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阶段新社会阶层的再认识

时间:2022-10-09 03:45:04

对我国现阶段新社会阶层的再认识

摘要: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随着这一社会群体的发展壮大,现阶段表现出进入门槛增高,机会结构闭锁等五大显著特征;存在着诸如社会成熟度还不高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应从承认和尊重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认识新社会阶层崛起对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所起的助推作用等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社会结构;新社会阶层;特征;文明进步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0-0014-06

“新社会阶层”是指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它主要是指“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1〕(P286)这些社会新阶层的出现,使得我国原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社会新阶层的各层级人数由少到多、经济实力由弱到强、政治地位由低到高,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稳定、和谐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社会新阶层日益增长的政治诉求和文化诉求,也为新时期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背景下,深化认识社会新阶层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对于做好党的统战工作,促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一、现阶段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新社会阶层的产生,源自于上世纪70年代,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的新社会阶层的总人数已经发展到了15亿人左右,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并直接或间接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4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69%的出版发行,每年吸纳着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2〕截止2007年,由非公经济人士发起的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已实施项目16244个,到位资金1337多亿元,培训人员387万多人,安置就业近5亿人,帮助带动787万多人脱贫。〔3〕据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的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超过40%。其他地方中产阶层约占总人数的30%左右,其中中产阶层中的上层人数约占中产阶层人数的25左右。〔4〕这表明,构成中产阶层的核心阶层――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结构中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强大的中坚力量。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随着这一社会群体的发展壮大,我国现阶段新社会阶层表现出如下显著特征。

(一)新社会阶层进入门槛增高,机会结构闭锁在阶层内部,权力、资源财产和知识财产作为入门条件的比例增大,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根据黑龙江省调研的统计数据显示,知识分子在新社会阶层中比例为79%,而且在近三年来平均年增幅保持在2%以上。民营科技企业中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阶层,他们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专门知识,其知识分子的比例接近100%;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阶层,通常年纪轻、学历高,其知识分子比例几乎为100%;个体户阶层中的知识分子比例为38%;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知识分子比例为6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阶层知识分子比例为75%;自由职业人员阶层知识分子比例为87%。〔5〕(P15-16)特别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昨天还是倒卖服装的“游商”,今天却成了卖电器的小老板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进入某一个稍高级层的工业或商贸企业,都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或者资源性资产,否则,只能游移于最底端,甚至被“驱逐出境”。“老子卖葱儿卖蒜”式的业内传承,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业态现实和阶层再生产模式。实际上,由于这种机会结构的闭锁以及国家“做大做强”、“抓大放小”战略的推进,近年来,随着精英联盟寡头化,权力、资源财产和知识财产作为入门条件的权重越来越大,其他阶层的发展空间被极大压缩或被侵占。据国家工商总局2008年的一份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实有的3160万个个体工商户,到2006年6月已经下降为25057万户,6年间净减少650万户。〔6〕

(二)新社会阶层的层际流动性较差,全社会结构定型化趋势明显

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间,由于层级之间的进入“门槛”较低,新社会阶层作为一个与传统社会阶层密切联系的群体和一个多类别阶层构成的混合体,其成员的层际流动性非常明显。首先表现为新老阶层间的流动。一是不断有工人、农民、公有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国家机关干部进入到新的社会阶层;二是部分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回归到工人、农民、公有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国家机关干部阶层,如一些个体户向下流入工人、农民等较低的社会阶层,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流入到公有体制内的知识分子或公务员阶层。其次表现为新社会阶层内部的流动,有的成员告别原有的新阶层,而向另一新阶层转变,如自由择业知识分子阶层流入到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阶层。〔7〕(P26)但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十年中,这种层际之间的流动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并且出现凝固化的迹象。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转型前和转型过程中,工人阶层成员具有向较高的办事员阶层和管理阶层流动的较多机会。随着转型的深入和定型,这种流动机会逐渐减少,不仅在社会劳动力市场上机会减少,而且在社会经济组织内部劳动市场上的流动机会也减少。工人阶层成为相对凝固的社会群体”。〔8〕时下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农二代”等社会阶层的符号化称呼,就彰显了这种凝固型的迹象。

