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焦灼心灵与普世价值观的“并轨”

时间:2022-10-09 02:39:37

摘 要:心灵焦灼,源于迷失自我后产生的心理躁动。人之本的伦理思维需要“普世价值观”的根植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对接。当国民具备了理性共识的拳拳真心,定会有合理、科学的行为理念: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全方位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在弘扬和秉承儒家文化与“五四精神”的同时,有必要关注“伦理思维”的实质构建及其关联因素,建立自我提素培养的长期自律意识,矢志多元化价值生态文明,寻找能让人生价值观开花结果的土壤。

关键词:焦灼心灵;普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思维

这个时代的心境缺单纯,缺高贵,尤其缺的是宁静。

儒家文化中“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区别:前者概念;后者具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两者皆为社会“愿景框架理念”,前者当代,后者永恒。“普世价值观”是伦理思维的定力和导向――愿景行为的坚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崇尚、奉行的规范性价值理念。现今社会中,群体性的“大行其道”促成、固化了惯性概念的形成。“普世价值观”与“焦灼拜金”的两种价值理念已然构成两条不可交汇的平行线――“并轨”。

纵观历史,人类创造了思想,却又被思想束缚。我们将“伦理思维”作为自我起点,在自我认知的智识层面上建构出一条通往更加美好的“可能的生活”道路。引导人们在协调、超越、智慧的自然之道上前行[1]。

一、伦理思维之道

伦理思维之轴――“意识、被思维、积极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框架。对“伦理思维”的格物致知,就是力求对个体价值观之思维理念的推究和修正,提升民众对自身思维方式的清醒认知,继而养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

响应号召:“加快‘建构’文化领域的时代特性价值体系,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结合现实反思,我们是如何打着创造文明的旗号,却在有悖于文明的行动中一步步远离文明社会?有必要对群体性的“焦灼心灵”现象本质进行关注和阐发。也要深刻领会儒家“普世价值观”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铺相成。有了切实可行的价值观、伦理观、公德素养,定会提升所系情怀与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脚踏实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个承载时代特色且服务于社会的人,这是“人性美好”建设的需要。立于时代的我们,建立新常态意识、思维、价值观,是伦理思维趋于“智能化”不可忽视的成因。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的敏锐决定着“被思维”的敏感产生和“积极思维”的定向开拓。总之,你有什么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情怀;有什么情怀,就会有什么信念;有什么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行为方式。

二、被召唤的普世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儒家文化之普遍性价值的存在。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之要义。

当今社会的整体状况――成功几乎成了人们活在世上的唯一目标,而衡量成功的标准往往只是财富,于是出现了一种外在生活膨胀、内在生活萎缩的倾向,大家都把精力投向外部,却很少关注心灵的修养――经济上涨,道德下滑[2]。

《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价中国人:不论是茫茫草原上的牧民,还是南方民营工厂的工人,他们不停劳作,就是为了多赚钱,每个人的脑子里都装满了赚钱的点子……世界上已很少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金钱充满了期待。在大环境“财富”人生观的影响下,国人价值观空前大一统,亦由此滋生出国民阅读意识和兴趣的日渐淡化,所导致的精神文明缺失和民族文化胸怀的集体狭隘,与当下“成功”价值观的群体追求不无关系。

新常态下,如何让“人民有信仰、民主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需要我们着手于伦理思维的“建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培养,依靠国家德治将人们的意识行为道德化、文明化、秩序化,创建可持续建设的社会文明生态运行。借助梁启超先生推崇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基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对“普世价值观”的召唤,获取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馨时代的到来!

三、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关联

“缤纷的世界呈现给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世界观也是不同的。”回眸展望:时间赋予了动态,动态赋予了磨砺,磨砺赋予了苦难,苦难赋予了成熟,成熟赋予了“财富”。可见,人生价值观是逐渐成长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是“价值观”的单位考量标准。“普世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缔造的格局氛围,直接关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健康、理性与否。脱离时代特色的价值观是没有生命力的,价值观是个体灵魂的亮点组成。“普世价值观”是价值观的导航仪,个体“价值观”的状态是多样化的自知与自主的人生价值体现。个体价值观虽会随着阅历的积累在时势变迁中不断改变、成长,但其灵魂状态不应与所处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脱节。当然,不同的理想追求并不代表“个体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所在就是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时代性”[3]。它允许人们心中的各异梦想追求,整合为核心价值观的群体励志。

实践证明,“普世价值观”释放的正能量无处不在。在有识之士的眼中,“榜样”应该反映出个体多元化价值观存在的自然之道和人文科学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地球上:植物多元化、动物多元化、色彩多元化、思维多元化、‘财富’多元化、结构多元化、岗位多元化、信念多元化……相生相克达到相对制衡的完美,是为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必备。”这才是一个健康社会所具备的模式。“拜金”这种“大统一”价值观的社会景观必然是不理性的、失衡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最终的毁灭――社会大厦的倾斜必将导致诸多社会矛盾极端化的产生。有位英国籍朋友说:“在英国,没人会因赚钱成为被追捧的对象,年轻人也从来不单以赚钱为荣,在学校就开始服务社会,走上社会后的第一步也是努力做公益,只有付出最多且成绩最大的人才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榜样!所有招聘单位第一眼要看的不是文凭,而是综合素质以及做公益的记录!我年轻时曾做过三年社区律师,没有薪水,当教师后,也一直在残疾人学校做义教。”他所说的不正是一个健康国民的健康所为吗?不也印证着先祖的谚语:“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吗?外国的月亮并不一定特别圆,但“老外”的某些行为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值得时下国人深思和借鉴的。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策略探讨 下一篇:FASHION NOW中国时尚新力量的扬声器