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范文

时间:2024-04-12 15:03:59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篇1

一、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统计队伍中掌握专业统计知识的统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统计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工作,统计功能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而接受过统计专业教育和取得统计职称的却寥寥无几。因此,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内容难以很好地把握,利用统计资料进行深层次加工与分析,以及运用现代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很少,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有能力做。

2、企业统计队伍不稳定,不利于统计工作的发展。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企业经常调整统计人员的岗位,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哪个岗位需要人,就可以随意地把统计岗位的统计人员调出,严重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统计人员工作的不稳定、统计队伍的不稳定和统计队伍素质下降。

3、企业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岗位知识和继续教育培训,难以满足对统计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由于繁忙的统计工作再加上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统计工作交流活动,使他们的统计知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了解到统计科技新成果和新方法,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4、统计法制建设不适应。一些单位、个人对统计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对统计工作存在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到位,不能按时按量报送报表的行为时有发生,有时还发生瞒报、漏报,迟报、拒报等现象,开展统计执法力度不够,依法统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做好当前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统计工作是业务性和连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应加强和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基层单位要设立专职的统计人员。在选调时要确保人员的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更新和丰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统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统计法制建设。首先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统计法》的教育,从思想上提高统计人员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 让更多的人知晓依法统计的道理,扩大统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营造诚信守法,求真务实的统计工作氛围,促使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 ,真正做到以法治统,其次是加大统计违法的惩处力度,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坚持把执法检查情况作为考评各单位统计工作的依据,对虚报、瞒报、拒报数据要依法严厉查处。

3、完善企业统计人员继续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严格执行管理局规定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不具备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法基本知识的统计人员进行培训考试,考试合格才准予领取《统计证》;每隔2-3年,对已取得《统计证》的统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这既有利于不断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与效率,而且对稳定企业统计队伍,扩大统计影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完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统计人员培训管理的职能,随着经济发展,统计指标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统计的方法制度也不断更新,统计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因此统计人员要定期认真学习统计业务知识,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4、做好基层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工作。统计工作的重心在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保证也在基层,提高数据质量务必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工作抓起,牢固的基层、基础工作是开展统计工作的必要保障条件。

数据的采集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做好数据采集处理工作一是要讲时效性,及时采集要上报的数据,给审核评估数据预留一定的时间,才能保证数据质量,二要讲准确性,认真审核基层的报表,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评估基层上报的数据,这就要懂得识别数据的真假,维护数据的真实性,再就是平时没有报表任务的时候统计人员应多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对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基层的工作实际,找准热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5、加强统计科研,以高新技术装备统计系统。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统计业务量和信息量也随之增长,领导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统计部门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完成统计任务。在数据的层层上报过程中,不仅重复劳动,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误差,统计人员整天埋头于繁杂的数字加减、报表填制工作中,工作效率和质量都难以有效提高,传统的统计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需要,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把数据采集、计算、汇总等工作由“人脑”交给“电脑”去完成,才能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从而适应统计业务增长的需要。因此,统计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6、加强统计分析,增强企业统计活力。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统计分析做得好,可以成为统计的重量级项目。在分析过程中,既要重视定性分析也要重视定量分析。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统计分析只是单纯的数据说明,没有运用科学的统计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统计人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针对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企业生产运行的规律性,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加大分析力度,进行较高质量的分析论述,提出管理中的新经验和新做法,使统计数字发生质的变化,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分析工作的作用。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篇2

【关键词】劳动工资 劳动统计

劳动统计(又称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工资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消费的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搞准劳动统计数据对各级领导在经济工作中的准确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年来基层劳动统计工作而言,实际情况却难如人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再加上一些主观客观原因,劳动统计数据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客观上对劳动统计成果的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1 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特别是相当部分的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严重不足,表现在很少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和为统计人员解决具体困难,特别是一些单位根本没有明确领导分管统计工作。至今仍有人认为统计是“软工作”、“统计只是加加减减、填填写写的事,是估计加统计”,只要得个大概数就行了,多点少点无所谓。

1.2 劳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开展较困难。由于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认识不足,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劳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致使劳资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需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更不用说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年单位经济核算运行情况做出恰当的分析了。加上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劳资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劳资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模仿以前的报表,随意找几个数字,就当作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

1.3 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

通过每季度的人事劳资统计检查,发现大多数单位原始记录齐全,建立了统计台帐及相关统计报表制度,劳资统计数据与财务账目核对清楚。但仍有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统计台帐,致使账目不清,统计指标无从查起,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真实;基层劳资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造成的。