(三)新社会阶层中某些强势群体人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差距日益加大

新社会阶层中某些强势群体人士人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驰。虽然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总体上呈现多元化特点,总的来说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越来越多的诸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蒙牛和伊犁奶粉的互相攻讦、360和腾讯的较量等等行业纷争,以及房地产商喊出的“我们是给富人盖房子,而不是给穷人盖房子”,北京出租车公司所有者喊出的“换出租车是我们公司的事情,与消费者无关”,北大清华的所谓专家教授说出“普通老百姓反对我的观点,恰恰说明我正确”等等,却清晰地表明新社会阶层中某些强势群体人士的意识与主流社会意识要求的差距很大。他们的霸气和专横不但加剧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新社会阶层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由、活跃、开放、独立、慈善等等优秀的文化品性和生产活力日益萎靡,代之而起的则是贪婪、奢华、冷酷、欺诈和巧取豪夺与肆意挥霍。据经济学家钟伟计算,仅工企业每年通过压低工资和社会保障而获得的利润就高达4400亿元。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前几年中小股民的损失至少在15万亿元以上。如果按银行负利率为两个百分点来计算,那么,存款人每年损失至少有600亿元之巨。〔9〕(P103)而且,某些动辄百万、千万的特大超豪华型婚礼、丧礼,以及一掷万金的海外购物的令人见怪不怪的疯狂挥霍之举,暴露出新社会阶层中某些巨贾豪富的腐朽心态和病态人格。

(四)新社会阶层中的精英分子已经进入主流社会管理层,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拥有比较强势的话语权

在某些行业领域,他们已经不是被动地适应者和被规范者,而是已经成为行业规范的实际制定者,比如房地产业,商品零售界,医药制造经销界等,某些有着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头衔的活跃在金融经济和流通领域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经济和国计民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干预和影响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比如,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1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控开发贷款,严控土地储备贷款、严防建筑贷款垫资、加强个人住房贷款管理等等。这个文件出台后,房地产商活动频繁,召开一系列研讨会,业内领军人物纷纷发表讲话,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房地产商的推动下,工商联邀请众多房产商“群策群力”,写出一个报告给国务院。这个举动促成了国务院18号文件的出台,18号文件确认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且发展是健康的,并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个确认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文件,对地方政府为房地产业提供支持,形成政府与房地产商的经济联盟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一个利益集团能够影响甚至改变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这是一个先例。最近几年中,电信、电力、石油、汽车等行业中的新社会阶层实力人物,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极为明显。〔9〕(P110-120)

(五)新社会阶层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阶层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

尽管有人认为我国新社会阶层还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群体,并没有形成独立的阶层意识,也没有形成自觉统一的政治要求,政治参与层次较低。〔10〕(P110)但不容忽视的是,某些产业集团的精英人物已经成为新社会阶层中强势集团的代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领域比较高调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并通过与权力联盟,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比如某房地产集团的老总,其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参加各种研讨会,撰写文章参与论战、在各地组织商会活动;他接受采访时谈的问题有一多半是有关国家政策和社会焦点及理论热点问题;在很多公开场合,同行们总是期待着他对政府的批判。〔9〕(P110~120)我们不能说当下流行的政府“城市经营”、“土地出让”、房价飞涨是新社会阶层中强势集团影响国家政策的结果,但我们也不能对这种独特的阶层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视而不见。

二、现阶段新社会阶层发展中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毋庸置疑,由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催生的新社会阶层,经济上,他们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强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不仅通过自主创业,广泛吸纳社会劳动力,拓宽了就业渠道,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面临的人口与就业的巨大压力,而且作为市场经济最活跃要素的主体,其产生、发展、壮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政治上,追求并且践行民主和法治,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中活跃的力量。但是,和具有超稳定特质的传统社会阶层相比,处于动态结构的新社会阶层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存着如下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成熟度还不高,社会道德评价两极对立

新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形成的时间较短,加上其成员构成比较复杂,或多或少都带有他们原来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价值理念的烙印,其世界观、文化素养以及价值取向具有优劣混杂的特征。因此,在有着深厚农业文化背景的当代中国,人们对其阶层的道德评价总体不高,认为他们的致富离不开“奸、蒙、骗”或是钱权交易、裙带关系的结果。其次,由于当代中国还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效,但在实践层面上,为全社会各个阶层共同认同和践行的统一的价值观还没有最后完成。因此,在诸多“体制人”的普遍性认知中,新社会阶层人士还是游离于体制外的人群,对其社会地位缺少肯定性的积极评价。有的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异己”、“另类”。再次,随着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以及新社会阶层中某些人为富不仁的言行和恶性违法违纪事件的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社会大众感性地认为新兴社会阶层是滋生腐败和社会罪恶的渊薮,对他们或者敬而远之,或者愤而恨之。比如同为性质相同的交通肇事案,社会舆论对“宝马”撞人和“普桑”撞人的关注度和舆论的倾向度是极为悬殊的。特别是弥漫在社会大众社会情绪中的“仇富”情绪,就异常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点。

(二)在政治参与上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某些新社会阶层人士对事关人民大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的关注意识淡漠

