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企改革之路

时间:2022-10-09 07:59:55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企改革之路

摘 要: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三十年,是克服万难的三十年。该文从利益协调的角度重新审视国有企业改革走过的这30年,并与西方国家的利益协调实践模式进行对比,批判性的加以借鉴,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国有企业未来改革的方向和利益协调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有企业;计划;市场

自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至今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在这伟大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为2008年的25万亿元,平均增长为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从0.8%上升到7.7%。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国有企业在经营权方面的改革

1.利润留成制度

1979年,政府在四川省进行了利润留成制度的试点,规定企业比原来多的利润可以留一部分在企业,用于养老基金,医疗保险等方面。一开始试点非常成功,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当推广到全国后,企业上缴的利润却逐年减少,原因是当时中国并没有充分反映企业经营的信息指标,因此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当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利润留成权后,就有动机谎报企业利润,从而侵占国家赢得的利润。

2.“利改税”,“拨改贷”

“利改税”即国家财政收入与税收挂钩,企业收入与利润挂钩的机制,从而划清了政府财政收入与企业可支配收入的界限。“拨改贷”即将企业所需的投资国家财政计划内的无偿预算拨款改为企业向银行贷款,从而加强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但是这种协调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按照基数法确定企业所得额,所得税后的利润又采取递增包干上缴等方式上缴国家,造成企业创造利润越多,上缴国家的部分就越多的“鞭打快牛”现象,压抑了企业的积极性,于是企业采取各种各样变通的手法来增加自己的所得,规避赋税,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像预期那样稳定的增加。

(二)国有企业在所有权方面的改革

1.承包制

1986年,政府决定实行承包制,推进经营全层面的改革。承包制主要的形式是“两保一挂”,即一保上缴税利,二保企业的技术改造,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在推行伊始确实提高了财政收入,但1987年以后,财政收入却出现了低增长,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在签承包合同的时候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厂长经理有动机只注重短期行为,只关心自己承包期内的利益;二是在承包合同兑现时,即使有亏损,国家的惩罚是有下限的,造成负盈不负亏的局面,增加了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三是国家在实行承包制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导致高通货膨胀下国家的利润不足。

2.股份制

几乎与承包制同时发生的所有制层面的改革是股份制,股份制的目的是要改变由国家垄断的企业产权制度,使国有企业内部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对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由广泛股民来监督企业,国家搭股民的便车。但是由于当时很难找到非国有的投资主体,股份制试点只能在企业内部职工中展开,由于内部职工的筹资能力有限,股份制改革难以进行。另外,由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厂长和经理只占了所有股份的很小一部分,他们几乎没有产权却控制了企业,所有者的缺失导致了厂长经理有激励处置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源的流失。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进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设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概括起来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又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除了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外,提出“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加快国有中小企业非国有化的过程。2002年年底,中共十六大报告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出了调整,对于国有资产,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分别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能,享有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2003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用同一的事权来解决国有企业的管理问题。

二、未来的发展道路

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为了激发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下放权力,调整各方的利益,从“放权让利”、“承包制”再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遇到了所有现代企业都存在的委托问题。解决委托问题的前提是要创造公平的竞争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国企背有沉重的政策性负担,产生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公平竞争市场的建立,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剥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对此,林毅夫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一文中根据国有企业产品和国有企业自身的特性,主张采取几种不同的策略:

第一,对于其产品是国防上绝对必要,而又不可能从国外取得相应产品的国有企业,继续依靠财政拨款支持其生产、经营。这类企业的数量不会很多,在任何国家也都只能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其生存。

第二,对于那些资本很密集但其产品有很大的国内市场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和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合资,以取得资金、技术或是直接到国外的资本市场上市,来克服我国资本相对短缺,资本的价格相对高的比较劣势。

第三,对于那些资本很密集,而其产品已经没有国内市场,但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并在以往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应的技术和经验的企业,可以扬长避短,靠其人力资本的优势,转产有很大国内市场而在技术上又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产品。

第四、对于那些产品没有国内市场,也没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国有企业,只能是破产,将其支配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喧嚣的九十年代[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林毅夫,蔡.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3]陈清泰.国企改革:过关[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林毅夫.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3,(10).

[5]王金胜,陈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思路与展望[J].华东经济管理,2008,(8).

上一篇: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下一篇: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