现明显的背离,既降低了学生的接受效果,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道德判断时处于两难的境地,为降低社会病态的消极影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职业观的同时,主动吸收国外职业道德理念中的合理因子,遵循青年心理需求,因势利导,重构职业道德规范,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就成为提高青年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效,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职业道德是信仰、价值观和原则,是指导个人在具体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实践,理解其工作权利、职责,进而采取相应行动的方式。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和解决自身内在的,与他人、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框架,用以提升个人工作的满意度,促使个人持续、富有成效地就业;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养成自觉遵守工作道德品质的机会。很明显,西方的职业道德观明确了职业道德所要协调的关系,包括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关系。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道德冲突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对道德冲突的解决来提高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突出了个人在解决这类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养成学生职业道德中的自主性和解决道德冲突中的能动性,尊重劳动者的权利与尊严正是我们所要加强的。

二、充实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国内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内容上比较单调笼统,理论性强,缺乏针对性。以高职教育为例,全国超过半数的高职生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属于不同的社会行业,应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单的一章,内容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部分,都是具体的理论阐述,既缺乏对社会上不同行业中职业道德要求的针对性,又没有充实的案例进行说明和例证,这种原则性、纲领性的职业规范对形成青年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养成职业道德习惯,自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道德形成的自主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一)增加劳动者的权利内容,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增加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

职业对于个人有双重意义,它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工作,还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载体。传统职业道德教育对劳动者必须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明确而清晰,但对劳动法、工会法等涉及保护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则避重就轻,语焉不详。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中国社会资本资源和政治权力的媾和,采取了一种隐匿性的“‘私通机制’:一方面,确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却在这个规划的缝隙里隐含着对权力寻租保护”。“国家的政府管理体制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化、公平化的诉求,反而在将近20年的时间内,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资本经济利益的体现者、维护者甚至是合谋者”,财富不正当地快速、高度集中,进一步彰显了金钱的魔力,趋利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社会习惯与相关政策等对劳动者,更确切地说,对低收入的蓝领工人,表现出毫无顾忌地蔑视,丝毫不顾及他们的人格与尊严。身负保护劳动者重要职责的社会组织,如工会等,完全成为权力或资本的代表,不能履行职责,极大地伤害了劳动者的尊严,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劳动者失去职业荣誉感。诚如《光明日报》所说,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是“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只有大力增加劳动者法治教育,培养劳动者的法治意识,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使劳动者感到人格与尊严的平等,养成“普通人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国民职业荣誉感,才能真正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成效,使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二)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入传统因素,充实基本原则

我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一名词,包含着对己谋生,对众服务,实一物两面”。职业教育不仅为个人,更主意的是为大众服务,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摒弃过于理论化、概念化和知识化的抽象职业道德教育,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因素,可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利于学生正确职业道德的养成。敬业、勤奋理念。教育家孔子提出“敬事而信”理念,强调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做到信实无欺。对工作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更不能弄虚作假,敷衍塞责。韩愈《进学解》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揭示了勤奋在养成个人某一专业技能重要作用的普遍规律,对于今天青年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特殊的警醒作用。职业诚信理念。我国上古文献《尚书•周官》说,“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意思是人要有恭俭美德,不能行奸作伪。有德者诚实正直,言行一致,不搞投机取巧,无所经营于心,会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作伪者违背良知,欺心求进,劳苦诈穷,必然至于道曲而事日拙,所以奸伪不可为,从反面论证诚信的重要性。孔子也特别重视“信”,把个人诚实守信视作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日日自我检讨,勤于修行,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个人诚信美德。因为在他看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无法立足社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更是如此,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失去了个人信用,工作、生活将难以为继,应引起青年学生的高度重视。公道正直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公道正直的追求,《尚书•周官》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意思是以公正灭私情,民众就会心悦诚服。又说“凡厥正人,既富方穀”。对于能正别人之曲的正直之人,不但要让他得到爵禄,使其富有,还要多加赏赐,得到其人的欢心,目的是通过地位和财富来激励人们对正直的追求。孔子也认为人要正直地生活,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人要耿直、正派地生活,不能虚伪狡诈,那些不正直生活的人只是侥幸免于灾难而已。培养青年学生守规范、不循私的正直理念,对他们建立职业生涯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杜绝工作中的假公济私、,甚至徇私枉法,滑向犯罪深渊,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增加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和道德推理能力

