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时间:2022-10-09 08:58:12

浅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教育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要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开展经典文化的阅读研究,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具有传统美德的好习惯,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时代新人。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指经过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从广义上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形成而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而其中的“忠、孝、诚、信、礼、仪、廉、耻”等内容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具民族生命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中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精神意识越来越淡薄,缺乏内省之心和自我约束力,受挫心理承受力差,更重要的是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最后导致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文化底蕴,一个精神支柱。

实践证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搞好学科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经典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礼义廉耻、文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能有效陶冶少年儿童的心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健全其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崇高的人生信念,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1. 从阅读经典文化名著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针对青少年阅读的误区,学校要营造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创造让学生亲近经典书籍,阅读文化名著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和途经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名著的良好习惯,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从而丰富知识,提升修养。

从2011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认真开展了《未成年人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内容研究》课题实验,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把“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设置为校本课程,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老子》、《论语》、《大学》、《中庸》和优秀古诗词等经典文化内容作为阅读教材,通过精心编排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和阅读辅导校本教材,结合平时学科课堂教学,有意识、有创造性地渗透中华经典文化理念,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文化经典的魅力,接受文化经典的熏陶。在辅导教材编写方面,以“忠”、“孝”、“诚”、“信”、“礼”、“仪”、“廉”、“ 耻”等内容为主线编写成 “忠孝篇”、“礼仪篇”、“诚信篇”、“廉耻篇”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精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典名句、故事,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通过阅读指导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比如“诚信篇”共有15课,分别按“自我认识”、“对晚辈诚信”、“对朋友诚信”、“对顾客诚信”、“国家君王对大臣(百姓)诚信”、“对陌生人讲诚信”等顺序进行编排。每一课都分别从“导入、感悟、心灵驿站、名言欣赏、探究践行”五个方面进行设计,通过故事教育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阅读指导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反复接触、熟读成诵,不求理解、只求记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对开展经典诵读指导的最好诠释。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外,还根据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放经典诵读CD,或举办以经典文化为主题的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或开展校园“小百灵”古文新唱比赛,或反复放映经久不衰的经典影片等,让学生始终沐浴于神秘的文化天地,产生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在轻松、欢愉的气氛中把经典文化的反复影响自觉转化为言行的规范、文明、得体和优雅,从而实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2、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多途经挖掘德育优质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除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著之外,一些健康向上的图书报刊、戏剧电影、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教材。所以学校要多途经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及时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多组织学生参加观看优秀电影、戏剧、歌舞以及剧评、影评、书评等活动,使他们在阅读、观赏、娱乐等活动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地方青少年宫不应该成为文化实习学校,图书馆不只是摆设,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些场馆和设施的育人作用,让这些地方文化设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成为未成年人开拓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自己的精神园地。

网络是时展的产物,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工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有健康的,也有消极颓废的,因此,学校在做好网络优质资源推荐的基础上,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同时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构成网络教育平台,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广大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学校要开设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加强网络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律自控,从根本上防止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学校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络资源下载把关工作,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要严格过滤,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要鼓励学生多在校园上网,建立“家长课堂”向家长培训网络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及家教成功经验,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教育积极有效,有的放矢。

3、广泛开展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延伸活动,大胆探索德育效益

学习见行动,活动出效益。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后,通过小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推进和学科整合等方式,广泛开展延伸活动,能有效提高德育效益。例如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制定好自己学习文化经典的活动目标,开展“小手拉小手,一起向前走”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规范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加深友谊,增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风气;在班级活动中利用板报栏、集会学习宣传、诵读,营造一种“我学经典我光荣”的浓厚氛围;经常在全校开展主题鲜明、新颖活泼的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比赛、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会、“读经典文化,做文明之星”、 “争文明班级,创文明学校”、 “与经典同行”等活动;与家庭和社会配合,在妇女节、清明节、教师节、国庆节、旦节来临之时,广泛开展 “感恩教育”活动等,都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培养与提高产生积极而良好的影响。当阳是一座历史古城,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历史悠久的三国文化、驰名中外的宗教文化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本土教材和精神食粮,所以学校经常开展查阅悠久的古老文化、讲三国故事、赏历史名片、组织学生参观旅游等活动,让这些文化资源真正成为了学生开拓眼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的精神园地。同时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经典与课程整合研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每一节课、每一学科的课程都成为德育教育的不竭源泉。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于低段学生,采用“知作者,解题意;抓字眼,明语义;想意境,悟情感;演动作,助记忆”等方式进行良好行为指导和训练。对于中高段学生,采用“研读资料,了解作者;个人品读,揣摩情境;师生共读,品味内涵;自编自演,活用经典”等方法开展阅读活动;通过“诵”、“书”、“演”、“唱”、“讲”等方法,吸收并理解经典文化丰富的内涵,在学科学习活动中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慢慢领悟和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从而变得更为知书达礼、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从而实现了 “以文载德”、“文德并重”的育人目标。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下一篇:论职高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