当前,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确立,新社会阶层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诉求。调查显示,私营企业主在力求经济上有所作为的同时,对政治参与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私营企业主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占322%,超过三成。他们中间的代表人士被选为全国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有9000多人,被推荐为全国县级以上政协委员的有3万多人。〔11〕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中国私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温州,一下飞机就径直往自己村里赶的都是大大小小的商人,因为各个村都在进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有很多私企老板都希望选上“无品”村官,就连作为民间组织的商会会长,也竞争激烈。不少温州知名民营企业主,纷纷成为省市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的还跨入了“国家队”。但是,新阶层中的私营企业家首先要专心于自己企业本身的发展,不可能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政治领域,客观上对政治参与力不从心,而且与之相适应,其政治需求都是具体的、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某些演艺界、体育界的政协委员因自身演艺和赛事活动多年缺席各级政协会议,即使出席也提不出事关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看病、住房、上学等一系列问题的建设性议案,这些三年不发言五年不写建议提案的代表委员被社会舆论形象地称之为“酱油委员”。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所分析的那样,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的主要利益诉求是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的执行力,从而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通过对政策执行力度产生客观影响,变成政府对投资环境的一个考虑。”〔12〕这就是说,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意识中还存在着比较狭隘的阶层意识,社会公民意识还比较淡漠。

(三)新社会阶层与其他阶层共处中的不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凸显

“仇富、仇穷”的两极扭曲已经成为普遍社会心态。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冲击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阶层关系带来了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而作为改革开放产物的新社会阶层,其存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不和谐因素的影响更为凸显。具体地讲,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当下中国,贫富之间、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社会阶层中的强势利益集团,不仅通过房子商品化、医疗价格化、教育产业化,而且还通过汽油、食品,甚至日常日化用品的涨价获取社会财富。某大城市就出现过一个有着250户居民,且居民成分为高等法院法官、局处级领导干部、军官、警察、医生、教师等“受人尊敬”职业的中产阶层,竟然在没有履行合法程序的情况下被拆毁。〔9〕(P116)而且,最普遍的获取方式是房价的不断飞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节节攀升的房价不但让普通老百姓,即便是收入不菲的白领阶层也苦不堪言。其次,政治资源分配不平衡。当前,受个体财富状况、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政治资源在各阶层之间出现了分配不均衡现象,各阶层的政治利益存在着明显差异,即传统工人、农民等基本阶层的政治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善甚至其代表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社会阶层人士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占有的政治资源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了政治资源的分配不公。一个最明显的实例是,在各级政府或者行业所举办的峰会、论坛上,几乎没有工人、农民、市民的身影和声音,传统工人、农民等基本阶层的话语权很弱。再次,社会地位极不对称。改革开放以后,原有“先赋身份社会”结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其具体表现,一是工人、农民等阶层作为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并未成为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阶层,优越感下降、失落感增强,极易与其他阶层产生对立与冲突,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农民工等阶层在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力量的同时,缺少通过职业转换实现地位转换和向上流动的机会,加之缺乏相应的权利保障和利益表达渠道,容易产生群体性不满情绪;三是部分新社会阶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出现了一定的社会责任缺失的行为,不利于和谐阶层关系的构建。

(四)新社会阶层发展呈现出徘徊和回流现象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认知和自身体认上的偏差,以及现行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原因,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据虞崇胜《重新认识中产阶层崛起的进步意义》一文披露,中产阶层的上层普遍感到不安,有条件的纷纷移民国外;下层发展空间相对缩小,有的重新沦为社会下层,以致不同阶层的人士都把自己称之为“弱势群体”。本世纪初,人们曾经预期到2010年我国中产阶层人数比例可达50%以上,但现在实际上仍然在30%~40%之间徘徊。〔13〕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潜在不良因素,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社会阶层健康有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三、正确处理新社会阶层问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新社会阶层人士涉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实力上看,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正确认识新社会阶层、处理好新社会阶层与其他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一)承认和尊重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主体性地位

同志说:“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P539)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将新阶层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写入了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新社会阶层的地位。我们应该理解和认识到,新社会阶层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新社会阶层从事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劳动者,而不是破坏者。不论这种事业是劳动性的,还是非劳动性的,也不论其劳动性的事业是物质生产的,还是非物质生产的,都属于社会主义事业范围之内的活动。这就要求整个社会能够公平、理性地尊重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经济利益,维护新社会阶层的经济地位和人权,对新社会阶层进行政治引导,引领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充分认识新社会阶层崛起对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所起的助推作用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不利于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使得整个社会缺乏活力。社会新阶层的崛起、发展,将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其成为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推动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其次,新社会阶层是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市场经济是多样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经济,新社会阶层的存在和充分发展能够较好地契合和维持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多样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次,新社会阶层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的人民范畴中,新社会阶层正在成为中国影响较大的社会阶层,正在发挥着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新社会阶层的存在和发展,内在地要求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进而保障人权和限制国家权力,因此,新社会阶层的存在和发展,是推动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重视各个社会阶层的政治利益诉求,充分发挥各社会阶层的参政议政热情