1.4 统计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单一,只关心统计结果,不注重统计分析

在日常的统计工作中,企业统计系统收集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各个对口部门逐级上报,实行定期报表和各种临时报表制度,如每月、季、年报等逐级编制、汇总、上报各种统计资料,由于各种报表注重主题一般比较单一,信息包含内容有限,导致信息范围狭窄,信息统计渠道单一,同时存在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只重视对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而往往忽视对统计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预测,没有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帮手作用。

1.5 统计手段落后,信息化配套建设程度低

由于统计原始数据信息的采集自动化水平较低,统计调查的方法主要是定期报表制度,利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有限,因此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上比较落后。一是仍然没有实行网上直报,造成基层统计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是报表处理程序审核、汇总等环节不够严密,造成数据出错难于及时发现,只能在汇总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汇总方法单调,难以进行深加工。或只能将数据导出后程序外操作,使审核程序复杂化。

2 影响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

2.1 基层统计人员兼职多,专职少

在基层站队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大多是站队的办事人员兼职,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态度,也直接决定了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上报的及时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各基层站队的办事人员大多年纪都很大了,单位照顾老同志,就让他们在不用倒班的岗位上,因为年纪大都无心再考取资格证书,因此他们的岗位工资都很低,甚至比在运行岗位倒班的职工还要低上一、两百元,这样就更加挫败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没有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都是等、靠心理,所以普遍都存在报表无法按规定的期限上报。每次多数单位必须通过电话催报才能收集报表,个别站队要催二三次。例如:每年仅上报一次的工资总额台帐,让劳资部门的工作人员真是大伤脑筋,发放统一的报表格式不用,为了省事就用前一年度的,这样职工的名字就不用重新填写,但是表格和公式却对不起来了,无疑给劳资部门的人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本来一天就能汇总完成的工作,为了对应数据,调整表格就要增加好几天的工作量,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统计工作量和统计成本,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给数据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由于按照劳动工资制度要求全面统计其工资总额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差,已不能够完全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

2.2 基层统计工作估计多,数据少

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对指标含义、包括范围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上报报表的数据质量。基层单位人员因工作变动频繁,普遍反映对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解释不太了解,靠一年一度的年报会几个小时培训时间太短,很多问题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完成。实行年薪制的单位(如建行、农行等)平时只发给职工生活费,年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一次性发给职工剩余的大部分工资和奖金,这样一来平时的季报与年报数据就相差很大。但按照劳动工资制度上的要求,其工资总额要填报告期内的实际发生数,这与现行制度就发生了矛盾。

3 今后做好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建议和想法

3.1 领导重视

加大投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领导更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求各级领导不仅要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更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企业领导的重视下,各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才能有明显改善,才能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统计部门能够独立开展统计工作。

3.2 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政府统计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对统计对象各单位的基础工作,尽可能的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应多到各报表单位和统计人员沟通并督促、检查其基础工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能符合劳动统计工作的要求。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要强,一般理论知识要讲精、具体操作要讲清。要让参加培训的统计人员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知道从业人数、平均从业人数与劳动报酬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统计数据的质量。

3.3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如何提高劳资统计人员素质呢?一是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二是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依法统计的观念,强化统计意识,熟悉劳资统计指标体系,精通统计业务,在上岗前要取得统计人员上岗证;三是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通过培训,统计人员全部取得计算机中级证书。

3.4 依靠制度

规范工作准确、可靠是劳资统计工作的价值所在,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从基层的统计抓起,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劳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做法:一是严格统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二是规范基层报表制度,落实责任。三是抓原始记录,建立制度并加以落实。四是做好表彰评先工作。

3.5 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质量保证体系

企业统计工作的关键是基础工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和统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统计工作过程中,对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和要求。统计数据的生成涉及诸多部门和单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全面、及时、有效,必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保证体系,把统计工作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息源点,都纳入到质量保证体系之中,同时要充分运用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和法制检验等一系列检验手段,形成有效的统计质量体系。

3.6 理顺统计渠道,提高统计结果分析和预测,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统计追求的是“结果”,但应该更注重于“过程”,统计工作要做到超前预测、系统分析,为企业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只有真正理顺了统计渠道,不断强化统计工作的预测功能,企业的生产经营要以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为基础依据,通过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充分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预测,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同时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武装劳动工资统计部门,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仅可以减轻统计人员的强度,同时大量的统计数据储存于计算机的磁介质中必要时可以快速的进行检索、查询和反馈,提高工作效率,使统计资源得以高效高质的开发利用,并可实现“一源多用、信息共享”,这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

通过以上做法,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了;人员经过培训,素质得以提高,报表质量有所改善,数据更准确了报表上报时间提前,数据及时了。随着各企业的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数据挖掘。劳动工资统计不仅在人工成本分析上要依靠它,而且它也是企业制定有竞争力薪酬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劳动工资统计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好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提出了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周党伟:如何作好统计工作为企业服务,铁道统计2004,(4).

