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浅谈

时间:2022-10-09 08:50:22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浅谈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单元、不同课文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法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创新精神的感染,逐步增强创造意识。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创新氛围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关键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用各种形式刨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总结规律,大胆质疑问难,敢于提出假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欲望。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就会感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学《雨点》时,为了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我借助录音、CAI课件等创设课文情景,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说:“春雨还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欢快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以及教师充满鼓励性的语言,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春雨飘在果园,点红了桃花”;有的说“春雨洒在树梢,染绿了柳芽”;有的说:“春雨落在田野,滋润了庄稼”;还有的说:“春雨降在池塘,唤醒了青蛙”……一切如开闸洪水奔涌而出:一系列美好的想法翩然而至。在美妙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春光的无限美好,还开通了创新思维的渠道,他们每一个回答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一、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常常质疑会激起思维的不平衡状态,以求新的平衡。从而促使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独创性地思考,发展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首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人手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腈和窗户。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据此发问。如看到《钓鱼的启示》这一课题,有的学生就会问:“钓什么鱼呀?”“钓鱼能有什么启示?”如此一来,使教学指向清晰明快。二是抓住关键词质疑。关键词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或不容易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质疑,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抓住人物语言质疑。语言能深刻地表达文章的内涵。四是抓情节空白质疑。有些课文在表达时是含蓄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其次,教学生释疑。学生总在“感其形,思其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产生疑问,教师要提倡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困惑处,疑难点。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敢于否定书本、工具书或名人的想法、说法。一般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查工具书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最后教师适当地讲解和点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在不断生疑、不断发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便会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

二、创设自由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实践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学习上,教师不应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而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把“间”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正确面对挫折,善于借助想象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时,既要他们知道“从来如此”,又要让他们善于动脑思考,打破常规,就可能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和收获。三、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创新机会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变“教师拉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真正启发和诱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是满足内在需要的主动探索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时间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讨论,同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提问、读书、查找资料、交流、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四、大力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活动是玩耍的载体。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在玩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如朗读比赛、演讲会、表演会,结合课文设计的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学生思考、讨论、创新的空间,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造的行为,让他们从小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展自已的智力和潜力,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上一篇:如何在体操教学中运用教学原则 下一篇:领导干部要戒“三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