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超发及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09 11:14:53

我国货币超发及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GDP长期运行在两位数增长之上,使我国快速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然而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货币供给似乎已被“遗忘”,但由此埋下的“症结”却随着经济大潮的退却浮出水面。本文对我国货币超发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问题,警惕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遇到的障碍,为我国货币发行机制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货币发行机制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全球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一、我国货币超发现状及成因分析

1.我国货币超额供给现状

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根据渣打银行2012年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2009-2011年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在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从图1可以看出,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

2013年4月11日,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3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M2)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超过百亿的货币超发引发了社会对于这一货币现象的质疑,而高企的房价和不断上涨的物价则成为拷问货币超发的缘起。

2.成因分析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人民币超发的内部原因。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对货币的需求。所谓的货币化比率(M2/GDP),是存在货币化过程。进入市场经济后,任何商品供应都以货币的形式交易完成,货币需求自然就会增大。商品市场化、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存量资本市场化的需要,即金融深化本身需要更多的货币支撑商品市场、公平市场、货币市场、资产市场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住房货币化,也就是说,内生性的经济增长带来货币的供应增长。图2是我国2003- 2012年GDP总量及增速变化图。

由图可见,近10年来我国的年均GDP增速达到了10%左右,超过了政府既定目标(8%)。较快的货币供给以及长期的实际负利率水平等因素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大多数年份采取稳健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并导致我国一些年份经济过热现象的发生,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货币超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2)长期处于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以每年一千多亿以上的规模增加,紧接着就以每年两千多亿、四千多亿的规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新增4500亿美元。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达2.85万亿美元。 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固定汇率制,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须得相应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币,以吸纳这些源源不断的外汇。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央行为了对冲本币升值压力,不得不购入美元,投放基础货币,使得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然而外汇储备的过度积累带来的外汇占款的投放,这样造成货币的超发

(3)汇率和结汇制度与美元超发是人民币超发的外部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于2009年3月18日和 2010年11月3日分别推出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只部分增加了美国国内的流动性,大部分流动性在开放经济背景下通过现行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转移到他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在实行固定汇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国家不得不发行大量的本国货币对冲美元,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我国货币超发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有关。自2005年中国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了20%,在人民币缓慢升值过程中,海外的热钱总体呈现净流入的状态;在本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海外的短期有望继续净流入中国。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会被动投放本币,导致基础货币供给不断增加,并推动了货币超额供给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我国货币超发之忧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货币超发导致了通货膨胀

货币超发在初期表现为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形成价格上涨的预期,首先表现为投资的增加、拉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投资成本的增加,然后带动消费品等下游产品和工资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终于由预期变成了现实,发现存在银行里的钱贬值了,理论工资水平虽然提高了,钱却不值钱了,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但是,通货膨胀一方面通过铸币税减少了普通民众实际收入、使百姓的储蓄资产缩水,另一方面通过抬高商品价格增加名义产量增加了政府税收。

2.它导致了资产泡沫

货币如流水,水多了,引起涝灾;水少了引起旱灾。这是人们通常把货币形象地比喻成“流动性”的原因。货币超发的本质是“流动性泛滥”,超发的货币流到商品市场引发通货膨胀,“算(蒜)你狠”、“逗(豆)你玩”,“将(姜)你军”、“猪坚强”,都是货币超发在商品市场的具体表现。超发的货币流到资产市场导致股市泡沫,投机盛行,把市场变赌场;超发的货币流到房地产市场引发房地产泡沫;流到艺术品投资市场引发天价的艺术品拍卖。

3.货币超发恶化的收入分配、扩大了贫富差距

货币超发是一种比个人收入分配所得税还严重的财富分配效应。货币超发不仅导致居民银行存款的名义收益率下降,而且还造成了实际损失,因为当通货膨胀大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为负。货币超发给一些人剥夺他人收入和财富提供了可乘之机。

4.货币超发挫伤了社会各阶层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

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投机盛行,受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影响,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回报率远远超过商品市场的资金回报率。这导致超发的货币很容易流向股市、房市和期市。人人都想去挣快钱,梦想一夜暴富。人们看到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高工资,看到了担保机构的高利贷的时候,谁还能心安理得地去赚辛苦钱?

5.货币超发伤害了政府信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发行货币主体理应担负起稳定币值的责任。如果不能保持货币的稳定性,社会信用体系就会遭到破坏,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就会受到扭曲,最终伤害的是政府的信誉。货币超发除了让老百姓被动地缴了铸币税之外,还造成了老实人的资产泡沫,使人们有被剥夺和上当受骗的感觉,严重地影响货币政策的信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交易媒介,因此维持币值的稳定是货币管理和货币发行机构首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为达到稳定币值的目的,货币发行量必须与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相适应。货币发行多了易引起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投机盛行和资源浪费,货币发行少了易引起通货紧缩、失业和资产缩水。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是长期以来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

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化程度不足,过于重视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忽视价格调节手段。一方面在信贷总量控制上容忍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人为地控制存款名义利率,导致实际利率长期为负,侵害了存款人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贷款利率市场,对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进行利益输送,让银行获得超额利润。二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主性不够。地方政府、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组成了强大的利益群体,形成了对货币政策倒逼机制。这些部门获得了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部分,负实际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国有企业的还款压力,损害了银行储户的利益。三是过于僵化的贸易政策和汇率体制。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货币政策失去了独立性,然而,我国和美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步经济周期要求我国执行浮动汇率政策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2.政策建议

(1)控制外汇占款的规模,减少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在当前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人民币未能实现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外汇占款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因此央行应控制外汇占款的规模,减少贸易顺差的规模,在源头上降低外汇占款。此外,还应完善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采用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并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可自由兑换的节奏与步伐。央行在选择调控工具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各种政策的协调和组合。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出口外汇收入存放境外制度的执行。采取前瞻性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在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尚不明显的时候,央行逐渐采取适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回收市场上过度的流动性。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退出。

(2)央行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管理模式,结合国内通货膨胀的特殊背景进行调。就欧洲现状,欧洲央行比较注重对通货膨胀的治理,而缺乏对经济的刺激。美联储通过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作为抵押发行货币,货币发行量是以实际年经济增长率为主要标准确定的,在资本市场上,如果公司股价升值,美国也会相应的投放虚拟美元以表现这部分增加的价值,这就增加了估值错误带来的风险。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发达国家基本上是维持物价稳定为基础的,我国正处于经济不断发展的程度,物价可能波动较大,虽然我国在货币政策目标中标明了稳定物价,但是我国货币政策往往具有滞后性,我国应逐渐提高维持物价稳定目标的地位,防止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另外欧盟和美国的货币机构有很大的自主性,这也是我国值得借鉴的。

日本基本实施的是在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的效果在短期很稳定,而长期则导致国内积累了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曾经实施的10年汇率稳定政策,和现行的货币政策,和日本是类似的。日本现在的实际状况,也是个反面例子,我国也应该警惕未来出现类似的状况,同时我国也应该改进现行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君斌:《通货膨胀惯性、产出波动与货币政策冲击:基于刚性价格模型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动态分析》,世界经济,2010年3月.

[2]上海金融报《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货币政策调控》,2010年.

[3]赵 建:《货币需求、货币溢出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货币现象的实证检验》,财经论丛,2009年1月.

[4]伍超明:《高货币增长一定会导致高通货膨胀吗》,金融与经济,2010年1月.

[5]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官网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上一篇:新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及对策... 下一篇: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