[2] 赵冬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问题及对策.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6).

[3] 阎艳芬:对提高企业劳动统计质量的思考,铁道统计2003,(3).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篇3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空前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高效,信息化,电子化已经成为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首选。考虑到当前大量企业的人事管理尚处于手工作业阶段,不但效率低下,还常常因为管理的不慎而出现纰漏。因此根据部分企业提供的需求,设计此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以帮助企业达到人事管理办公自动化、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的。

本企业人事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主要对企业员工的信息以及跟人事相关的工作流程进行集中的管理,方便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强大的员工信息数据库。它是以.net2005.和sql 2005 express数据库作为开发平台。使用c# 设计操作控件和编写操作程序,完成数据输入、修改、存储、调用查询等功能;并使用sql 2005数据库形成数据表,进行数据存储。

本文详细介绍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设计和具体实现。并简要介绍了系统开发采用的过程方法。

关键词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c/s;员工信息数据库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3.1 系统需求分析

性能需求:整个系统应当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维护简便。数据库要求运行稳定,执行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软件系统本身运行对计算机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平台要求适中。

功能需求: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管理. 包含员工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和部门信息管理.二,日志管理. 三,系统管理.各模块功能如下:

a) 员工基本信息管理

此功能模块主要完成员工大量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员工信息录入,员工信息删除,员工信息修改等子模块,主要目的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新老员工的大量信息,将以往大量分散的信息统一集中到数据库中。

b) 员工基本信息统计查询

此功能模块主要提供给管理员查询员工信息详情,协助管理人员根据条件快速定位员工以及对员工信息的统计分析。通过此功能模块,管理人员可以对大量员工的详细情况进行统计,例如年龄段分析,工龄分析等。

c) 部门基本信息管理

此功能模块主要是提供给管理员对公司的部门进行分类统计。完成对公司新增部门或精简部门完成添加或删除等功能。

d) 用户信息管理

此功能模块主要是提供给管理员分配企业人事管理的权限。设置合法用户对整个管理系统实施管理。具有添加或删除或修改管理用户的功能。

e) 账号管理

此功能模块对系统中的账号进行管理,将用户密码加密存储,主要为安全方面考虑而设置,使用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来区分用户。

f) 日志管理

此功能模块将用户登录登出情况以及对系统的操作等进行日志记录备案以供需要的时候追踪查询。

g) 登录系统

此模块实现系统用户的安全登录,保护系统只接受合法授权用户的访问。

用户需求: 因为此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多数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管理公司内部人事而开发的,它仅仅是提供给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也就是说用户角色都是单一的,他们都是系统的管理者,享有平等的权限.系统管理员点击用户管理,可以对用户信息表进行查询,编辑,删除,添加新用户等操作。合法用户在成功登陆系统后可以进行系统的整体操作.

3.2系统设计原则

a、实用性原则

要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各业务层次、各管理环节数据处理的实用性,把满足客户生产和管理业务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

b、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原则

为适应将来的发展,mis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软件设计尽可能模块化、组件化、是应用系统可灵活配置,适应不同的情况。

c、安全可靠性原则

应用软件与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要做到安全可靠,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数据库的备份策略恰当,以防灾难性事故发生。

d、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图形化原则:用户界面的设计应做到美观大方。用户界面应直观、明了、条理清晰。实现“傻瓜型”管理——易学、易用、易管理。

e、数据库设计原则

对数据库的设计因该体现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可伸缩性和规范化。

4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概要

系统设计要在理解需求和分析需求之后才能正确搭建.

