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计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10-09 03:21:07

对统计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摘要:统计学作为一门数据处理的方法论科学,在当今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可目前高校的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笔者结合自己的统计学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了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统计软件

统计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在高校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把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来开设,以便为学生后续进行专业研究时提供一种可行的定量分析的工具。可是据笔者十来年的统计学教学实践来看,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认为统计学这门课概念多,公式多,十分枯燥,比较难学,而在实际中没什么用处。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什么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就主要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目前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定位不清楚

统计学教学分为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和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他们掌握一整套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将来专门进行有关数据的研究,而对绝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种统计学的思想,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如何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去判断、做决策,这都需要他们具备一些统计学的思想。其次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是如今不少学校的非统计学教学由于定位不清楚,导致教学过程中还是充斥着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概念阐述,如不少统计学教材上面以大幅的篇幅介绍了统计图表,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可是对于到底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画出这些图表却没有具体阐述,其结果是学生学完了统计学只记得这些概念,而具体如何收集收据、整理数据,最后做出图表来显示数据却一无所知,结果是不少学生得出统计学难学也没什么用的结论。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难度过大

高校非统计学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已有多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随着数学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统计学也显示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其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宽,从八、九十年的以描述统计学为核心的经济统计学,逐渐转为以描述统计为基础,推断统计为核心的大统计学。可是笔者对武汉市多所高校进行调查后发现,武汉市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少学校的统计学教学内容还是几十年前的经济统计学内容,大部分是描述统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指标和指标体系占了不少篇幅,而这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今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用的很少,如统计调查中的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因此学生的兴趣也不大。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高校的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直接采用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其结果是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不扎实,结果被以推断统计为主的统计学课程中的大量公式推导吓倒,很多中途放弃了统计学的学习。

(三)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有关数据处理的软件包也越来越多,统计学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日新月异。可如今不少学校的统计学教学还是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即使不少学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信息量有所增加,但是也没能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往往是一堂课下来,老师讲的嗓子冒烟,学生听得只打瞌睡,究其原因还在于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

(四)教学班级过大,老师教学任务过重

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跟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推断统计部分的参数统计和假设检验要求有较扎实的概率论知识,对于不少同学来说的确不容易,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能灵活地安排课堂,边讲新课边复习旧知识。可是目前不少学校的老师人数较少,可一年级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要开设统计学,因此老师的任务相当繁重,往往是一个老师担任好几个班的统计学的教学,一个班往往也是一百多个人,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大班教学老师往往要花不少时间维持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

二、对策分析

(一)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知,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的学习要求和统计学专业统计学的学习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具备在随机性中找规律,而规律性的表现也是随机的即有偏差的统计学思想,以及懂得如何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统计。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其主要内容还是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而重点应加以调整,应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而其它不少过时的、不适用的部分应删除。整个统计学的教学还是按照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和分析数据来展开,但是像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以及统计整理的程序介绍、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的分类等内容,由于实用性很差,应都删除,而主要介绍当今通行的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和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以及反映总体分布的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省下来的课时可用加强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内容。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统计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化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手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统计学上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计算机软件来操作,而无需老师、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演算推导。目前学习统计学常用的软件是EXCEL和SPSS,而EXCEL则是目前大多数学生都用的比较熟的软件。因此统计学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机房里进行,具体的计算过程和推导过程可以完全忽略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而只需要交给学生如何使用统计软件、如何看懂计算结果就可以了。笔者曾尝试过让学生几人一组自己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自己去收集资料,然后利用EXCEL进行整理,做出直方图,环形图,然后生成分布数列,最后根据数据写出简单的分析报告。结果学生兴趣很浓厚,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也很漂亮,因此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是很有必要的。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除了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教学外,还有一种也值得大家多多去尝试,那就是实行案例教学。统计学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先给出概念,再给出公式,最后再来解决具体问题。其结果是一堆枯燥概念、公式让学生不厌其烦。而采用案例教学则是一上来就抛出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抛出要介绍的知识点,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积极性也比较高。如笔者在讲解统计指数时,就尝试着先结合当月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很快的实际情况,给出当月CPI的具体值,请大家讨论如何用一个综合值来反映这一揽子商品的价格变动,然后简化问题,给出几种代表品,如何计算它们总的价格变动,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非常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想法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却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他们的兴趣,这时根据他们的发言,再去引导他们去了解指数的两种编制方法,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因此这也要求授课者在平时多多进行案例的积累,在给学生授课时多讲解结合他们生活实际的例子,这样会让原本单调的统计学学习变得生动许多。

(三)采用小班教学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必须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在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小班教学则是不错的选择,而只有采用小班教学,才能方便老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如在机房进行教学,老师、学生一起操作,也便于进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对以往单纯的笔试考试进行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因为以一场考试决定学生是否合格,导致很多学生往往以考试为中心,平常上课兴趣不大,临到考试时死记概念和公式,结果考完试对统计学还是一无所知。而且统计学中一些很重要的内容,像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不利用计算机软件根本没办法计算,所以进行笔试时也不会考,结果使很多学生误认为不重要,放弃学习。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形式可以多样化。总成绩还是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但要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平时成绩主要是通过学生撰写的几篇小论文来给出,而要写出论文则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卷、收集、整理数据,还有采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给出对策。而期末考试可以给出具体的题目进行上机操作,主要考察他们对所学知识点和对统计软件的掌握情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论三股课堂外部力量及其对教学管理的推动 下一篇:论文化符号学在日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