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教学艺术对比研究

时间:2022-10-09 03:27:55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教学艺术对比研究

摘 要 本文初步解读了孔子苏格拉底对话教学语言艺术的共性:开放宽容的言语心态;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生成的意义,动态的结论;师生共商同究。同时比较了二者对话教学语言艺术的差异以及对现代对话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孔子;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对话教学艺术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基本上采用一问一答的言语对话形式,以对话为教学手段的自觉行动在二者实际的教学中早已出现,是形式上对话教学;但从教学过程看,现代意义上的对话精神其实在二者的教学中也已经某种程度地存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对话教学。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人们一般把二者的教学称为东西方对话教学的源头。研读记载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的经典论著《论语》和《理想国》发现,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对话教学中既体现出共同的教学语言艺术,又各有特色。具体体现在:苏格拉底善于追问,而孔子善于智答。

一、苏格拉底的“追问”艺术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苏格拉底教学从不向学生讲授什么,也很少直接回答问题,更多的是问、以问代答。他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疑引疑、环环相扣地设计出一系列问题;有时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通到底。苏格拉底把“追问”作为其“产婆术”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走向智慧。

1.智揭无知的逻辑追问方法

苏格拉底运用诘问的形式揭示他人的无知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方面,苏格拉底指出他人道德信念的推论,从而证明某人的信念不一致。这样运用诘问式,苏格拉底揭示了人有着不一致的道德信念,苏格拉底证明了他人关于道德名称的定义是错误的,人不能恰当地给道德名称下定义,从而人有定义的无知。为了实现以上逻辑技巧,苏格拉底善于根据命题特点、追问目的,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追问。仅《理想国》一书中采用的主要追问方法就有如下几种:(1)阐释性追问。苏格拉底善于在别人提出某一论断后,凭自己理解立即对所提论断作出阐释性的提问,以确定命题的含义,明了说话者的真正意图;(2)证伪追问。苏格拉底采用的是“试错法”。其一般步骤是,首先大胆地承认猜测或假说,然后努力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实例,并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乃至完全否定。在尝试失败后,再提出更好的假说,运用同样的步骤继续对其进行证伪。通过“试错法”使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命题进行修改、完善,以至完全否定;(3)因果追问。就是针对命题中的结论性概念进行追因求果的追问,从而使学生发现自己原命题中概念之间的悖论,进而实现自我否定;(4)归谬追问。先承认对方错误论题,然后以此错误论题为前提,接连进行推理追问,对方在连连答问中,显露出自己结论的荒谬,从而确立对方论题的虚假性。这样的追问,如果运用恰当,往往妙趣横生,反驳效果好,增强论辩力量。老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答,双方不停地辩,往往学生最后发现自己原有的认识是如此的荒谬和自相矛盾,以至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5)类比追问。苏格拉底善于用类比法进行追问。类比法是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这种方法以具有若干共同性质的甲乙两个或两类事物为前提,通过类比推出乙事物也具有甲事物的其他一些性质的结论;(6)归纳追问。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最后再给以归纳总结,是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归纳法,是一种采用归纳提问,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接连追问。

2.孔子的智答艺术

(1)愤悱之答。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难看出,其间蕴涵着教者须准确把握答教的时机,进行启发、引导。因此,答教的时机十分重要,教者应“当其可而善答”。

(2)因人而答。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才能和性格而作出的不同回答最典型的事例。

(3)以问代答。有时孔子对发问者的问题,好像自己一无所知,“空空如也”,不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反问一句,让学生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意见,尔后孔子申述己见,交流、探讨。

(4)以赞代答。有时孔子听到学生绝妙的问题和见解,并不给予正面回答,只是给予表扬,委婉回答。

(5)无声之答。孔子对弟子的虔诚之问,有时以不答为答,这也是孔子答教艺术的巧妙之处。孔子以自己“说”的神态告诉弟子,我对你的回答很满意,你这样做是对的。

(6)旁引侧证,委婉解答。孔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从正面引导,还应善于从侧面启发,这叫旁引侧证。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不是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侧面入手,从旁诱导,使学生自已去体悟教师的话,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循循善诱,启发、点拨之答。别人提问,当然是期望得到“完整”的“定义”,可是孔子有时并不一切倾倒而说,而是只做简单、浅显回答,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层层设问,尔后不断分层解答,直到“尽其声”为止。

二、孔子,苏格拉底教学艺术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对话教学需在教师恰当的言语鼓励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形式。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给学生以帮助和引导,提示学生感受误差,指点文本中易被忽视的亮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以情感、态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达致理想的指导效果,除抓住恰当的指导时机外,还要注意指导的语言艺术。对话教学中,教师作为对话的组织者、促进者必须多欣赏鼓励,少挑剔批评。对话教学是通过各种教学对话让学生在对话学会对话。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心灵朋友”,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参与者。因此,教师的语言不应太绝对、强硬,而要多一些温柔、多一些亲和性,以引发师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互动。

参考文献:

[1]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水德.孔子教育的答问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1).

[3]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4]刘耘华.作为意义生成方式的“问与答”:孔子与苏格拉底[J].中国比较文学,2001,(3).

上一篇:论大学教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下一篇:高中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