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时间:2022-10-09 07:23:10

初中化学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人在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智力的层次,是判断一个人智力水平的主要指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深刻性、审慎性、逻辑性、精密性和批判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化学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实施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可以达到改善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思维流畅性的培养

思维的流畅性是学生善于分析联想,思路开阔,对问题很流畅地作出反映的能力,中考试卷中的许多题目设置了一些非常隐蔽而又巧妙的陷阱,遇到这类题目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短路”,掉入陷阱。例如,某混合气体中含有H2、CO、CO2、N2,将此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灼热的CuO和浓H2SO2,最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这是一道化学竞赛题,有87%学生只答N2,漏答CO2,掉入“通过澄清石灰水”这个陷阱,只想到原来的CO2被吸收了,却未想到新的CO2生成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选一部分陷阱题目,检查学生的思维障碍,促使学生思维流畅,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途径。教师通过巧设陷阱来诊断和纠正学生思维上的毛病,帮助他们优化思路、突破障碍,这样学生在中考中就能顺利越过陷阱,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智能会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也会慢慢形成。

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心理学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有,其消极的一面往往表现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为了使学生思维灵活,教师在解题时应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找到简捷的解题途径。例如,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CuO充分反应后得到的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对这样一题,学生往往先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CO2和CO质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这种解法,虽然思路清晰,但计算过程繁琐,中间环节过多,容易出错,若采用守恒法求解,计算22克CO2中碳元素的质量,问题即可解决。

三、思维的深刻性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尤其是当条件不充分或不显露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或者错误理解题意,表现出思维的肤浅性、表面性。比如,把6.2克Na2O溶于93.8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许多学生一看题目,认为很简单,直接套用公式,结果错解。之所以错解,关键就是对物质的性质把握不够,没有挖掘隐含在题目的Na2O与水会发生反应,生成了NaOH这一实质,错误地把溶质看作是Na2O,这正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思维的深刻性弱的表现。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这类题目,引导学生挖掘隐含的各种因素,扩大思路,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位置变化的本质,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思维品质。

四、思维审慎性的培养

有的学生在“题做多了的情况下”,大概读一下题,认为与以前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不论条件是否变了,就套用原来的方法或结论,这就形成了思维障碍。在强烈的“求同”意识的驱使下,学生单一模仿过去,只注重“求同”,而忽略了“辩异”,即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区别,根本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我有意设置了一些“形同质异”的习题,要求学生“求同”又“辩异”,得出正确的方法或结论。例如:将20℃时的饱和硫酸铜溶液200克蒸发掉40克水后,再冷却到20℃,求此时有多少克硫酸铜晶体析出?学生遇到此题,觉得再熟悉不过了,无非就是与“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冷却到原温度时,求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的题一模一样,但却错了,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有耐心细致思考。一经提醒:硫酸铜晶体带有结晶水,学生就不再简单考虑问题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加以引导、训练、反复强调,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周密严谨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的审慎性。

五、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逻辑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因此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因此教师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住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六、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精密性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因此教师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七、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的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怀疑,不盲从轻信,从而提出批判性和发展性意见。例如:在60℃时将210克KNO2饱和溶液蒸发掉50克水后,则析出晶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一般解法是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一步一步分析求解,这样太繁琐。学生如根据析出晶体后溶液仍为60℃的饱和溶液,再回忆60℃的KNO2的溶解度,即可很快求出溶液的质量分数。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排除干扰,避免盲从,省略繁乱推理的计算,而对结论作出直接判断,进而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初中生的思维品质,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形成。

上一篇:新课标下初中生物的情感教学综述 下一篇: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