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

时间:2022-10-09 10:09:34

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绝对数超过了众多国家,成为屈指可数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近几年全国高校连续扩招,引起了社会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的担心。一方面是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两者构成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矛盾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予以解决。

一、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

1.教师总量不足。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比例一般只有1:6左右,而我国个别学校高达1:40。因教师不足,致使教师工作量过大,教学负担过重。有关研究认为,10~15人的小班授课更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据统计,美国41%的高校学生人数不足千人,只有10%的高校学生数超过万人。哈佛、耶鲁等大学在校生人数一般都不足2万人,普林斯顿大学在校生仅6000人。许多国家提倡小班授课,把小型化当作保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2.教学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要。虽然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改善进程远远落后于扩招的速度,满足不了扩招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据估计,各级政府的投入仅为按照标准所需投入的一半,致使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趋紧。高校必须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实验条件和图书条件以及教学基地的建设。

3.教学管理观念和体制滞后,尚未建立起一整套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突出地体现在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全面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的体制;继续调整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鼓励高校以专业门类、而不是以具体的专业招生,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或兴趣等原因而自由转换专业加强学校的内部教学评价,特别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并把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晋升密切结合起来。

4.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虽几经改革,但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知识内容陈旧。无论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知识差距;课程结构不够合理。通识教育比例较低,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比例也不够协调,缺乏学科问的交叉,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单一。需要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的设置,加强基础性和交叉性、边缘学科和跨学科的课程。教师在使用传统讲授法的同时,应穿插使用答疑、小组工作、讨论、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实习、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监督、调控、引导、激励等多种功能,对高等教育起到保障作用。今后在转变政府职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下,如何加强宏观管理,建立高等学校自我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尚需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特提出意见如下:

1.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当前,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将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同级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增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确保扩招后的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及时、足额到位。高等学校要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各项教学经费要达到并力争高于教育部制订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一般不应低于20%,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基本教学经费。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强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扩招后的办学条件。教育部将定期检查并公布各高等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3.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具有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有条件的学校应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学校教务部门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4.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

5.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图书馆要对本科生开放,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实验设备未达标的高等学校要抓紧建设,争取在两年内使实验设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

6.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政府和社会监督与高校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和宏观监测的机制。教育部拟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适时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检查;加强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测的分类指导;引导和规范社会评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活动。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建立有利于加强提高本科教学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监督、调控、引导、激励等多种功能,对高等教育起到保障作用。

上一篇:外语教学评价研究述评 下一篇:大型信息系统中如何建立面向决策的查询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