国内传统职业道德教育比较注意向学生灌输职业道德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操守等,使用的多是通用型教材,专业上针对性不足,往往泛泛而谈,难以体现专业与行业的职业特色,现实的指导作用不强。而且,职业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较弱,很少关注到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职业道德困境,为他们的道德选择提供一个正确的参考坐标。即传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的只是道德规范的是非判断,而不是道德的推理与选择能力。职业道德教育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结合行业规范,从正反两个方面提供职业案例,以案例来突出不同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特点,并通过案例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推理与选择能力。以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为例。2001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播出了中外合资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无法出售的月饼,经刮皮去馅、搅拌、炒制入库冷藏,不顾部分陈馅已发霉变质,甚至长满霉菌的现实,做成新的月饼。事件一经曝光,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对整个月饼行业造成恶劣影响。据估计,2001年全国月饼销量因此比2000年同期锐减4成左右,经济损失在160亿到200亿元之间。对国内含有“冠生园”名字的食品企业造成致命冲击,减产在50%以上,最终也殃及了自身。2002年,公司申请破产,2004年1月,借助公司原有房产、生产设备和地处南京市广州路53号便利的地理位置优势,被并无食品行业经历的皇朝置业公司以812万元购得,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中外合资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在此次生产事件中,违反了月饼生产行业标准和《食品卫生法》第9条“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中有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的具体规定,更是玷污了创立于1918年,以“童叟无欺”著称的糕点、食品企业———“上海冠生园”的声誉,使1937年就开设的“上海冠生园”分店———“南京冠生园”传统老字号企业走向毁灭。由此,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如果你是中外合资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的管理者,你会怎么做?

(2)如果你是冷库或使用陈馅生产月饼的工人,你会怎么做?

(3)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员,明知公司的不道德行为,你会满不在乎地完成工作任务吗?有没有内疚或负罪感?

(4)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员,你会一边工作,一边保留自己被迫执行的证据,作为事件被揭发时的自我保护,同时向食品监管执法部门举报吗?

(5)如果上面的建议你觉得都不满意,你的建议是什么?你会怎么做?通过案例教学,无疑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与道德现实的冲突,增强辨别道德困境,提高个人道德推理能力,约束个人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改进职业道德教育方式

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职业道德概念与职业道德规范的灌输过程,而是受教育者通过个人的职业实践活动,逐步把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理想,形成职业道德观念的过程。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得到同等的重视,同时还要借助高职生德育社会化理论,发挥社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形成的积极影响,改变道德教育自我封闭的孤立状态,构建一个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形成教育的合力,增强职业道德教育成效。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学生是实践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职业行为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新世纪的高职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出生之日起,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和家人的特别关爱。他们经常上网,接受新事物快,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拒绝盲从,对事物和社会有独立的看法,尽管受社会流行文化和流行观点的影响较大,但大部分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对于新时期的高职生,老生常谈式的说就显然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也担负不起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的重任。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针对行业规范,直面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或专业课教学,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从社会需要和行业规范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推理能力,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把道德知识传授和道德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养成责任意识是培育高职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诚信经济,契约精神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社会公平竞争的前提和基础。简单地说,“契约精神就是对自主意愿表达所需承担责任的自觉履行。”契约精神是以人为本,平等互利,诚实守信,法治意识等众多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与责任意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表里。一个有责任意识的人,才会认真履行契约;反之,有了契约精神,必然会有责任意识。契约精神符合现代职业精神要求,劳动者在雇佣者按照合同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福利后,就要遵守职业道德与合同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在工作中尽忠职守,爱岗敬业,自觉地完成本职工作,体现出个人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对契约的尊重。提倡契约精神是培养高职生责任意识的一个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

(三)强化多种资源并用,坚持以行业企业规范为主的社会教育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高职生的个人价值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是不争的事实,针对他们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是学校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充分借助社会的各种有利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国家在高职生职业道德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可以借助意识形态,按照高职生的思想、行为规律,来引导、激励高职生养成既定的职业道德观。如英国就是以“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为基础来培育学生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奉献精神等,培养受教育者与社会价值趋向一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激励措施有助于形成国家倡导的社会道德观念,运用法制手段惩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也是约束高职生遵守社会规范,养成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体、舆论媒介、社会风气等社会因素的价值目标一致性,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强化和巩固作用,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媒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新加坡就特别注重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环境的整体性与一致性,立法对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各种媒体在舆论导向上的正面引导作用。按照企业行业职业规范来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可以更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教育的教条化和理想化。结合专业行业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的路径,可以把行业规范要点直接编入专业课教材,强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也可以由学校与企业人员编写专门的职业道德教材,强调教育的针对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到校任职兼职教师,也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这些兼职教师即可以使学生提前体验到最贴近工作环境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发挥来自企业行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示范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上协调发展,并肩前进。进入行业企业实训、实习则是养成高职生职业道德的最佳途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对工作规范有明确的规定,不会对新来者网开一面。企业实训、实习给了高职生在走出校门之前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和工作氛围以及企业文化的机会,密切了职业道德知识与工作实际的联系,加深了个人对职业道德要求的印象,促进了个人职业道德观念的最终形成。

作者:张桂芳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下一篇: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