理解需求是在问题及其最终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的第一步。开发者只有和客户充分理解了需求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对需求定义的任何改进,在设计上都必须大量返工。

分析需求是从客户的需求中提取出软件系统能够帮助用户解决的业务问题,通过对用户业务问题的分析,规划出系统的功能模块,即定义用例。这个步骤是对理解需求的升华,直接关系到该系统的质量。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篇4

(一)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者素质不高

由于企业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不加重视,因此,对于招聘的统计工作人员并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其专业知识匮乏,理论知识无法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导致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单位的统计人员,并不是单纯做统计,还要身兼其他职位,而且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只是其他工作的附带,造成统计人员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统计的数据可能存在错误;甚至有的统计人员虽然在劳动工资统计岗位做了很久,但对于统计工作还是一知半解,对于统计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按照统计工作的程序进行,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产生质疑;企业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导致统计者工作时间短,流动性大,人员流失时的交接不按照正规程序,很多问题都交接的不清楚,对于新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导致新人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感到手足无措,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模仿之前的报表,自己摸索着完成任务。

(二)企业制定的统计制度不完善

据一些统计执法检查得知,多数企业对统计工作加以重视,并建立了统计台账及有关统计报表制度,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清楚,且原始数据齐全;但是有一部分企业依然不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未建立统计台账,各类账目不清楚,劳动工资统计数据与账务数据不符,统计数据不真实,无从查起;统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统计工作很难开展。

(三)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无法保证

在企业统计工作中,统计数据主要是各个部门逐级上报的,一般分为定期报表和临时报表制度,按年、月、季度等汇总的统计资料逐级上报。但是这种报表的内容比较缺乏,主题比较单一,信息渠道单一;统计人员只是把统计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上报,但并未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导致统计工作对企业的贡献很小;统计过程中部分单位存在漏统计、漏报现象,导致数据与实际数据不符。

(四)企业统计手段落后

部分企业依然未实行网上直报,造成基层统计的人力浪费,统计的各类报表程序不严密,导致部分数据存在错误现象;各个部门之间衔接不够,导致统计工作开展不顺利。

二、企业劳动工资统计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视

统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领导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领导要关注和重视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要求各级领导都要了解统计方法,要认真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对不明确的数据,要和统计人员进行探讨,要善于运用统计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统计人员对工作负责,对数据负责,同时也是对企业负责,促进统计队伍的稳定和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

对于招聘的统计人员提出明确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统计的专业知识和统计手段,还要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知识。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爱岗敬业,树立起责任意识;加强统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统计的意识,出具上岗证,精通统计业务流程;对统计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统计人员,减少流动性,例如:提高福利待遇,工龄奖等。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统计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的价值就是准确、可靠。企业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统计制度。统计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格,否则不予录用;企业要制定规范基层报表的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对于报表要力求记录原始数据,促进企业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发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建立统一的统计台账很重要。加强劳动工资统计的基础工作,对于各种原始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将信息统一录入劳动工资统计台账中,作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依据;对基础统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把统计工作涉及到的所有环节,纳入到质量保证体系之中,对统计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按照标准要求展开统计工作。

(五)企业统计工作要做到统计、分析及预测

通过劳动工资统计,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日后的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预测。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市场竞争机制日渐激烈,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本文通过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简述,进而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篇5

[关键词] 劳动工资 统计 新形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地位日益凸显,它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为一项专业性、及时性、规范性较强的工作,已受到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普遍重视。因此,扎扎实实搞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是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使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与新形势相适应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要性

1.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每出台一项新的政策,都要以劳动工资的统计资料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如国家出台的最低工资标准。它的制定必须以当地职工人均收人为依据;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也要参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来调整。

2.从企业层面看;工资总额构成企业的主要人工成本。也是企业计提各项费用的标准,如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各类人员的工资收入是企业制定薪酬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据。

3.从职工个人层面看;个人全年的工资收入是计算个人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的基数,对于实行年金的企业来说,它也是计提个人年金的基数。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要性。因此,各基层单位从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都应对劳动工资统计给予高度重视,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是每个统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保证数据质量,除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外,还要熟悉统计业务,了解统计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从而正确填报统计报表。即便其如此重要,我国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现有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的现状是领导不够重视、干扰统计工作正常开展的现象时有发生;专业的统计数据大多由兼职人员来完成,人员更换频繁,导致统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事业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表现在很少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和为统计人员解决具体困难。

2.劳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开展较困难。另外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劳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致使劳资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有些新来的统计工作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劳资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模仿以前的报表,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

3.劳动工资调查指标针对性不强

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一直是由从业人员人数、职工年末人数、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许多基层劳资统计一谈到劳动工资统计指标,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指标陈旧,缺乏实用性和新颖性。所以应该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科目中添加上述工资科目中不包含的这些费用,避免造成漏报工资总额,致使上报的统计数据的不准确。

