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产业的国家价值链构建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09 03:39:43

中国稀土产业的国家价值链构建问题研究

摘 要:稀土产业是中国具有绝对资源优势的战略先导产业,却长期陷于弱小、无序和落后的状态,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国家竞争优势。由于稀土产业的特殊性,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解释制约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笔者基于中国稀土产业链受制于下游终端消费环节不振的现状,以价值链理论为核心剖析中国稀土产业对俘获型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状况及由此带来的产业链升级障碍,提出了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推动中国稀土产业良性发展的战略路径及具体战略手段。

关键词:稀土产业;产业升级;价值链俘获;全球价值链;国家价值链

作者简介:徐毅鸣(1984-),男,江苏建湖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政策与产业组织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3-0060-05收稿日期:2012-01-09

稀土(Rare Earth)是航天航空、信息IT、新能源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及军事工业的必备生产要素,稀土产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010年,中国国务院指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几乎都与稀土产业有着直接的上下游关系。然而,尽管在探明储量、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和元素种类等方面都位居全球首位,但中国稀土产业却长期处于疲弱混乱状态,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国家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国际定价权、产业集中度低,等等。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中国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不断流失,稀土产业已经面临“产业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对此,国家近年来密集出台了大量产业政策。然而,从政策调控绩效看,尽管一些迫在眉睫的资源问题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并未解决造成稀土产业羸弱的根本问题。即稀土产业链在嵌入国际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下文简称GVC)俘获型治理模式后遭遇的产业链升级受阻,最终影响了对稀土产业的政策效果。

一、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与俘获型治理模式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治理问题,它具体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生产活动的协调。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研究的代表人物包括Humphrey (2000)、 Gereffi等(2003),其中Gereffi(2003)对于GVC治理模式的分类方法在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他按照价值链中主体的协调和力量不对称程度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划分为5类: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关系型(relational)、俘获型(captive)和等级型( hierarchy)。GVC理论的另一大问题是参与者的升级问题。Gereffi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或产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之后就会遵循 “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的序贯升级路径。

更多研究发现,嵌入GVC的发展中国家本土产业并不能自动按照序贯升级路径完成升级。俘获型价值链治理模式(Captive Value Chains)较好地描述了发展中国家本土产业嵌入GVC的常见情况――价值链上供应商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的产品资产专用性较强,从而产生了对领导厂商的依赖。领导厂商通过对供应商的高度控制实现治理,使之难以脱离GVC,且出现升级障碍。Humphrey等的研究发现,本土产业嵌入GVC之后能够顺利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这一过程。但在“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过程中就会遭遇“天花板效应”。工艺、产品带来的利润会随着大量模仿者的跟进而消失,不能积累足够的用于核心技术研发的资本。本土产业的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会改变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格局,因此,作为领导企业的跨国公司不会向供应商提供自己的核心技术。

(二)构建国家价值链突破俘获型GVC研究

在诸多俘获型价值链突破路径中最值得关注并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是构建国家价值链的理论。Schmitz注意到,位于凭借国内市场发育而成的国家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s,简称NVC)中的本土企业表现出很强的功能升级与链升级能力。在以开放为主题的国际经济格局下,一国政府通过直接政策干预防止GVC的俘获是不现实的。发展中国家本土产业难以依靠自身力量突破低端锁定,因此必须采取自建完整产业链的策略(卢福财 等,2008)。所谓完整产业链,实质上就是指构成从最初材料到最终产品价值增值的完整价值链。研究表明,中国必须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NVC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并实现NVC与GVC的协调,才能实现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升级(刘志彪 等,2009)。

总体来看,无论是全球价值链理论还是国家价值链理论主要都还停留在制造业领域的研究中。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战略资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遭遇俘获的现象则研究不足。

(三)稀土产业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稀土产业为经济学界关注已久,但国内外学界对中国稀土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稀土定价权缺失”这一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上。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产业分散说,即稀土定价权的丧失源于中国稀土加工分离企业的小而分散导致的恶性竞争(姚远生,2005;鲁晓东,2010);(2)天然性生产过剩说,即稀土的天然多元素伴生之特性对产能过剩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卢虎生,2011)。(3)稀土产业结构失衡说:即稀土产业初级加工产业规模过大而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不足是定价权丧失的根源(周代数 等,2009;杨新臣,2009);(4)大国贸易博弈说,即发达国家在开放性的国际贸易格局中通过诸如WTO诉讼、金融资本炒作、新矿床投产等博弈行为,导致国际贸易定价权难以控制在中国手中(孙,2010);(5)金融市场缺陷说,该观点认为缺乏国际化的期货交易市场导致国家失去稀土国际定价权(周代数 等,2009);(6)其他间接原因,即包括诸如走私产业链的形成(王之,2011)、国家监管不足、产权制度不明等间接因素。