积极引导新社会阶层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并以法治规范新社会阶层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越是经济基础雄厚的人群,其参政议政的欲望越是强烈。我国一些省市展开的有关新社会阶层的调研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例如黑龙江省组织的调研结果显示,要求提高其政治地位的人员占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的比例为87%,明确提出希望对其做出政治安排的占52%,其中私营企业家阶层中要求政治安排的比例高达90%以上,288%的私营企业主认为“争取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最为迫切。”〔5〕(P16)客观地讲,新社会阶层的参政议政的要求,是自然合理而且正当的,这不仅是因为新社会阶层对总体社会所作的巨大贡献,更是因为执政党及其政府所制定的各方面的政策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但我们应该在吸纳新社会阶层的同时,更多地考量如何进一步改善总体政治制度,一方面防止政策的偏差,另一方面保证政治制度对于各社会阶层的公平公正性。要防止“统战”成为一些社会阶层所享受的一种政治“特权”,要防止“统战”成为一种变相的“收买”政策,成为官商一体的象征。因为“统战”一旦成为特权的途径,腐败就会由此而生,政治制度也有可能因此失去保障基本社会正义和公正的功能。今天的中国,执政党不仅仅要依靠新社会阶层来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协调各社会阶层的利益,保障基于公平正义之上的社会稳定。所以,在强调新社会阶层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和平建设时代,各社会阶层应当拥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不能根据一个社会阶层的经济重要性来确定其政治重要性,更不能因为该社会阶层的经济重要性而为其提供特殊的政治参与权。工业化和商业化必然导致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对整体社会的负面效应要由政治来纠正。总理曾经就解决中国的收入不公平问题提出要建立“穷人经济学”。在缺失为穷人说话的经济学家的情况下,穷人很难在经济政策话语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样,要保证政治上的基本公平,中国也有必要建立“穷人政治学”,让穷人的声音反映在国家政治上。〔14〕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规范新社会阶层意识形态建设

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指导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意识走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如前所述,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意识多样化已成现实,在新社会阶层中,某些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甚至是封建意识形态范畴内的信仰、信念、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等,已经严重地扭曲了某些新社会阶层人士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施加引导。通过体制建设和机制建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媒体传播、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人民日常工作生活、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占据舆论主渠道、教育主阵地、公共文化娱乐主要场所,使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潮在主阵地上被杜绝,非主流社会思潮进入主渠道有限制。同时,切实改变主流意识形态呆板、说教等表现形式,建立一整套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传播渠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的方式方法。〔15〕

〔参考文献〕

〔1〕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EB/OL].[2006-11-28]. news.省略/politics/2006-11/28/content_5402618.htm

〔3〕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胡德平作工作报告[EB/OL].[2007-12-29].business.省略/20071229/n254377018.shtml

〔4〕有多少中产阶级沦为“新奴隶”[EB/OL].[2010-07-18].www.省略/forum/pages2/forum_lx100718b.shtml

〔5〕吴军.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特点的调研与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6〕张伟.中国个体户正在消逝,将凸显社会阶层划分的隐忧[N].中国青年报, 2006-12-20.

〔7〕姜力.新的社会阶层特征论纲[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8〕孙立平.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N].广州日报,2006-05-19.

〔9〕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王斌,贾冰.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2).

〔11〕叶晓楠,纪雅林.新社会阶层具有特征,多数是非中共人士[N].人民日报,2007-06-11.

〔12〕沈柬贝.统战部定义新社会阶层,加强非中共人士培养人用[N].第一财经日报,2006-09-12.

〔13〕虞崇胜.重新认识中产阶层崛起的进步意义[N].学习时报,2011-01-06.

〔14〕郑永年.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中国的政治意义[N].联合早报,2006-08-08.

〔15〕宋萌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7-29.

Reconsideration of the New Social Class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China

LI Yarong

(Editorial Department, Journal of Xi'an Administration School, Xi'an, 710054, Shaanxi, China)

Abstract:The new social class is the constructo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in preserv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harmony and prosperity.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such a social group, five noticeable features were evident, such as the increase in entrance requirement and the closure of opportunity structure. Meanwhile, there existed four aspects of problems like lower social maturity and so on. The solutions to those problems can be found out in the studi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recognize and respect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the new social class in the socialist 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fully understand that the rise of this class plays a role in the progress of China's social civilization.

Keywords:social structure; the new social class; characteristics;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简介:李亚绒(1975― ),女,陕西临潼人,西安市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主要从事社会阶层结构与分层研究。

上一篇:法理视野中公共利益之边界 下一篇: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失衡:表象\根源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