4.新形势,新变化造成劳资统计数据失真

单位战略发生了新的变化,势必要求其管理方式变革以适应单位战略的调整! 管理方式的变化对劳资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2年开始,很多单位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完全打破了以前仅在本地区域的统计模式,对“走出去”单位或者人员和他们收入的统计,没有一定的磨合期很难做到数据统计的及时与完整。

三、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

1.改革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和收入分配多样化,如实反映和描述这种客观经济现象应当是劳动工资统计的基本任务。因此,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主要原因是:①统计调查单位变动频繁,行政约束手段弱化。②利益主体多元化,数据质量难以控制。③职能部门的转变,企业、事业基层统计人员大量精简。④现行劳动统计调查范围已不能反映社会经济总体全貌。

2.改革策略,领导重视、加大投入;随着公路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单位领导更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求各级领导不仅要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更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企业、事业领导的重视下,各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才能有明显改善,才能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统计部门能够独立开展统计工作。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精通统计业务,在上岗前要取得统计人员上岗证,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

4.依靠制度,规范工作;准确、可靠是劳资统计工作的价值所在,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从基层的统计抓起,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劳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苏金萍:地勘单位劳动工资统计资料认识与思考 -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6/1/,""(6)

[2]赵冬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 能源技术与管理6/1/,""(6).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篇6

1.忠诚统计, 乐于奉献

这是作为统计从业人员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要求统计人员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把统计工作当作伟大的事业来追求,当作奋斗的目标去奉献。安心统计工作、热爱统计工作、献身统计事业,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落到统计工作的实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非凡的贡献。

2.实事求是,不出假数

真实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统计人立身之本,成长之基。这是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底线”,是对统计人员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要求。离开真实,统计工作将一无是处,一无所有。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对实行科学决策和现代化管理,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统计工作应以实事求是为价值取向,对于基层统计人员来说,真实的基层数据是统计工作的基础与根本。

3.依法统计,严守秘密

基层统计人员应严格遵守《统计法》、统计法规及统计制度,保守统计数据的机密,不能以数谋私,要信守承诺言。坚持依法统计,杜绝各种统计违法乱纪现象。严守秘密是统计职业道德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保守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秘密,既是《统计法》明文规定的,也是对统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4. 公正透明,服务社会

要开门办统计,以开放的心态从事统计工作,为党委、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是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由统计部门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统计职能的具体体现,因此,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包括政府)理应成为统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作为基层统计人员应服务于上级部门、企业领导及企业内部各部门。

一、加强基层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作用

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以便在稳定市场、安定民心、深化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为职业道德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统计职业道德也必须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加强基层企业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就可以使统计从业人员确立统计工作道德观念,形成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排除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依靠职工的共同努力,要依靠企业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其中自然包括统计部门的积极参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促使企业经济在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引导下,健康地向前发展。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促使统计从业人员形成高尚的精神境界,一方面推动统计事业不断发展,一方面真实反映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原貌。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作为收集、整理、提供经济信息的统计工作,其作用将越来越高,地位将越来越高,当然,肩负的责任也将越来越大。

2.能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计作为经济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展统计调查范围,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统计工作者是推进统计改革、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的生力军。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部门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关系到统计改革和统计事业的成败。因此,作为一个基层统计人员,从自身做起,从统计部门内部做起,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切实提高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3.是克服和解决当前统计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法宝。

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统计所要反映的客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主体数量庞大且在不断增加,经济活动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人口数量巨大、流动频繁,社会变迁不断加快,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也已转变,这导致统计的客体十分庞大、复杂,组织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统计服务对象日益增多,统计需求急剧增长,在家对统计信息数量、质量和公正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级部门及企业对统计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基层统计部门人员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争取大家对统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解决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可信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下,各行各业企业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统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之间更好地协作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企业对更好地吸收利用外资、扩大国际经贸往来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二、基层统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统计数据失实、不准确、缺乏可信度。二是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薄弱,企业不重视,人员大多为兼职。三是统计职能作用发挥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统计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缺乏实事求是精神,迫于压力或缘于私利,不敢如实反映企业经济真实面貌,屈从于企业领导意志,违心地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谎报、虚报、瞒报数据。二是缺乏敬业乐业勤业精神,工作不认真,草率敷衍造成差错,严重影响数据质量和职业声誉。三是得过且过,疲于应付,不愿下功夫钻研统计业务知识,不求上进,工作上缺乏精益求精的意识,导致工作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三、基层统计人员如何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统计工作广度、深度和难度明显加大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统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更显得紧迫和必要。大力提倡恪守实事求是为主要内容的统计职业道德,忠实履行职责,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关键所在,作为基层统计人员,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爱岗敬业,,不计名利