上述研究局限于以传统方式界定的稀土产业,缺乏从稀土完整价值链的视角审视中国稀土产业所面对的真正发展障碍。而稀土产业与其他资源产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缺乏下游消费能力和完整的价值链构建,即便有资源优势,也无法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利润。因此,只有通过价值链视角来研究稀土产业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症结。

二、中国稀土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俘获之界定与成因(一)稀土产业与稀土产业链

稀土产业作为一种战略先导产业,本身的产值微乎其微。其战略价值只能体现在其对下游产业广泛的带动效应上。因此,对稀土产业的研究必须包含下游延伸的产业链,尤其需要将稀土新材料引领的战略新兴产业链纳入研究范围。

图1 稀土完整价值链简明示意图

(二)稀土产业的俘获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加入WTO以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国稀土产业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消费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高、产业链延伸等优化升级特征,并且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逐渐形成整合之势。然而,从以下特征判断,中国稀土产业依然处于GVC的俘获中。

首先,稀土产业被俘获的表现为议价能力低下。中国稀土产业担负着全球下游产业链的原料供给,其采掘、分离和冶炼能力位居全球首位,自2003年以来,中国稀土产量的全球占比高达95%以上,并一直持续至今。不仅如此,中国也是稀土消费大户,消费量由1990年的7256吨(REO)增长到2010年的87000 吨(REO),占全球稀土消费总量的60%以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稀土产业的国际议价、定价能力的低下,导致中国稀土历史上的长期贱卖和2010年之后的非理性价格波动。

其次,稀土产业被俘获还表现在发展自主性下降。纵观近10年来的中国稀土国内产业链,已经形成了稀土永磁产业链、稀土发光材料产业链、稀土储氢合金产业链等数个稀土深加工产业集群,并且在终端应用领域也表现出一定实力。然而,这些产业群的产品普遍呈低端化态势,在应用领域也大都集中于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产业。这与政府所希望实现的目标相悖,但是却与作为全球价值链领导者的发达国家企业对中国稀土产业的定位一致。

(三)具体成因

中国稀土产业在俘获型治理模式下的产业链升级,其自身技术进步并非主要驱动力,更多依靠的是全球价值链的外部动力而进行的被动升级。

其一,中国是2000年之后发达国家第5次产业大转移的主要承接国,一些在发达国家看来较落后的稀土新材料产业链,正是在这之后转移到当时刚加入WTO的中国。其结果是,相关的产业集群迅速在中国形成。其二,中国出于保护稀土资源和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考虑,规定外资企业严禁直接投资稀土矿开发,投资稀土新材料的生产必须采取合资方式,这导致一些发达国家企业不得不通过合资方式变相获取中国的稀土资源。其三,发达国家的一些稀土新材料技术专利已过了保护期,降低了中国企业的仿制成本,从而催生了中国本土的产业集群。

上述三点原因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稀土消费结构的优化并未带来稀土产业链的实质性升级。发达国家在退出高附加值产业时,仍然没有将涉及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的核心技术转移给中国(表1),反而通过严密设置纵向(不断完善设计,进行后续申请)和横向(同时进入多个国家)的全球专利网来维持自己的技术优势。更有甚者,一些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不按合同进行技术转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因此,中国稀土的下游新材料产业集群,基本都陷入了 “模仿套利―同质化竞争――利润率降低”的陷阱,产品普遍呈现低端化(表2),在出口低端产品的同时进口高端产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更多由发达国家掌控高端技术的稀土新材料,如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稀土磁制冷材料等,在中国还尚未实现产业化。

表1 部分稀土新材料核心技术拥有国

产品名称专利拥有国钕铁硼永磁材料日本、美国汽车尾气净化剂美国、法国、日本彩电荧光粉美国、日本贮氢材料美国、日本精密陶瓷美国、日本高性能抛光粉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超磁伸缩材料美国石油催化裂化剂美国、荷兰、日本来源:王之《中国稀土保卫战》

三、稀土产业的NVC构建可行性分析(一)有利条件

1.体制优势:政府干预能力较强

NVC构建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须面对外来激烈竞争和本土企业弱小等阻碍NVC延伸的因素,这些因素难以依靠产业本身的力量克服。采取扶植产业与企业的策略需要中央政府的强大调控能力。而中国恰是一个中央政府对产业干预和指导能力较强的国家。加之国有经济的存在,这些因素可促使NVC中龙头企业的较快形成。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整合稀土上游产业的力度也足以证明该优势的存在。

