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福利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22-10-09 03:17:22

我国儿童福利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儿童福利现状的分析,提出现存儿童福利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儿童福利发展趋势过程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童福利 政策框架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53-01

一、儿童福利的定义

关于儿童福利的定义,联合国1950年儿童权利会议将其定义为:“凡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均称之为儿童福利。”[2]我国的《社会保障辞典》中将“儿童福利”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分别界定为:“广义的儿童福利,是指一切为了儿童身心健康而举办的社会事业。”“狭义的儿童福利,专指补充和替代父母照顾管理儿童,以及对孤儿、弃儿、盲童、聋哑、肢残、弱智儿童等的教养所举办的社会事业。某种程度上看,这两种定义都有一定不足,将上述定义加以综合和修正,可以将其界定为:儿童福利是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范围内的所有儿童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正常生活和尽可能全面健康发展的资金与服务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事业。

二、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缺少普适性的法律法规,现行政策的适应性不强

补缺型福利一直是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一大特点。目前我国虽然也有针对儿童的专门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但大多是一般性法规,这降低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至今我国还没有制定和出台统一的儿童福利政策,更缺乏儿童福利方面的基本法。就我国儿童福利来说,需要通过一部儿童专门的综合性法律,如《儿童福利法》,包括确保儿童基本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儿童福利政策执行的行政管理缺乏协调、整合机制和问责机制

从我国儿童福利的制度安排来看,相关部门有国务院、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民政、财政、发展改革、卫生、教育、人保、司法、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这些部门在政策执行中由于缺乏协调和整合机制,往往出现重复和缺失并存状况。同时,国家对一些部门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只是简单将其纳入管理网络,这种制度安排很可能陷入“重建设,轻监管”的怪圈,最终难以落实和追究管理责任。

(三)现行儿童福利政策依然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的力量

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一直在强调小政府、大社会,儿童福利也是同样。国家缺乏对这些社会力量的引导和规范政策,依然过重的将儿童福利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就不会形成畅通的儿童福利事业多元参与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公民、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国家需要在政策上对儿童福利事业支持体系进行整合,真正实现儿童福利事业的多元参与的理念。

(四)针对孤残流浪等困境儿童的福利和保障政策少,层次低

目前专门为孤残流浪儿童制定的福利和保障政策数量不多,已有的政策也是分散于妇女政策、残疾人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和未成年保护等政策之中。没有一部集中的、仅针对儿童的法律。很难形成保障的合力,大大削弱了对孤残流浪儿童保护的能力和效果。

三、我国儿童福利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健全法律法规。这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大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将儿童普遍的纳入到儿童福利的网络之中,保障儿童的权益不受到侵害。仅以补救型的政策体制来发展儿童福利不是长远之计,发展型、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应该是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一个目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就重视起儿童福利,从而树立全社会尊重儿童的理念。

(二)重视妇女地位。瑞典政府充分考虑到儿童发展的需要,通过推行父母保险、儿童津贴、家庭津贴、各种医疗保险和福利服务,并建立亲职假,儿童照顾假,以及公共托育等政策,达到鼓励生育,支持(尤其是妇女)就业和实现男女平等的政策目标,为所有家庭创造了一个适宜照料儿童的社会环境。妇女的地位在儿童福利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是从母亲这一角度出发进行阐述。孩子的母亲能够获得良好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尊重妇女的地位可以说是从根源上解决了儿童福利当中的某些问题。

(三)人性化的救助模式。人性化的救助模式主要体现在社会救助中救助流浪儿童方面。传统的遣送式救助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有人性化的救助模式才是解决流浪儿童的有效措施。就残疾儿童来说,要确立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取向,强调注重激发孤残儿童的发展潜能,重视对孤残儿童的精神支持;就流浪儿童而言,既要注重解决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还要关注流浪儿童家庭关系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善。

(四)重视家庭的作用。导致儿童流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家庭原因。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离婚率升高等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虽然失去家庭照顾的儿童可以由直系亲属抚养,但无论从儿童的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不如家庭抚养的效果更好。因此,儿童福利的发展虽然向着社会化方向迈进,但仍不能忽视家庭在儿童福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重视社会的作用。建立由政府、个人、企业以及社会第三部门等儿童福利事业参与主体的多元治理机制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应当鼓励、引导个人、组织或社会第三部门创办孤儿院等福利机构,适当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加强捐赠资源使用去向的信息披露和财务审计,督促其建立多元治理机制,发挥其在孤残儿童福利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事业是所有社会保障研究者的心愿。相信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生勇、冯晓平. 中国儿童福利研究综述[J]. 中国青年研究, 2006(1),第39-42页

[2]黎昌珍. 从西方儿童福利范式的演变看我国农村孤儿救助制的转型[J]. 学术论坛, 2006(12),第69-71页

[3]何灵. 瑞典儿童福利模式及发展趋势研议[J]. 特别企划, 2009.2

上一篇:试析南通港口发展过程中的竞争环境 下一篇:论土地管理中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