我们应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恪守统计职业道德,坚守统计职业操守,求真务实,搞好本职工作,树立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树立统计人员的服务观念,激发自己忠诚统计事业的情感,弘扬统计人员吃苦耐劳、甘于清贫和寂寞的精神。对自己所从事的统计工作有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热爱自己的岗位,钻研自己岗位所必需具备的业务知识,使自己成为精通业务的统计专家。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业职责,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心。忠实地执行各种统计法规和调查制度、调查方法和各项规章制度,。要克服“统计统计,没名没利,上拧下顶,两头受气”的思想,树立热爱本职、忠于职守的良好职业道德。

2.实事求是,不畏权势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做好统计工作的根本原则。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要力求统计数据准确、及时、科学,力求统计数据能够客观地描述和反映企业经济的发展实际,为企业领导及上级部门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了确保统计数字真实可靠,就必须坚持原则,敢于同违反《统计法》的行为作斗争,敢于抵制和揭露各种人为干扰统计工作的行为,这是统计人员应具有的道德风尚。要做到:第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二,要自觉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各方面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决不能拿原则做交易,或当无原则的和事佬。第三,不畏权势,坚持原则,坚持斗争,不怕打击报复,坚决抵制某些领导弄虚作假的行为,维护《统计法》的尊严,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3.遵纪守法,保守秘密

作为基层统计人员应当具有比其它部门更强的保密观念,在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方面,特别警惕严格把关,在统计工作中树立牢固的保密观念,始终不渝地遵守这一统计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统计法》、遵守国家保密法规和保密制度,严守保密纪律,做到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不得出卖和泄露企业秘密,要维护企业利益。

4.认真学习,提高素质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篇7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年全省统计巡查情况的通报》(甘政办发[]27号),我市基层统计基础力量薄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乡镇统计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少,大多数乡镇没有统计工作站,乡镇统计工作由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兼任,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且变动频繁,从时间、精力、技能上很难保证统计工作需要,导致统计工作衔接不好,影响到县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二是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县级统计部门没有专门的计算机房和工作网站,乡镇统计网络不健全、工作条件差,与繁重的统计任务矛盾日益突出。三是部门统计配合程度低。很多单位和部门没有按要求设置统计室、配备专业人员和持证上岗,统计数据采集困难,数出多门现象比较突出;受利益多元化驱动,一些部门统计法制观念淡薄,瞒报、迟报、拒报统计资料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统计管理滞后。基层单位、乡镇统计台帐不健全,统计资料管理零散,部门统计管理不规范,直接影响了统计源头数据质量。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从夯实基层统计工作基础,提高源头数据质量,促进陇南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统计工作的重性,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突出问题,以坚实的基层统计基础提升全市统计工作水平。

二、健全统计机构网络,充实统计工作力量

各县区政府要按照新修订的《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要求,进一步加强统计机构网络建设,努力改善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工作条件,不断优化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强化乡镇、部门统计在源头统计调查和确保统计基础数据质量方面的职能。一是健全统计工作机构。在新一轮县乡机构改革中,加强县区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建设,充实统计工作力量;建立乡镇统计工作站,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施、有工作制度、有数据处理设备、有统计资料专柜的“七有”标准,推进乡镇统计站规范化建设;健全村委会、社区统计室,确定专人负责辖区内综合统计工作。乡镇统计工作站长由分管乡镇长兼任,村委会、社区统计室主任由村(居)委会主任兼任。二是依法配备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在乡镇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镇,配专职统计员2名,2万人以下的配专职统计人员1名,纳入乡镇人员编制。在人员配备上,由统计部门商人事部门提出意见,人事部门发文确认,明确统计工作岗位。各县区政府可尝试对乡镇专职统计人员、经费、业务由县区统计局垂直管理的模式。乡镇统计人员因特殊情况需调动的,应征得县区统计局的同意,并及时明确接替人员,交接统计资料。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积极参加政府统计部门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实行持证上岗。三是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统计工作专业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高,各县区政府要按照统计工作的特殊要求,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以适应统计工作的特殊要求。要把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经济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好的人员充实到统计队伍,并保持相对稳定。四是依法履行职责。县、乡镇、村、社区统计机构要认真履行综合统计管理职能,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完成国家和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各项全面报表、抽样调查、普查及其他专项统计调查任务,搜集、整理和汇总本区域内综合统计资料,确保基层统计数据“一个出口”对外。