表2 部分稀土新材料用途的中外对比

稀土新材料产业生产国产品的下游主要用途永磁材料中国电声、磁选、风机日本音圈马达、核磁共振仪、风机、车用电动机储氢材料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用电池日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抛光粉中国眼镜片、平板玻璃日本、法国高档光学仪器、平板电脑显示器发光材料中国照明设施美国、日本平板电脑显示器汽车尾气净化剂美国、日本垄断汽车来源:作者整理

2.市场优势:高端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

国内是否存在高端市场的需求对于构建NVC至关重要。尽管中国目前对稀土资源的高端应用并不发达,但国内庞大市场产生的潜在需求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从短期目标看,中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需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建立更是迫在眉睫。从长期目标看,中国所要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这些因素决定,中国完全有能力构建起稳定的国内高端市场。

3.制造业优势

中国的稀土新材料产业虽然缺乏核心技术,但制造业基础是其他国家难以比肩的。从中国稀土新材料产业链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短时期内就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等产品的产量上跃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并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抛光粉材料、稀土添加剂/催化剂、稀土储氢合金、稀土合金镀层等产业集群和一些初具实力的本土龙头企业如中科三环等,这些产业基础也同样是中国构建NVC的基石。

4.资源优势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NVC的建立必须有持续稳定的资源保障,才能使技术创新成为可能。中国稀土在全球市场上仍然处于垄断地位。即便未来中国降低自身市场份额,让其他国家的竞争者逐步进入,其垄断地位依然不会受到挑战。只要中国能做到有限、有序的开发利用,稀土资源优势完全可以支撑NVC的稳定运行。

(二)主要困难

1.缺乏稳定机制

产业链不稳定是构建稀土产业NVC面临的首要挑战。它表现为在稀土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之间缺乏协调。在稀土国际价格出现短期波动时,上游企业时常出现囤货套利、限产保价等处于自身短期利益考虑的行为。作为中游的稀土新材料企业则倾向于将所有的成本压力向下游转移,最终导致终端应用萎缩。以中国最具NVC雏形的“稀土―高性能钕铁硼-永磁风机”产业链为例:2011年上半年氧化镨钕价格出现数倍上涨,作为永磁风机关键材料的高性能钕铁硼价格通过提升产品价格将成本完全向下游转移。结果是,在稀土上游、中游企业成为稀土价格上涨受益者的同时,作为终端消费产业的永磁风机业则出现了毛利率大幅下降,导致许多企业放弃使用永磁风机技术的情况。然而,中国高性能钕铁硼作为目前唯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其发展恰恰是建立在永磁风机制造业的发展上――永磁风机是目前稀土永磁材料最大的消费者。一旦这一终端消费完全消失,这条已经形成的完整本土价值链就会出现断裂风险。而国家却并没有建立针对这一现象的相关机制,只是一味鼓励稀土上游企业进行横向整合。

2.价值回报扭曲

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制度不够健全是导致稀土产业链上游行业利润率高于下游行业利润率的原因。而资本向上游集中是与NVC的构建背道而驰的。构建NVC过程中涉及的大量技术创新会使企业承担巨大的创新成本和风险。在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的环境中,需要较长周期和较高成本投入的创新技术会遭遇竞争者的“模仿套利―恶性竞争”策略,导致技术创新者的投入无法得到价值回馈,而模仿者反而可能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中国稀土产业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稀土新材料属于高科技领域,愈向下游延伸技术密集型越高。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条件下,企业没有研发动力,从而导致稀土新材料产业脱离GVC俘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研发力量分散

研发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辅助元素,也是NVC能否延伸的重要保证。研发力量的分散化导致中国理论研究与产业升级脱节,无法成为构建NVC的有力辅助力量。

首先是产、学、研整合不足。一方面,企业只能依托自身能力做研发,成效有限;另一方面,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理论研究又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例如,北京大学的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偏重于应用理论基础性研究。一些原本与企业在一起的研究所,在近年来的改革中反而被分开。其次,科研院所之间也因种种原因难以展开合作,从事稀土新材料研发的机构因担心被兼并而不愿意与研发稀土元器件的机构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构建稀土产业NVC的战略手段

稀土产业链由中国最具禀赋优势的可耗竭战略资源产业与处于幼稚期的战略新兴产业结合而成。因此,构建稀土产业NVC具有极强的辐射效应,是NVC战略的最佳试点。然而,要保证NVC的正常运转,就要兼顾稀土资源优势的保护与稀土资源各级消费能力的培育。

