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时间:2022-10-09 03:30:5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摘要】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明显差异很大程度在于他们的自信心,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敢于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沮丧、灰心,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甚至逃避.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阶段,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是每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从一定程度上讲,人一旦拥有了自信,也就是向日后的成功迈进了一步,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亦是如此. 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以下拙见请广大同仁指教.

一、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了解自信

著名化学家瓦拉赫在读中学时,几乎门门功课不及格,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名学生将来必定一事无成,校长甚至要求家长将瓦拉赫带回家中. 只有一位化学老师发现,瓦拉赫做实验非常细心,具备研究化学的素质. 在这位老师的鼓励下瓦拉赫拥有了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 这个教育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的信任加上学生的自信是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缺一不可.

二、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基础

尊重,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 一个受到别人尊重的人,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杜绝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小学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尊重和理解每个孩子独特的价值和心理特点,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入手,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赏识激励是树立学生自信心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现代的儿童教育观倡导对孩子赏识激励, 赏识是树立学生信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只有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才能使学生信心倍增. 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要树立小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就要适时、适地和适当地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本领,对学生在学习中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教师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尝试成功,促使不断进步,从而增强自信. 今年秋季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二年级的班级,班中有一名学生名叫廖慧枫,是本班中一个数学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我在教学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时,学生探究新知后做巩固练习,其他同学都做作业了,唯有廖慧枫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我问他:“廖慧枫,你怎么不做作业呀?”他急得满脸通红小声地说:“我不会算!”开始我以为他偷懒,当我走到他的课桌边时才知道,他竟然连2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算,列竖式也不会把相同数位对齐,于是我耐心地从20以内的减法教起,之后又教他写竖式怎么将相同数位对齐,当他自己做对第一道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题时,我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今天廖慧枫很不错,自己算出了一道这么难的题目(其实这道题目对其他同学来说是很容易的),希望你以后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好数学的. ”他听后很高兴,后来他的数学学习逐渐有了较大的进步. 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四、引导学生自我暗示,树立自信心

积极的心理自我暗示产生自信意识,消极的心理自我暗示产生消极、自卑意识. 注意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相信“我能行”,并且不差于他人的时候,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良好的自我调控意识已成为影响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进行自我心理暗示.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意识到的优点,而且更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长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己更加自信,相信“我能行”.

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竞赛,培养学生自信心

竞赛是人们的自尊需要,是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通过竞赛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面对激烈的竞争,老师要正确引导,让孩子时刻保持自信心,不要把一时的失利看成永恒的失败,只有这样方能成功. 孩子在成长经历中会遇到许多挫折或挑战,会有很多的委屈、茫然和无助,此刻他们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认同. 我们要做有心人,在呵护关爱孩子的同时,要注意耐心、积极地引导,倾听他们的心声,用我们的循循善诱和真诚关爱引导他们不断地在受挫折中懂得自省,学会自励,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六、作业注重差异性、层次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针对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我布置数学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注意因材施“作”――让成绩差的学生多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优等生多做一些训练发散思维的题目,以此激发全体学生的作业兴趣,这样既增强了差生的学习自信心,又提高了优等生的竞争意识.

七、在合作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及数学方法拓宽了途径,更重要的是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上课时教师应多给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机会,鼓励小学生与同学、与老师之间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锻炼胆量,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

八、善待学习中的错误,重树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是成长中尚不成熟的个体,难免犯错,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应随意地责骂和讽刺,否则会打击学生尝试掌握和创造的勇气,变得胆小而不敢有所作为,会伤害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也有影响. 教师要善待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善于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常常能收到“纠错一个,受益一片”的奇效.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和学习,使学生在失败的基础上走向成功,在失败的挫折下重树自信.

九、挖掘学生的优势和潜力,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如果学生仅仅拥有得到家长、教师的赏识和鼓励而形成的自信是经受不住挑战的,这种自信是不牢固的,只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优势和潜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才能巩固他们的自信. 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优势,帮助每一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每名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而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总之,自信心的建立是正向强化的结果,自信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竞争中的心理力量,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信心,便拥有了决心、意志、勤奋、耐心……其潜力就会得到挖掘,潜质得到彻底发挥,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问题,而是每个当代教师社会角色之中的自然责任.

上一篇:寻求“有效、富有情趣”的课堂,提高数学教学实... 下一篇:“三言二拍“里的宁波方言形同义异词释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