三、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畅通统计信息渠道

市、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确定统计负责人,依法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统计工作,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市、县区政府统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大对部门统计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力度,不断提高统计整体工作水平。

各部门、各单位的统计工作人员,要在市县政府统计部门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开展工作,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认真履行向本级统计机构报送国民经济核算、服务业统计、社会事业监测等所需的本部门统计资料的义务。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属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统计资料时,应当同时抄报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对政府统计部门要求报送的统计报表,各部门不得拒报、迟报、瞒报、虚报统计数据资料。各部门制发统计报表和开展统计调查,必须依法报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行。部门统计结果中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数据,应当经同级政府统计机构核实。各县区统计部门要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管理,对统计人员有变动的,要遵循“先补后变”的原则,及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交接工作,做到报表台帐化、历史资料档案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省部门统计管理规定》、《省统计巡查办法》和《省部门统计巡查办法》要求,认真开展统计巡查检查,积极支持统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支持统计执法机构依法查处各类统计违法案件。要加强统计普法宣传工作,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统计法》,普及统计基础知识,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统计工作法制环境。

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

各县区政府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陇政发[]79号)文件精神,按照“各县区统计事业费按辖区总人口人均0.5元、市上按全市总人口人均0.1元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要求务必予以落实,不断加大对统计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统计经费保障机制,使统计工作任务与所需经费保障相适应。大型国情国力普查(全国农业普查、全国经济普查、全国人口普查)所需经费要列入普查实施年份本级财政预算,常规性的统计调查所需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常年预算,对其他增加的临时性、一次性专项调查,其所需经费由县区财政应予以适当追加。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篇8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论和实际

1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特征

1.1多学科合作

计算机系统的集成过程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过程,而且所需要的技术也是十分复杂的。并且计算机系统的集成过程要与相关企业项目中的科学理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让计算机集成系统更加适应项目的管理工作,也能让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充分发挥在项目管理中的实际作用。所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是一个多学科共同进行的项目。

1.2具有创造性

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有着十分明显的特性就是创造性,不同的集成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且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企业管理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变,而且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的管理还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就算是同一个行业中,在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中,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在实际是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的不同点,所以每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都有他自身的特点和创造性。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项目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在实时过程中出现了棘手的问题,管理人员一定要对项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及时改变计算机系统的集成。

1.3质量不可控因素多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集成是一个新型的技术,它与传统的生产活动相比,缺乏相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统生产活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形成固定的操作流程。在现阶段计算机系统的集成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了具体的操作要求。而且计算机系统在不同项目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计算机集成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控因素,而且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集成因为是一种新兴技术,所以还存在着很多系统漏洞。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集成,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技术人员也要根据实际操作时出现的漏洞,及时地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作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来弥补技术的漏洞。而且如果客户临时改变项目要求,就会导致项目的进度和所需要的费用不断变化。即使在前期签订明确的工程合同,但是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展,客户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尤其在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系统软件方面上,软件的程序和界面以及各种软件支撑文档都会被不停地修改,导致了项目完成时间延误的现象。而且在修改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而且对于新的问题的修改无疑增加了项目的难度。

1.4目标不明确

一些客户在一开始对于项目的要求还不是很明确,项目没有比较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提出确切的需求。所以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任务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项目工作组自主进行项目规划和项目需求分析。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项目功能出现偏差的情况。而且客户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各项指标都不是很了解,所以项目工作小组还需要担任项目质量考察工作,客户则负责审查。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项目,减少项目出现漏洞或者项目在实时过程中出现功能偏差的现象,客户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咨询或者监督机构来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当出现问题和误差时,能及时做出修正,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而且有些客户对工期要求比较严苛,而且对工程实施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需要对用户进行高质量的培训工作。通过以上计算机系统集成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项目不可预见的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在项目的实际进行过程中,就需要对以上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管理。