(一)构建具有前瞻性的动态化战略储备

本文提出的战略储备机制是一种基于动态化设计的灵活机制,这既是同时实现保护资源优势和发展终端产业消费能力之双重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在短期内可以由政府实施的战略手段。

考虑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短期逐利性、中央政府对市场信息掌握能力弱于企业、稀土产业链消费结构较大的易变性和稀土产品的多样性,稀土战略储备应包含具有前瞻性的动态化设计。因此,动态化的稀土战略储备体系应包括:(1)与产业链进行信息对接的信息搜集和处理机构;(2)评判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规模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决定国家稀土储备最应覆盖到的终端战略;(3)对每一种稀土元素乃至稀土新材料的战略意义及未来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判别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决定国家战略储备体系的储备种类和储备比例;(4)为战略储备提供资金支持的战略储备资金池。这样,当稀土价格非理性上涨时,国家战略储备能够进入市场平抑价格,消除通过倒卖稀土矿而获利的空间,同时遏制走私等黑市交易和国际游资的炒作。当稀土价格大幅下跌时,国家储备可以通过实施收购以防上游企业采用“停产保价”策略。对于那些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又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材料产业和终端应用产业,国家战略储备予以定向覆盖。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战略新兴产业所需要、但现期生产过剩的稀土元素,国家可以率先进行储备,并在未来某一时期动用。

(二)通过终端产业扶植推动NVC形成

战略储备不能根除产业链本身的失衡,构建NVC长期有效的措施依然是对产业链结构的优化。重构NVC的本质在于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本国终端消费市场并以此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升级。当然,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在短期内发展起大规模的下游终端产业是不现实的。鉴于国内已经存在诸如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终端消费产业,因此,政府应稳定并扩大目前已有的终端消费市场,依托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势,有选择地鼓励、扶植新能源产业对稀土新材料的应用,使1~2个终端产业率先进入成熟期,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产业链断裂风险。此后,稳定的消费市场会逐渐带动本土稀土新材料产业脱离GVC俘获,逐渐形成国际品牌。

(三)破除导致价值链扭曲的法制缺陷

政府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制度,对于擅自模仿他人技术并实施低价竞争战略的企业给予严惩,对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予以足够的补贴和支持,并全面实施严格有效的矿山保证金制度,使稀土矿石开采、分离环节的环境治理成本正常计入稀土矿的生产成本中。这样,稀土应用技术的研发企业能够从价值链上得到其研发投入的补偿并支持其进一步技术创新,资本也将免于为追求短期利润涌入低附加值环节,造成产业链发展与NVC构建的方向相悖,对NVC的形成造成阻力。

必须指出的是,稀土产业NVC的建立是政府引导下的全产业链整合战略行为,政府主要负责消除市场调节失灵的部分和来自外部的不当竞争,而不是通过一味的保护手段避免国内稀土加工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毕竟,充分的市场竞争才是企业和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刘志彪,张杰.2009.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学术月刊 (9):69-68.

卢福财, 波.2008.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10):23-31.

卢虎生.贺海钧,曹建忠.2011.稀土企业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鲁晓东. 2010.破解稀土定价权之谜[J].大经贸(12):62-65.

孙,周晓唯. 2010.稀土资源出口保护度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7): 54-58.

王之.2011.中国稀土保卫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杨新臣.2009.危机中的中国稀土产业:关于定价权的悲剧[J].经济研究导刊 (36):98-100.

姚远生.2005.中国稀土行业现状与经济学浅析[J].稀土信息 (9):8-10.

周代数,李小芬,王胜光.2011.国际定价权视角下的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73-77.

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2003.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Z]. Duk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HUMPHREY J, SCHMITZ H. 2000.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Z].IDS Working Paper.

(编校:育 川)

Building up the National Value Chain for China’s Rare Earth

Industry to Break Free the Captive Global Value Chain

XU Yi-ming

(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Chinas rare earth industry, one of its absolutely resource advantaged heading industries, is trapped in weak, disorderly and backward situation for long time and unable to be turned into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hinas rare earth industry chain is subject to the depressive lower-reach end consumption.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fail to explain convincingly the essential limiting elements owing to the peculiarity of the industry. The paper, with the value chain theory analyzes how Chinas rare earth industry is caught in the captive GVC and holding back its industry chain promo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China build up a national value chain (NVC) to break the GVC captive mode, with devopment strategic roadmaps and approaches for the optim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rare earth industry.

Key words: Rare Earth Industry;Industrial Upgrading;Value Chain Captive; Global Value Chain;National Value Chain

上一篇:美元、石油和金属价格 下一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