2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失败和成功的标准

项目的重要性已经被普遍认可,所以工作人员对待项目的态度也是越来越严谨,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的难度,还有其他原因的影响,有很多项目仍然会面临失败的风险。笔者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分析与调查,总结出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项目缺乏有效地管理。(2)签订合同时,项目承包方没有对合同进行仔细审阅检查,签订了不合实际的低价合同。(3)过于乐观的成本预算和时间预算。(4)项目的建设没有针对性,项目要求目标太过泛泛。(5)缺乏上层领导的认可,缺乏领导的带领,项目建设中队伍的不团结。(6)在项目实施前,没有和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导致对客户要求的理解不到位。导致项目的实施没有按照客户的要求来。(7)项目环节的分工不明确,工作不能顺利地进行。虽然导致项目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终判定项目是否失败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项目的最终结果是否被项目发起者所满意。所以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与项目发起者多进行沟通,保证项目的实施能够满足项目发起者的实际要求。

3项目管理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集成

3.1项目管理

项目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一项任务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一个项目往往具有很大的工作量,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但是不同的项目会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所以如果想让项目能够进展顺利并取得成功。工程工作人员就一定要综合考虑到时间和资金带来的影响以及项目所处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中国的长城是中国最早期的一个项目,它也有着时间和资金的限制,而且还有当时地理环境以及交通运输的影响。在长城项目中,所有人各司其职,而且还需要专门的人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从而让项目更加有序进行。

3.2计算机的信息系统集成内涵

计算机的信息系统集成是计算机的应用以及网络系统工程的开发和设计。而且工作人员再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其中的后期做出保障。九三级信息系统的集成主要工作内容有:软件平台之间的转换、硬件平台中对功能的整合以及软件相应功能的开发。系统的集成大致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开发和设计工作。

4信息系统集成中的项目管理问题

4.1项目风险的管理意识的欠缺

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会将项目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和项目的风险因素相提并论,但从项目的本质上来说,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风险和目标是相同的概念。进一步来说,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确定的,可能对整个项目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很多工作人员在前期工程设计的时候,往往忽略工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没有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做出预算,盲目的签订合同。当风险来临时,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能及时地对风险做出规避措施,造成了更加巨大的损失。

4.2团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一个工程来说,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协作,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然而如果管理人员对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很好地分工和管理,那么就会让整个项目工作变得杂乱不堪。目前很多项目的实施都没有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人员管理体系,员工制间的独立工作领域有重叠现象。很多工作人员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领域。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能够更好地完成项目的实施工作,然而现在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薄弱,导致项目实施质量有所下降。所以在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建立起完善的工作体制要求。而且对于管理人员也要建立起责任负责意识。同时项目往往各个工作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相当高的联系性,所以管理人员也要妥善组织好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与分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4.3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素质欠缺

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是一项相对于先进的技术,传统的工作人员可能很难在第一时间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采用先进的工作方式。所以很多工作人员的自身工作素质不能保障,从而项目建设质量也会随之降低。所以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进行提升,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项目进行集成管理。

4.4管理范围不完善

在计算机的系统集成过程中,实际的工作范围包括了整个集成项目的管理工作。对系统集成项目来说,需要对项目的范围进行明确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如果对管理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或者增加额外工作,严重的话,也可能造成项目目标的忽略,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5完善信息系统集成的项目管理措施

5.1加强项目范围内的管理

对于项目集成企业来说,一定要重视完成项目的效率以及项目所带来的效益。系统集成的项目实际范围是以顾客的要求为出发点,对项目进行框架设计,并且要详细列出项目所需要的材料以及企业内部材料的剩余。并且还要列出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对项目中不合理的地方做出标注。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有些事物不能进行过于详细的理论描述,而是采用粗条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工作的细化。同时管理人员要对项目进行实际的考察,还要根据项目所处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调查。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对市场做出调查,了解当时的市场情况,从而对项目成本有一个更好地认识。管理人员在工程实施的时候,一定要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实施的关注和控制项目管理具体范围,从而能有效地保证项目完成所用的时间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用的成本,加强项目完成质量,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客户要求。

5.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在现阶段,经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问题的产生或多或少会给项目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问题的及时处理和预先防范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系统的集成企业要不断实施风险的控制以及管理工作,要在项目设计时,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对项目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并结合之前相似项目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找到项目实施出现风险的规避方法。而且项目的设计计划,要通过多方面的审核交流。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审核工作,及时的发现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设计相应的对策来应对风险。而且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要将项目责任细化到每一位管理人员身上,这样当项目出现问题时,也能很好地找到原因,并及时地采取措施。

5.3加强项目团队建设和管理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需要团队的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而且还需要团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集成项目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所以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完成的好坏,也会对整个项目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要不断加强员工的团建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而且也要注意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

6结束语

上一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目前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